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终南山

唐代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白话译文

终南山高大雄伟,塞满了整个天地,太阳和月亮都是从山中的石头上升起落下。

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被夜色笼罩时,高高的山峰上还留着落日的余晖;而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经洒满阳光时,深深的幽谷中还是一片昏暗。

终南山矗立在那儿不偏不斜,山中居住的人也和这山一样爽直正派,虽然山路陡峭,崎岖不平,但他们却心地平坦,从不会有路险身危的感觉。

山高风长,长风吹动松柏,松枝松叶在风中呼呼作响,松涛回荡在千山万壑之间,十分清脆激越。

来到终南山见到如此险绝壮美的景色,我真后悔当初为什么要刻苦读书,天天去追求那些虚名浮利。

词句注释

  1. 终南山:秦岭著名的山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
  2. 南山:指终南山。塞:充满,充实。
  3. 高峰夜留景:《全唐诗》此句下注:“太白峰西黄昏后见馀日。”

作品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第三百七十五卷。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霍松林教授认为欣赏这首诗,必须紧扣诗题“游终南山”,切莫忘记那个“游”字。

韩愈在《荐士》诗里说孟郊的诗“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硬语”的“硬”,指字句的坚挺有力。这首《游终南山》,在体现这一特点方面很有代表性。

就实际情况说,终南尽管高大,但远远没有塞满天地。“南山塞天地”,的确是硬语盘空,险语惊人。这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身在深山,仰望,则山与天连;环顾,则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压根儿看不见山外还有什么空间。用“南山塞天地”概括这种独特的感受,虽“险”而不“怪”,虽“夸”而非“诞”,非常“妥帖”。

日和月,当然不是“石上生”的,更不是同时从“石上生”的。“日月石上生”一句,的确“硬”得出奇,“险”得惊人。然而这也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日月并提,不是说日月并“生”;而是说作者来到终南,既见日升,又见月出,已经度过了几个昼夜。终南之大,作者游兴之浓,也于此曲曲传出。身在终南深处,朝望日,夕望月,都从南山高处初露半轮,然后冉冉升起,这就像从石上“生”出来一样。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杜甫的“四更山吐月”,都与此同一机杼。孤立地看,“日月石上生”似乎“夸过其理”(《文心雕龙·夸饰》),但和作者“游”终南山的具体情景、具体感受联系起来,就觉得它虽“险”而不“怪”,虽“夸”而非“诞”。当然,“险”“硬”的风格,使它不可能有“四更山吐月”“海上生明月”那样的情韵。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两句的风格仍然是“奇险”。在同一地方,“夜”与“景” (日光)互不相容;作者硬把它们安排在一起,突出一个“奇”字。但细玩诗意,“高峰夜留景”,不过是说在其他地方已经被夜幕笼罩之后,终南的高峰还留有落日的余辉。极言其高,又没有违背真实。从《诗经·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以来,人们习惯于用“插遥天”、“出云表”之类的说法来表现山峰之高耸。孟郊却避熟就生,抓取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加以夸张,就在“言峻则崧高极天”之外另辟蹊径,显得很新颖。在同一地方,“昼”与“未明”(夜)无法并存,作者硬把二者统一起来,自然给人以“险”的感觉。但玩其本意,“深谷昼未明”,不过是说在其他地方已经洒满阳光之时,终南的深谷里依然一片幽暗。极言其深,很富有真实感。“险”的风格,还从上下两句的夸张对比中表现出来。同一终南山,其高峰高到“夜留景”,其深谷深到“昼未明”。一高一深,悬殊若此,似乎“夸过其理”。然而这不过是借一高一深表现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于以见终南山高深广远,无所不包。究其实,略同于王维的“阴晴众壑殊”,只是风格各异而已。

“长风驱松柏”,“驱”字下得“险”。然而山高则风长,长风过处,千柏万松,枝枝叶叶,都向一边倾斜,这只有那个“驱” 字才能表现得形神毕肖。“声”既无形又无色,当然不能看见它在“拂”。“声拂万壑清”,“拂”字下得“险”。然而那“声”来自“长风驱松柏”,长风过处,千柏万松,枝枝叶叶都在飘拂,也都在发声。说“声拂万壑清”,就把万顷松涛的视觉形象和万壑清风的听觉形象统一起来了。

