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径从初地,莲峰出化城。
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
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
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
竹林小径从寺中延出,莲花似的山峰耸出于佛法幻化的城郭后。
窗中能够尽览三楚的风貌,森林远处九江安平开阔。
盘腿端坐在软绵绵的青草上,长松中传来和尚诵经的声音。
幽居在山云之上,观察世事体悟无生的道理。
王维的一部分以僧侣、佛寺为主题的诗,以了悟见长,如《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将佛法奥义以诗语遮诠。这首《登辨觉寺》则以“登”字为线索,描写山顶佛寺远眺之所见,以景色描写见长。
首联“初地”在佛经中是菩萨十地的初地(《华严经·十地品》),同时解指入山初始之地。“化城”在佛经中是说,小城涅槃境界犹如化城,众生中途暂以止息,进而求取真正佛果(《法华经·化城喻品》),在诗中则指代登山达到山顶。诗人用佛语,贴切地描述了登山的进程。
颔联承接山顶之意写起,描写山顶之所见,景象宏大,“窗中”“林上”四字一字数千里。登高望远,千里江山尽展于眼界之平面。近处是山林,山林之外是大江,这样看起来,好像江水流于山林之上。临此豁然开阔之山景,诗人意兴勃发,但却盘腿静坐,因为他听到唱诵佛经的声音。
颈联以“软草”“长松”为主语,作出“承”与“响”的动态,仿佛青草与青松,也能够通人性,进而传达知晓佛音。
尾联“空居法云外”照应辨觉寺,以“观世”收束上文所写登临远佑之景。我凡体肉身之辈,观三千世界,人情百态,而体悟佛法大观。此诗以“感”而“悟”,虽用佛典,而未具体地谈论佛法;虽未谈论佛法,而写登眺所见之宏远景象,却让读者似乎感受到了佛理的微妙之处,可谓兴象深微。
陈《谱》、张《谱》系此诗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是年春,王维完成南选任务北归,经九江登庐山游辨觉寺,写下了这首诗。
嵩山神祠,在黄盖峰下,登封县东八里。祠门三重,古柏几二百株。三门之内,四岳神祠,分列左右。东有降神殿,绘“生甫及申”像于壁,剥落已半,西为御香亭,历代已来,封禅记功德地也。谒岳神殿祀事毕,下西阶,古柏鳞次,桀石丛峙。石上遍刊祝釐辞,祠官姓氏,周览移晷,回登天中阁少憩。
理策至山麓,仰视一峰入云,石色青绀如画,岚流雾垂,上合下竦,是为万岁峰。其麓为入山所必经也,蓝舆行十里至中峰。昔人云:“嵩山如卧眠龙而癯。”望之浑成秀拔,若不知有嵚崎参差之势者。及涉中峰之巅,群峰争出,若攒图之托霄上,烟云吞吐,日月蔽亏,林木蓊郁,鸟兽游鸣,阴晴变态,二十四峰环列于中峰,左右上下,不可名状。如谢绛所称玉女窗、捣衣石,但略括一二矣。
东五里许为卢岩,岩有卢鸿一宅,今为寺。两山忽张,匹练下垂,微飙吹之则左右动,奔涧荡壑,众山皆响,为嵩山佳处。昔鸿一隐此,作《十志》以自豪,抱微尚,鸣高蹈已耳。而来游者莫不凭襟怡情,因以思慕于其人矣。东有白鹤观,背负三峰,大小熊山屏其前,为嵩高之奥宅。三峰多石室,远眺一室,豁达洞开,与他室异,或即谟觞室也。南七里径崇福宫投龙洞,力疲思返。
余以半人疾,未及跻嵩之绝顶也,然眺洛河,瞻伊阙,顾以历历目中矣。桑钦《水经》曰:“昆仑之墟,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嵩山绝顶,直上可接。”吾欲御风而行,探昆仑之墟矣。又三里抵嵩阳观,有柏二株,大可十人围,闻在汉已为巨木,殆殷周时物。柏之奇,若雏松之新绿,香泽凝肥,翠滴人衣。坐其下,如张帷幕。谡谡风鸣,如闻丝竹声。旁有石幢,上勒唐宋人题名,有似杂采帖也。嵩阳观碑,屭赑丰硕,在观门之西,徐浩八分书,遒古可爱。邀饮至藏书楼下,日将昳,遂登车以归。
诘旦东行,路出箕山左,沿㶏水下流,复探石淙之胜,磥砢崎岖,负险相望。百二十里过禹州,达襄城境。
康熙丙子二月丙辰记。
谁复留君住。叹人生、几翻离合,便成迟暮。最忆西窗同剪烛,却话家山夜雨。不道只、暂时相聚。衮衮长江萧萧木,送遥天、白雁哀鸣去。黄叶下,秋如许。
曰归因甚添愁绪。料强似、冷烟寒月,栖迟梵宇。一事伤心君落魄,两鬓飘萧未遇。有解忆、长安儿女。裘敝入门空太息,信古来、才命真相负。身世恨,共谁语?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村城井水干,远近河流断,近新来好雨连绵。田家接口薥秫饭,书馆充肠苜蓿盘。年成变,欢颜笑颜,到秋来纳稼满场园。
初添野水涯,细滴茅檐下,喜芃芃遍地桑麻。消灾不数千金价,救苦重生八口家。都开罢,荞花豆花,眼见的葫芦棚结了个赤金瓜。
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
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