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支曲

唐代温庭筠

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

红泪文姬洛水春,白头苏武天山雪。

君不见无愁高纬花漫漫,漳浦宴馀清露寒。

一旦臣僚共囚虏,欲吹羌管先汍澜。

旧臣头鬓霜华早,可惜雄心醉中老。

万古春归梦不归,邺城风雨连天草。

白话译文

麝香捣成粉尘香不灭,莲藕折成寸断丝难绝。

历经万难文姬回故乡,白头苏武心如天山雪。

不见无愁天子尽欢宴,宴后津水之滨清露寒。

一旦君臣被虏成囚徒,要吹羌管不禁泪涟涟。

北齐老臣过早添白发,可惜醉梦之中度残年。

人说自古春回梦不回,只见邺城风雨草连天。

词句注释

  1. 达摩支曲:乐府舞曲名。摩,一作“磨”。又名《泛兰丛》。
  2. 麝:麝香,麝腹部香腺分泌物,此物香味浓烈,为上等香料。
  3. 拗:折断。莲:莲藕。丝:莲藕之丝,与“思”谐音。
  4. 红泪:血红的眼泪。文姬:汉末女作家蔡琰的字。蔡琰是蔡邕的女儿,初嫁卫氏,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兵乱中被掠入关,后辗转入南匈奴,身陷匈奴十二年,生二子,后被曹操遣使以重币赎回,嫁同郡董祀。洛水春:指蔡文姬终于回到故国及后期的生活。洛水,水名,在今河南省,蔡文姬及董祀是陈留郡人,离洛水不远,所以诗人用“洛水春”指代他们的生活。
  5. 苏武:西汉杜陵人,字子卿,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他奉使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匈奴单于迫其投降,苏武不屈,被幽,后徙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边荒无人烟处牧羊。苏武备尝艰辛,但他对祖国的忠诚始终不变。昭帝时,汉一与甸奴租亲,汉朝得知苏武下落后,派使者将苏武要回。苏武在天汉元年出使,至始元六年(前81年)回到长安,前后共十九年。回来时,苏武须发皆白,‘所以这里说“白头苏武”。天山雪:说苏武心向汉朝,终不屈节,心洁如天山的霜雪。
  6. 无愁高纬,“无愁天子”高纬。高纬,北齐后主,一位荒淫的亡国之君,曾经自作“无愁”之曲,自己弹着琵琶歌唱,时人称之为“无愁天子”。后被北周俘虏,送至长安,封温国公,又其后被诬以谋反的罪名,处死。花漫漫:指其奢侈无度的生活。漫慢,无边无际。
  7. 漳浦:漳水之滨,此处指漳水之滨的邺城。邺城是北齐后主高纬的都城,他曾经在这里寻欢作乐。漳,漳水,源出山西,流经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浦,水边。
  8. “一旦”句:高纬被俘时,他的儿子幼主高恒及从臣韩长鸾等同时被俘,后来都被处死。
  9. 汍澜:流泪的样子。
  10. 旧臣:指高纬的祖、父两代遗留下来的老臣。霜华早:指由于忧愤而过早地白了头发。华,一作“雪”。
  11. 梦:指高纬奢侈无度的生活。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入律的七言古风,全诗十二行,以韵脚转换为标志,分为三层。

“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这两个比喻句,与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一机杼。“捣麝成尘”、“拗莲作寸”,显示所受戕害凌迟之难忍。但尽管如此,仍然“香不灭”、“丝难绝”,尤见情意绵邈,之死靡它。然而这所咏相思,却非儿女私情。三、四两句“红泪文姬洛水春,白头苏武天山雪”,均为倒文,意思是:文姬红泪如洛水春汛,苏武白头似天山雪峰。天山与洛水,一在塞北,一在中原,两句互文见义,同是身在匈奴,心在汉朝的意思;血泪如涣涣春水,白头似皑皑雪山,则以富于浪漫色彩的奇想,极写苦恋父母之邦的浩茫心事。以上是诗的第一层,借比喻、典故,渲染故国之思,是进入正题前的序曲。

第二层四句:“君不见无愁高纬花漫漫,漳浦宴馀清露寒。一旦臣僚共囚虏,欲吹羌管先汍澜。”运用对比手法,写高纬纵欲亡国,是全诗的主体。“君不见”,是七言古诗的句首语,用在首句或关键处,起呼告及引起注意的作用。这一层,前两句写齐亡以前。“无愁”,讥讽高纬临危苟安,终日耽于淫乐:“花漫漫”,形容豪华奢靡,一片花花世界。齐都邺城临漳水,故云“漳浦”;宴余夜深,清露生寒,既表现宫廷饮宴之无度,又借宴后的沉寂反衬宴时的热闹,令人想像那灯红酒绿、鼓乐喧阗的狂欢场面和主醉臣酣、文恬武嬉的末世景象,终究不无终了之时。后两句写齐亡之后,高纬君臣在长安为北周阶下囚,终日忍辱饮恨,往事不堪回首;偶以羌笛寻乐,也只是徒然引起漳浦旧梦,曲未成而泪先流。汍澜,承“红泪文姬洛水春”行文,意谓高纬在北国的处境比蔡文姬在匈奴更加难堪。

