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
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一生都有怀恋故土的心愿,远行千里漫游之情已倦怠。
在坎坷的道路上寻觅边防之路,远远近近都听到泉水的鸣声。
涧谷中的树叶刚刚能辨出颜色,山峦上的花儿却叫不出名。
旅居的凄苦心情哪里是尽头,傍晚时分凉风劲吹猿声凄清。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诗人用“百年”强调时间跨度之长,用“千里”强调空间距离之远,这两句诗凸显出诗人羁游在外的疲倦与无奈,以及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与眷恋。
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 高低”、远近”两个词很形象地写出诗人擦黑赶路的感受。视觉作用不大,只能凭借触觉、听觉分辨方向,确认道路。用词准确,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这两句紧承前面,既是写景,又写出诗人的感受。夜色昏暗,山花、树叶模模糊糊,想要分辨出来颇费功夫,因而“才分色”、“不辨名”显得十分真切。
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结尾点题,“暮”字点明时间,也给中间两联诗以合理的解释。
人生旅途本是古老话题,诗人却写出新意,通过一个山间孤独晚行者形象的塑造,集中抒发了对仕途风波的厌倦反感,寄寓对现实的不满。情因景生,景随情迁,山道上隐约可见的树叶山花,溪流给全诗添一点亮色,读来流畅自然,别添清新之感。
《麻平晚行》叙述了一个短暂的旅程。通过这一旅程的叙述,揭示出作者在要不要做官这一问题上的内心矛盾。诗篇一开始,就提出作者要安于乡土、不去做官的愿望。这一愿望,当然是从废职、摔跤产生的。但作者的家庭出身,作者的才学,作者的抱负以及作者的年华正茂,却使他不能平静顺利地倦于游宦而安于乡土。做官与不做官这样的内心矛盾,就是本诗所说的羁心。作者悲苦、愤激、不满现实的心情正从这里而来。
这首《麻平晚行》当是唐咸亨二年(671年),王勃被废职后,入蜀西游路经麻平时。诗人为表达厌倦漂泊,怀念故土的伤感情怀所作。
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长生秘殿倚青苍,拟敌金庭不死乡。
无奈逝川东去急,秦陵松柏满残阳。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
上马带胡钩,翩翩度陇头。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两岸月桥花半吐,红透肌香,暗把游人误。尽道武陵溪上路,不知迷入江南去。
先自冰霜真态度,何事枝头,点点胭脂污。莫是东君嫌淡素,问花花又娇无语。
临风兴叹落花频,芳意潜消又一春。
应为价高人不问,却缘香甚蝶难亲。
红英只称生宫里,翠叶那堪染路尘。
及至移根上林苑,王孙方恨买无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