这六句诗插在这中间的两句,以抒情为主。“山中人自正”里的“中”是“正”的同义语。山“中”而不偏,山中人“正”而不邪;因山及人,抒发了赞颂之情。“路险心亦平”中的“险”是“平”的反义词。山中人既然正而不邪,那么,山路再“险”,心还是“平” 的。以“路险”作反衬,突出地歌颂了山中人的心地平坦。

硬语盘空,险语惊人,也还有言外之意耐人寻味。赞美终南的万壑清风,就意味着厌恶长安的十丈红尘;赞美山中的人正心平,就意味着厌恶山外的人邪心险。以“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收束全诗,这种言外之意就表现得相当明显了。

名家点评

  • 《唐诗品汇》:刘云:未知其下云何?即此,其出有不容至(首句下)。刘云:警异(末句下)。
  • 《升庵诗话》:谢灵运诗:“晓闻夕飙急,晚见朝日暾。”此语殊有变互。凡风起必以夕,此云“晓闻夕飙”,即杜子美“乔木易高风”也“晚见朝日”,倒景反照也。孟郊诗:“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夕驻景,深料夜先明。”皆自谢诗翻出。
  • 《唐诗归》:钟云:凿空奇语,却不人魔(首二句下)。无端兴想,却自真(“到此”句下)。
  •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汝询曰:奇语横出。结有玄想。周珽曰:“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语极神峻,岂稿衷沥血耶。陈继儒曰:异想奇调,对之光华被体。
  • 《唐风定》:“山中人自正”,作平语观,则佳,诧以为奇,则反失之。盖东野精神所不在也。
  • 《唐诗别裁》:盘空出险语。《出峡》诗有“上天下天水,出地入地舟”句,同一奇险。

猜你喜欢

求贤令

两汉 • 曹操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7?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晚晴赋

唐代 • 杜牧

秋日晚晴,樊川子目于郊园,见大者小者,有状类者,故书赋云:

雨晴秋容新沐兮,忻绕园而细履。面平池之清空兮,紫阁青横,远来照水。如高堂之上,见罗幕兮,垂乎镜里。木势党伍兮,行者如迎,偃者如醉,高者如达,低者如跂。松数十株,切切交风,如冠剑大臣,国有急难,庭立而议。竹林外裹兮,十万丈夫,甲刃摐摐,密阵而环侍。岂负军令之不敢嚣兮,何意气之严毅。复引舟于深湾,忽八九之红芰,姹然如妇,敛然如女,堕蕊黦颜,似见放弃。白鹭潜来兮,邈风标之公子,窥此美人兮,如慕悦其容媚。杂花参差于岸侧兮,绛绿黄紫,格顽色贱兮,或妾或婢。间草甚多,丛者束兮,靡者杳兮,仰风猎日,如立如笑兮,千千万万之容兮,不可得而状也。若予者则谓何如?倒冠落珮兮,与世阔疏。敖敖休休兮,真徇其愚而隐居者乎。

谢池春·壮岁从戎

宋代 • 陆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寨儿令·次韵怀古

元代 • 张可久

写旧游,换新愁,玉箫寒酒醒江上楼。黄鹤矶头,白鹭汀洲,烟水共悠悠。人何在七国春秋,浪淘尽千古风流。隋堤犹翠柳,汉土自鸿沟。休!来往愧沙鸥。

野人饷菊有感

明代 • 张煌言

战罢秋风笑物华,野人偏自献黄花。

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带雨斜。

孟郊
简介描述: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人,郡望平昌(今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唐代著名诗人。

少时隐居嵩山。性狷介,与韩愈交谊颇深。曾两试进士不第。贞元十二年(796年),年四十六时才中进士。贞元十七年(801年),至洛阳参加铨选,出任溧阳县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以至公务多废。县令乃以假尉代之,分其半俸。孟郊抑郁失志,遂辞官。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元和九年(814年),郑余庆再度招他往兴元府任参谋,试大理评事。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今河南灵宝),暴疾而卒,葬于洛阳东。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孟郊工诗。因其诗作多寒苦之音,感伤自身遭遇,且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追求瘦硬,故有“诗囚”之称。 [17]与贾岛齐名,同为苦吟诗人,并称“郊寒岛瘦”。孟诗现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代表诗作有《游子吟》《登科后》等。

孟郊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