第三层前两句“旧臣头鬓霜华早,可惜雄心醉中老”,照应“白头苏武天山雪”,写北齐遗民的亡国之恨。当年那些邺都旧臣,空怀复国之心,苦无回天之力,只好深居醉乡,借酒浇愁,一任岁月蹉跎,早生华发,着实可叹可怜。后两句“万古春归梦不归,邺城风雨连天草”,暗示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万古皆然,对晚唐统治者敲起警钟。年复一年,代复一代,自然界的春天岁岁如期归来,邺城繁华的春梦却一去不返,唯见连天荒草在凄风冷雨中飘摇,与当年“无愁高纬花漫漫,漳浦宴馀清露寒”的盛况互相映衬,令人油然而兴今昔沧桑的慨叹,并从中悟出盛衰兴亡之理。全诗以景物描写作尾声,含有余音不尽的妙趣。

这首诗对腐败的晚唐统治集团不失为一剂有力的针砭,不过这种针砭并为引起统治集团的警醒。

这首七古在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缘情造境,多方烘托。诗的主旨在于揭示高纬亡齐的历史教训,而歌咏此事的诗句却只有六句,下余六句,开头四句和结尾二句都是为渲染亡国之恨而层层着色的:先以麝碎香存、藕断丝连的比兴,写相思的久远;再用蔡文姬、苏武羁留匈奴的典故,写故国之思的痛切;而在叙述北齐亡国的血泪遗事之后,更越世代而下,以“邺城风雨连天草”的衰败景象,抒写后人的叹惋感伤。这样反复地烘托渲染,从时间、空间、情思各方面扩展意境,大大丰富了诗的形象,增强了抒情色彩和感染力量。

历代评价

  • 《唐诗快》:读至末二语,不知几许销魂。
  • 《中晚唐诗叩弹集》:诏按:首四句,兴也。“高纬无愁”,终为囚虏,求如苏武、文姬及身归汉,不可得也。此诗盖深著淫佚之戒。
  • 《王闿运手批唐诗选》:以高纬比文、苏,未知其意,大约言“有节能久,高不能久”耳。用意甚拙。

猜你喜欢

狱中上母书

明代 • 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嚚,决不肯舍!

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寒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之鬼,则吾愿毕矣!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

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于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铜雀瓦赋

清代 • 陈维崧

魏帐未悬,邺台初筑,复道袤延,绮窗交属。雕甍绣栋,矗十里之妆楼;金埒铜沟,响六宫之脂盝。庭栖比翼之禽,户种相思之木。馺娑前殿,逊彼清阴;柏梁旧寝,嗤其局蹙。

无何而墓田渺渺,风雨离离;泣三千之粉黛,伤二八之蛾眉。虽有弹棋爱子,傅粉佳儿,分香妙伎,卖履妖姬,与夫杨林之罗袜,西陵之玉肌,无不烟销灰灭,矢激星移;何暇问黄初之轶事,铜雀之荒基也哉!

春草黄复绿,漳流去不还;只有千年遗瓦在,曾向高台覆玉颜。

金缕曲·疏影临书卷

清代 • 纳兰性德

疏影临书卷。带霜华、高高下下,粉脂都遣。别是幽情嫌妩媚,红烛啼痕休泫。趁皓月、光浮冰茧。恰与花神供写照,任泼来、淡墨无深浅。持素障,夜中展。

残釭掩过看逾显。相对处、芙蓉玉绽,鹤翎银扁。但得白衣时慰藉,一任浮云苍犬。尘土隔、软红偷免。帘幕西风人不寐,恁清光、肯惜鹴裘典。休便把,落英剪。

贵主征行乐

唐代 • 李贺

奚骑黄铜连锁甲,罗旗香干金画叶。

中军留醉河阳城,娇嘶紫燕踏花行。

春营骑将如红玉,走马捎鞭上空绿。

女垣素月角咿咿,牙帐未开分锦衣。

上湖南崔中丞

唐代 • 戎昱

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

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

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

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

温庭筠
简介描述:

温庭筠(约812年-866年,或824年-882年),本名岐,字飞卿,又作庭云、廷筠,号温钟馗,世称温方城、温助教。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中国晚唐时期诗人、词人。

温庭筠出身没落贵族家庭,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之称。于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或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出塞。后有蜀地之游,复赴长安。在开成元年(836年),因李翱之荐,得从太子永游。于开成四年(839年)秋,参加京兆府试,荐名居第二,因遭谗毁,被黜落罢举。会昌三年(843年),往返于长安与旧乡吴中之间,曾有湖湘之游。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再入科场,然累年不售。宣宗大中九年(855年)再次落第。后入襄阳与荆南幕府从事。咸通三年(863年),返长安闲居,咸通六年(866年),因宰相徐商之荐,任国子监助教。咸通七年(867年)贬方城尉,不久后就死了。

温庭筠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温庭筠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其词作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词的文采和声情,其词现存七十余首,温庭筠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黄昇在《花庵词选》卷一中评价道:“温庭筠极流丽,宜为花间集之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