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金·井络天开

宋代柳永

井络天开,剑岭云横控西夏。地胜异、锦里风流,蚕市繁华,簇簇歌台舞榭。雅俗多游赏,轻裘俊、靓妆艳冶。当春昼,摸石江边,浣花溪畔景如画。

梦应三刀,桥名万里,中和政多暇。仗汉节、揽辔澄清。高掩武侯勋业,文翁风化。台鼎须贤久,方镇静、又思命驾。空遗爱,两蜀三川,异日成嘉话。

白话译文

益州地处井宿之分野,其地有大、小剑山,似与云接,势险要,为控制西夏国的一道天然屏障。成都地势优越独特,锦官城内风物奇异美妙,城内蚕市正是繁荣时,到处都有歌台舞榭,歌曲声和喧闹声不绝于耳。城内游赏的人很多,或雅或俗,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一些富家子弟,衣着华丽;而那些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女子们,更显得艳丽娇媚。成都三月时有海云边摸石之游,浣花溪畔的景色如画一样。

成都有著名的万里桥,自从益州太守赴任以来,政治清明,四境无事,人民安居乐业,使万物都处于和谐状态。自从太守走马上任以来,不多久便使蜀地局面稳定,政通人和,其功勋之高胜过诸葛武侯,而且还像文翁一样,教育感化民众。太守您在这里刚刚使四方安定,但宰辅等待贤才已久,你又被另授重任。离开蜀地回到朝廷,他日会成为一段佳话。

词句注译

  1. 一寸金:词牌名,为柳永所创制,上片九句四仄韵,下片十句四仄韵。
  2. 井络:井为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井络指井宿的区域,既专指岷山,又泛指蜀地。晋左思《蜀都赋》:“岷山之精,上为井络。”唐孙樵《刻武侯碑阴》:“是井络之野,与武侯存亡俱矣。”
  3. 剑岭:亦称剑峰,即古蜀剑山。唐李商隐《井络》:“井络天彭一掌中,漫夸天设剑为峰。”冯浩笺注:“剑州剑门县界大剑山,即梁山也,其北三十里有小剑山。”
  4. 西夏:古代由党项族拓拔氏于公元1038年建立的大夏国,宋人称之谓西夏。共传十主,其盛时据有今宁夏、陕西北部、甘肃西北部以及青海东北部、内蒙古西部一带。
  5. 锦里:地名,位于成都南,后以之代称成都,又称锦官城。《华阳国志》:“锦江织锦濯其中,则鲜明,故名曰锦里。”唐李商隐《筹笔驿》:“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6. 蚕市:古蜀以蚕市著称,丝织业繁荣。旧俗每年春时,州城及属县循环一十五处有蚕市。详见宋黄休复《茅亭客话》。前蜀韦庄《怨王孙》:“锦里蚕市,满街珠翠,千万红妆。”
  7. 摸石:成都风俗活动。《月令广义》:“成都三月有海云山摸石之游,求子,得石者生男,得瓦者则生女。”
  8. 浣花溪:锦江支流,又称濯锦江、百花潭,位于成都西。溪边有唐代大诗人杜甫故居浣花草堂。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之三:“竹寒沙碧浣花溪,橘刺藤梢咫尺迷。”仇兆鳌注引《梁益记》:“溪水出涝江。居人多造彩笺,故号浣花溪。”
  9. 梦应三刀:《晋书·王溶传》:“溶夜梦悬三刀于卧室梁上,须臾又益一刀,溶惊觉,意甚恶之。主簿李毅再拜贺日:‘三刀为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临益州乎?’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果迁溶为益州刺史。”
  10. 桥名万里:万里桥位于成都南锦江之上。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万里桥架大江水,在县南八百,蜀使费袜聘吴,诸葛祖之。费讳曰:‘万里之路,始于此行。’因以为名。”唐杜甫《狂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11. 中和: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儒家认为能“致中和”,则天地万物皆能各得其所,达于和谐境界。政多暇,谓当政者能“致中和”。社会则安宁和谐.政事因而宽松多暇。这是对当时成都当政者的赞扬。
  12. “仗汉节”句:是说成都当政者甫一到任,就政清吏廉,功德彰显。仗汉节,犹奉朝廷派遣。汉节本指汉天子所授符节,这里指朝廷任命的文书、印信。
  13. 揽辔澄清:《后汉书·范滂传》:“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14. 武侯:指三国时辅刘备建蜀国的诸葛亮。《三国志·诸葛亮传》:“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
  15. 文翁:为汉景帝时蜀地郡守。《汉书·文翁传》:“文翁,庐江舒人也。……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
  16. 台鼎:指宰辅。即所谓三公。意为如星有三台,鼎有三足,故称。汉蔡邕《大尉汝南李公碑》:“天垂三台,地建五岳,降生我哲,应鼎之足。”这里是泛指职掌重权者。
  17. “方镇静”句:谓剐刚稳定下来,朝廷又要将其别任。命驾,命人驾车,谓即动身。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
  18. 遗爱:指遗留仁爱于后世。旧多用作对地方长官卸职的颂词。《史记·燕昭公世家》:“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之政,怀棠树而不敢伐,哥(歌)咏之,作《甘棠》之诗。”这便是“甘棠遗爱”。唐白居易《别桥上竹》:“我去自惭遗爱少,不教吾得似甘棠。”
  19. 两蜀三川:两蜀指东蜀、西蜀;三川,指蜀境三水系。《宋史·河渠志》:“始嘉、眉、蜀、益间,夏潦洋溢,必有溃暴衡决可畏之患。 自凿离堆(指都江堰)以分其势,一派流于成都以合岷江,一派由永康至泸州以合大江,一派入东川,而后西川,沫水之害减,而耕桑之利博矣。”

