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秋色到空闺

明代夏完淳

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

十二玉阑干,风动灯明灭。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

白话译文

萧瑟的晚秋景象来到了空旷的闺院中,一夜之间横扫了满院梧桐叶。本是两相情愿的同心结,没料想好梦难成,反倒陷入无限的相思之中。

十二根栏杆处,秋风到和灯光若明若暗。她孤单的站立要楼头,禁不住眼泪成串的掉下来。在远处,枯枝上的寒鸦好象对着昏黄的月亮在啼叫。

词语注释

  1. 卜算子: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2. 同心结:是用彩线织成的菱形连环结,旧时妇女多系在衣裙上作佩饰,也常用为定情或赠别之物。
  3. 翻:反,反倒。相思结:意出《古诗十九首》之十八“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4. 十二玉阑干:指曲曲折折的栏干。十二:言其曲折之多。
  5. 明灭:时隐时现,忽明忽暗。

作品赏析

上片写独守空闺的凄凉景况。“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二句点明人物活动的时节和环境。清冷的秋色来到空寂的闺房,使盛年独处的思妇更觉夜长难耐,于是走出帘栊,默默地清扫梧桐树下的落叶。虽只平平淡淡地写景叙事,但秋闺的幽冷和思妇的愁寂已宛在目前。这里借鉴了李煜《乌夜啼》词“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之句,但李煜词明言“寂寞”,此词则将寂寞之意隐涵于景事之中,更见含蓄之美。“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二句即用思妇口吻抒发愁怨之情。词中少妇本来指望和丈夫朝夕相守,共度华年,谁料竟然劳燕分飞,长难相见,好像同心结织不成,反织成了相思结。用“不成”和“翻就”把“同心结”和“相思结”联系起来,造成强烈的对照,更觉事与愿违,分外令人伤感。

下片写苦盼征人的哀怨心情。“十二玉阑干,风起灯明灭”二句描写思妇凭栏凝望的情景。思妇独上高楼,倚栏长望,痴想眼前会出现远归的丈夫,但她倚遍了所有的栏杆,都不见丈夫的归影,此时秋风又起,远处灯光忽明忽灭,更叫她心乱神迷。“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二句极写思妇的失望心情。她从傍晚时候起便站在楼头盼望丈夫,但直到夕阳西下,夜色越来越浓,仍未望见丈夫归来,只见一片还巢的乌鸦在冷月寒星下飞鸣而过。于是她完全失望了,腮边不禁挂上几行清泪。这里又借鉴了柳永《玉蝴蝶》词“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之句,以景结情,神余言外,尤为凄绝。

这首词借用思妇怀人的传统题材,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纯作客观描写,而且多借景色映衬,饶有深美流婉之致。但不难看出,词中的思妇就是词人心中的爱妻。词人想象她如此缠绵悱恻地思念着自己,正表现了词人对她的深长眷恋有道是“无情未必真豪杰”,志士之情,适为其伟大人格之体现。此词亦可以证之。

创作背景

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南下,江南一带抗清义师纷起,作者随其父夏允彝其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同年八月,松江沦陷,夏允彝自沉松塘,以身殉国。次年春,作者又与陈子龙及岳父重组义军起兵太湖,兵败后,作者又为义军领袖吴易的军事参谋。但不久,吴军又溃败,作者只得只身奔窜民间。这首词可能作于此时。

名家点评

  • 清·王士祯《明词综》:“寓意既工,自是再来人。”
  • 清·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离骚》之芳草美人,即《国风》之卷耳、淑女,古人每借闺檐以寓讽刺。词之旨趣,实本风骚,情苟不深,语必不艳,惜后人不能解不知学耳。就明而论,词学几失传矣,而秾词丽制,半出自忠烈伟人。”

猜你喜欢

留春令·画屏天畔

宋代 • 晏几道

画屏天畔,梦回依约,十洲云水。手捻红笺寄人书,写无限、伤春事。

别浦高楼曾漫倚,对江南千里。楼下分流水声中,有当日、凭高泪。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知君仙骨无寒暑。千载相逢犹旦暮。故将别语恼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

落花已逐回风去。花本无心莺自诉。明朝归路下塘西,不见莺啼花落处。

酒泉子·长忆西山

宋代 • 潘阆

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

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阑看,终是欠峰峦!

小楼连远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朱帘半卷,单衣初试,清明时候。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欲无还有。卖花声过尽,斜阳院落;红成阵,飞鸳甃。

玉佩丁东别后。怅佳期、参差难又。名韁利锁,天还知道,和天也瘦。花下重门,柳边深巷,不堪回首。念多情、但有当时皓月,向人依旧。

夏完淳
简介描述:

夏完淳(1631年-1647年),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别号灵首。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区)人,祖籍浙江会稽。明末诗人,南明抗清英雄,民族英雄。

夏完淳九岁即善词赋古文,有神童之誉。十五岁时追随父亲夏允彝起兵抗清。允彝兵败自尽,夏完淳与陈子龙继续奔走抵抗。鲁王封其为中书舍人。鲁监国二年(1647年),夏完淳为清兵所俘。洪承畴因其年幼,欲为开脱,夏完淳痛骂不止,从容就义,年仅十六岁。

夏完淳作诗的特定背景,也反映出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深深忧虑。诗用典较多,但都妥切稳当,以精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以古代志士为榜样,矢志灭清复明的坚定决心。诗语言华美,气势昂扬,洋溢着一个少年英雄的爱国思想与文学才气。 夏完淳其著作有《夏完淳集》《夏节愍公集》《南冠草》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