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干河沿。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凡称金陵之胜者,南曰雨花台,西南曰莫愁湖,北曰钟山,东曰冶城,东北曰孝陵,曰鸡鸣寺。登小仓山,诸景隆然上浮,凡江湖之大,云烟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
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缭垣牖,树之荻千章、桂千畦,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隋园,因其姓也。后三十年,余宰江宁,园倾且颓弛,其室为洒肆.舆台嚾呶,禽鸟厌之,不肯妪伏,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余恻测然而悲,问其值,曰三百金。购以月俸。茨墙剪阖,易檐改涂。随其高为置江楼,随其下为置溪亭,随其夹涧为之桥,随其湍流为之舟。随其地之隆中而欹侧也,为缀峰岫;随其蓊郁而旷也,为设宦窔。或扶而起之,或挤而止之,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者,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
落成叹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二者不可得兼,舍官而取园者也。”遂乞病,率弟香亭、甥湄君移书史居随园。闻之苏子曰:“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夫两物之能相易者,其一物之足以胜之也。余竟以一官易此园,园之奇可以见矣。
己巳三月记
南京从北门向西走二里,便到达小仓山。山从清凉山发源,分为两岭向下延伸,直到北门桥为止。山势屈折狭长,中间有池塘水田,老百姓管它叫干河沿,河水尚未干涸时,清凉山曾是南唐时代的避暑胜地,盛况是可以想见的。大凡称道金陵名胜的:南面有雨花台,西南方有莫愁湖,北面有钟山,东面有冶城,东北方有明孝陵、鸡呜寺。登上小仓山壮观,云气烟雾的变幻,不是小仓山本身的风景,都成了小仓山的风景了。
康熙年间,江宁织造隋公,在小仓山北面的顶峰,盖起了宽广的厅堂,周围砌上围墙,里面栽种蔌树上千株,桂花上千垅,城里来游的人,络绎不绝,盛极一时,管它叫隋园,是因为建园的人姓隋。三十年之后,我做江宁县令时,隋园已经坍塌荒废,园中的房屋成了酒店,仆役小厮们呼喊喧闹,禽鸟对这现象都觉得讨厌,不肯在那里落窠,各种花卉荒芜凋谢,春天也不开花了。对此我深感悲伤,打听它的价钱,说是值三百两银子,便用官俸把它买下来。周围修筑了篱墙,翻修房屋重新粉刷;随着地形在高处兴建江楼,随着地形在低处兴建溪亭;随着溪涧两岸架设小桥,随着溪流建造小船随着地势中间高四边低,用假山作点缀;随着树木茂密或稀疏,修造相应的房屋;有时把景物突现出来,有时又把景物适当遮掩;全都是随着它的天然条件增减布置。顺着自然形势选取景色,而不作任何破坏性的改造。所以仍然管它叫随园,“隋”、“随’’音读相同,含义有别。
园子落成之后,叹息说:“假使我在此地做官,那只能每月来一次;假使我在此地定居,那就天天在这里了;两件事是不能够同时都获得的,那就舍弃官职择取随园吧。便领着弟弟香亭、外甥湄君把书籍史卷搬进园中定居下来。我曾听苏轼说过:“有道德的人不一定做官,也不一定不做官。"那么我的做官不做官,跟我住进园子的时间长久不长久,也不过是随着自然情况的变化罢了。大凡两种东西所以能够相互替代,是因为其中的一件可以胜过另一件。我竟然把一个官职换取了这所园子,园子的希罕,是可以想见的了。
乾隆十四年三月记。
这篇记文,全文紧扣一个,“随”字,写葺园的经过与作者的趣味,表现了作者洒脱放任的处世观。首段先写随园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详细介绍了金陵四周的美景,为后文得享美景时的喜悦做了铺垫。第二段作者主要叙写随园的来历以及自己治园的经过。中国古代造园的原则讲求利用已有的环境条件,精心设计,使园林虽由人造,却宛如天开。作者将原本的“隋园”改成“随园”,这个“随”字的含义正是体现了中国园林造园之奥妙,园林美学的精髓,同时也暗含着袁枚随顺自然、随时之宜的审美理想与人格象征。第三段则抒写了袁枚舍官就园,安享园林之乐的情怀。他引苏轼“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一句,表明自己仕与不仕皆随顺自然的心态。“随”字也正是袁枚追求自由随性的人生观、仕宦观的显露,充分显示了袁枚以“性灵说”驰骋文坛的诗人气质。
袁枚写这篇文章。一方面为他精心修造园林解嘲,一方面也为了扩大随园的影响。但写对自己经营的园林有感情,并把侈造园林的操劳和做宫的仰人鼻息作比较,这些思想应该是真实的。
乾隆十年(1745年),袁枚买下了原江宁织造隋赫德的隋园,加以葺治,改名随园。《随园记》写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这是一篇选自《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二的山水园林小品。袁枚自江宁令退职后,居随园,不久又受命赴陕西。未及周年。因父丧退职,从此息意官场,所以加意修葺随园,作为退居之所。作者此后便再也没有做官纵情于山水,同时交接达官贵人,成了一个尚级清客。
绿槐夹道集昏鸦,敕使传宣坐赐茶。
归到玉堂清不寐,月钩初照紫薇花。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半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保致仕,家于衢。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全;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之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