作品赏析

此词是写给蜀地地方官员的投献之作,虽有“贡谀”的成分,但其以赋体形式极力铺陈,景物风情的描绘、对句和典故的运用都很出色。

上片着重描绘蜀地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词作开头,以“控西夏”三字托一组四字对句——“井络天开,剑岭云横”,突出了两蜀地势的雄伟和地理位置的重要。“井络”“剑岭”暗扣蜀地,“天开”“云横”“控西夏”,写得颇有气势。“地胜异”以下,集中笔力转写成都风物的奇丽独特。 “簇簇歌台舞榭”六字又托起一组四字对句——“锦里风流,蚕市繁华”,具体铺写成都市井的繁华景象。“锦里”“蚕市”都是成都的古称,以之名成都,显得明丽而典雅。接下来两句写人物活动。“雅俗多游赏,轻裘俊、靓妆艳冶。”游人如织,熙熙攘攘,那些衣饰华美的俊男靓女,本身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末句又以“景如画”三字托起“摸石江边,浣花溪畔”两个四字对句,直接点出蜀地风景如画。

下片极赞蜀地某地方官的文治武功。 “梦应三刀,桥名万里”用王浚迁为益州刺史和诸葛亮送费棉出使吴国的典故,暗指某官员升调为成都地方长官。“中和政多暇”,推许他中正和平,政事闲暇。“仗汉节”三句,颂扬他奉命来成都为官,胸怀刷新政治的抱负和举措,甚至盖过了诸葛亮的治蜀功勋和文翁在蜀地教育感化的业绩。“台鼎须贤久”两句,意思是说朝廷非常需要如此有才干的人,所以用不了多久,他就会升调台鼎的高位。“空遗爱”三句,写他的治绩会在蜀地百姓中传为佳话。整个下片多用典故,显得词格高峻,有煌煌大气。不过“揽辔澄清,高掩武侯勋业”,未免过誉之嫌。

创作背景

这阕词约写于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登进士第以前不久,当时他已是四十多岁的人了。词人远游各地, 还到过西南重镇的成都。该词就是记录他游历成都时的见闻和感怀。

名家点评

  • 台湾中央研究院教授林玫仪《柳周词比较研究》:柳词中用典较多者为酬献权贵之作,如《一寸金》(送人守蜀之作)即连用《晋书》王溶、《后汉书》范滂、诸葛武侯及文翁诸典。

