花渐凋疏不耐风。画帘垂地晚堂空。堕阶萦藓舞愁红。
腻粉半沾金靥子,残香犹暖绣熏笼。蕙心无处与人同。
花朵渐渐凋零,再也经不起春风吹拂。画帘低垂在地上,傍晚的厅堂里空寂无人。落花飘舞着坠落在石阶上,落在青苔中。
被香粉污染了的金靥子半沾半脱,绣套熏笼里的残香还有一丝温暖。虽是独守迟暮,她那高洁纯美的心灵依然不与别人相同。
这首词描绘的是一个暮春时节自伤迟暮的美人形象,寓意颇深,炼字尤精。
上片写落花的景象,花影稀疏,风吹残片,纷坠阶庭。一个“垂”字,一个“空”字,写出了晚春庭院的寂寞。画帘成天不卷,说明主人公足不出户,是伤春、相思、怀远,或者是别的原因。而一个“空”字,说明绝无“香车宝马”和“酒朋诗侣”(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登门,是“蛾眉曾有人妒”(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还是孤傲不容于世;是情郎薄幸,还是红颜已老,含蓄不尽。“舞愁红”,写落花纷飞之状,带有感情色彩。此时,更觉空堂寂寞了。上片写花落春暮之景,皆由有情人眼中写出,故景语亦是情语,且为下片抒情构筑环境。
下片写观花之人,具有美人迟暮之感。她面饰不整,半着金靥,留着残妆,黄香尚暖。一个“半”字,将女子脸上涂点的靥钿要掉未掉的样子活画出来。她连美容关键的靥钿掉了一半都全然不知,或者毫不在乎,真是“芳心是事可可”(柳永《定风波·自春来惨绿愁红》)了。“残”字亦如是,炉香已残也不想添,随它去,其慵懒情貌可以想见。这种心灰意冷的情绪由末句得以概括和深化:女子的纯美之心无处倾诉,无人可以理解。词中虽不言伤春,然而其情当从一片衰暮春景而来,自春归花落之景生美人迟暮之感。然而此词不仅仅止于伤春,“蕙心”句寄慨颇深,虽生迟暮之感,犹特守蕙心,不污美质。至此可以明白,首句中的“风”字,不仅指风,而且陷女子于孤凄之中的诸多因素,都是摧花之风了。
这首词是一篇腻而不俗、密而不质的佳作。首先是它的用词避开了很多熟语,选字造词方面相当用心,景语不多,清朗又不至于滑顺;其次是景情交融浑化之间,主题暗暗转移,一个闺中美人的形象直到词末才慢慢呈现出来。这样的写法延展了阅读的空间,也调整了读者的想象方式,词境亦因之显得更加清婉沉郁。
此词明写女子,或以为作者自喻,亦未可知。孙光宪仕南平三世,历任显宦,入宋亦授黄州刺史,未受大挫。然《十国春秋》又说他自视甚高,“恨居诸侯幕府,不足展其才力。每谓知交曰:‘宁知获麟之笔,反为倚马之用。’”则亦有深憾焉。近人刘毓盘《花庵绝妙词选笔记》认为此词当是未去扬州时作。“行密在位,李昪专权。……行密子杨渥嗣立,昪旋离间其旧臣,逼之禅于己,居渥于丹阳宫,以兵围守之。此词指杨氏无人为助,李氏不臣之心已见,而不能用己以预为之防也。‘残香’二字明指李昪,言昪自谓欲兴复唐室,不知唐已亡而欲复兴亦非易事也,‘蕙心’句言己欲助杨而杨不用。”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飞强射,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诏州县立学。惟时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殚虑,祗顺德意;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或连数城,亡诵弦声。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三十有二年,范阳祖君无泽知袁州。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阙状。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通判颍川陈君侁,闻而是之,议以克合。相旧夫子庙,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厥土燥刚,厥位面阳,厥材孔良。殿堂门庑,黝垩丹漆,举以法。故生师有舍,庖廪有次。百尔器备,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舍菜且有日,盱江李觏谂于众曰:“惟四代之学,考诸经可见已。秦以山西鏖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诗书之道废,人惟见利而不闻义焉耳。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学术。俗化之厚,延于灵、献。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群雄相视,不敢去臣位,尚数十年。教道之结人心如此。今代遭圣神,尔袁得贤君,俾尔由庠序,践古人之迹。天下治,则谭礼乐以陶吾民: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是睢朝家教学之意。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此年实至和甲午,夏某月甲子记。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永念难消释,孤怀痛自嗟。
雨深秋寂莫,愁引病增加。
咽绝风前思,昏朦眼上花。
空王应念我,穷子正迷家。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郁郁层峦夹岸青,春山绿水去无声。
烟波一棹知何许?鶗鴃两山相对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