猜你喜欢

捣素赋

两汉 • 班婕妤

测平分以知岁,酌玉衡之初临。见禽华以麃色,听霜鹤之传音。伫风轩而结睇,对愁云之浮沉。虽松梧之贞脆,岂荣雕其异心。

若乃广储悬月,晖水流清,桂露朝满,凉衿夕轻。燕姜含兰而未吐,赵女抽簧而绝声。改容饰而相命,卷霜帛而下庭。曳罗裙之绮靡,振珠佩之精明。

若乃盼睐生姿,动容多制,弱态含羞,妖风靡丽。皎若明魄之生崖,焕若荷华之昭晰;调铅无以玉其貌,凝朱不能异其唇;胜云霞之迩日,似桃李之向春。红黛相媚,绮组流光,笑笑移妍,步步生芳。两靥如点,双眉如张。颓肌柔液,音性闲良。

于是投香杵,扣玟砧,择鸾声,争凤音。梧因虚而调远,柱由贞而响沉。散繁轻而浮捷,节疏亮而清深。含笙总筑,比玉兼金;不埙不篪,匪瑟匪琴。或旅环而舒郁,或相参而不杂,或将往而中还,或已离而复合。翔鸿为之徘徊,落英为之飒沓。调非常律,声无定本。任落手之参差,从风飚之远近。或连跃而更投,或暂舒而长卷。清寡鸾之命群,哀离鹤之归晚。苟是时也,钟期改听,伯牙弛琴,桑间绝响,濮上停音;萧史编管以拟吹,周王调笙以象吟。

若乃窈窕姝妙之年,幽闲贞专之性,符皎日之心,甘首疾之病,歌采绿之章,发东山之咏。望明月而抚心,对秋风而掩镜。

阅绞练之初成,择玄黄之妙匹,准华裁于昔时,疑异形于今日;想娇奢之或至,许椒兰之多术,熏陋制止之无韵,虑蛾眉之为魄。怀百忧之盈抱,空千里兮吟泪。

侈长袖于妍袄,缀半月于兰襟。表纤手于微缝,庶见迹而知心。计修路之遐敻, 怨芳菲之易泄。书既封而重题,笥已缄而更结。渐行客而无言,还空房而掩咽。

帘内清歌帘外宴。虽爱新声,不见如花面。牙板数敲珠一串,梁尘暗落琉璃盏。

桐树花深孤凤怨。渐遏遥天,不放行云散。坐上少年听不惯。玉山未倒肠先断。

虞美人·黄昏又听城头角

清代 • 纳兰性德

黄昏又听城头角,病起心情恶。药炉初沸短檠青,无那残香半缕恼多情。

多情自古原多病,清镜怜清影。一声弹指泪如丝,央及东风休遣玉人知。

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缈,舻呕哑,酒如清露鲊如花。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灵乌赋

宋代 • 梅尧臣

乌之谓灵者何?噫,岂独是乌也。夫人之灵,大者贤,小者智。兽之灵,大者麟,小者驹。虫之灵,大者龙,小者龟。鸟之灵,大者凤,小者乌。

贤不时而用智给给兮,为世所趍;麟不时而出驹流汗兮,扰扰于修途。龙不时而见龟七十二鑚兮,宁自保其坚躯。凤不时而鸣乌鵶鵶兮,招唾骂於邑闾。

乌兮,事将兆而献忠,人反谓尔多凶。凶不本于尔,尔又安能凶。凶人自凶,尔告之凶,是以为凶。尔之不告兮,凶岂能吉?告而先知兮,谓凶从尔出。

胡不若凤之时鸣,人不怪兮不惊。龟自神而刳壳,驹负骏而死行,智骛能而日役,体劬劬兮丧精。乌兮尔灵,吾今语汝,庶或汝听:结尔舌兮钤尔喙,尔饮喙兮尔自遂。同翱翔兮八九子,勿噪啼兮勿睥睨,往来城头无尔累。

柳永
简介描述: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监、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约皇祐五年(1053年),柳永在润州去世。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柳永一生专意于词的创作,成就显著,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较大创新。他首变五代、宋初词多以小令为主的模式,专意创作长调,有的甚至是他自创的新调,故李清照称他“变旧声作新声”。柳词的内容较之前人也有所拓展,其羁旅行役词,表现了一位下层士大夫文人在仕途挣扎流浪的种种困境,颇能引发人们的共鸣。《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其羁旅行役词的代表作,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古今俊句,为时人所称道。其都市风情词,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宋仁宗时代社会的繁荣景象,黄裳说其词“能道嘉佑中太平气象,如观杜甫诗,典雅文华,无所不有”。陈振孙也认为他把“承平气象形容曲尽”。有词作《乐章集》存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