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秋色到空闺

明代夏完淳

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

十二玉阑干,风动灯明灭。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

白话译文

萧瑟的晚秋景象来到了空旷的闺院中,一夜之间横扫了满院梧桐叶。本是两相情愿的同心结,没料想好梦难成,反倒陷入无限的相思之中。

十二根栏杆处,秋风到和灯光若明若暗。她孤单的站立要楼头,禁不住眼泪成串的掉下来。在远处,枯枝上的寒鸦好象对着昏黄的月亮在啼叫。

词语注释

  1. 卜算子: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2. 同心结:是用彩线织成的菱形连环结,旧时妇女多系在衣裙上作佩饰,也常用为定情或赠别之物。
  3. 翻:反,反倒。相思结:意出《古诗十九首》之十八“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4. 十二玉阑干:指曲曲折折的栏干。十二:言其曲折之多。
  5. 明灭:时隐时现,忽明忽暗。

作品赏析

上片写独守空闺的凄凉景况。“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二句点明人物活动的时节和环境。清冷的秋色来到空寂的闺房,使盛年独处的思妇更觉夜长难耐,于是走出帘栊,默默地清扫梧桐树下的落叶。虽只平平淡淡地写景叙事,但秋闺的幽冷和思妇的愁寂已宛在目前。这里借鉴了李煜《乌夜啼》词“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之句,但李煜词明言“寂寞”,此词则将寂寞之意隐涵于景事之中,更见含蓄之美。“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二句即用思妇口吻抒发愁怨之情。词中少妇本来指望和丈夫朝夕相守,共度华年,谁料竟然劳燕分飞,长难相见,好像同心结织不成,反织成了相思结。用“不成”和“翻就”把“同心结”和“相思结”联系起来,造成强烈的对照,更觉事与愿违,分外令人伤感。

下片写苦盼征人的哀怨心情。“十二玉阑干,风起灯明灭”二句描写思妇凭栏凝望的情景。思妇独上高楼,倚栏长望,痴想眼前会出现远归的丈夫,但她倚遍了所有的栏杆,都不见丈夫的归影,此时秋风又起,远处灯光忽明忽灭,更叫她心乱神迷。“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二句极写思妇的失望心情。她从傍晚时候起便站在楼头盼望丈夫,但直到夕阳西下,夜色越来越浓,仍未望见丈夫归来,只见一片还巢的乌鸦在冷月寒星下飞鸣而过。于是她完全失望了,腮边不禁挂上几行清泪。这里又借鉴了柳永《玉蝴蝶》词“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之句,以景结情,神余言外,尤为凄绝。

这首词借用思妇怀人的传统题材,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纯作客观描写,而且多借景色映衬,饶有深美流婉之致。但不难看出,词中的思妇就是词人心中的爱妻。词人想象她如此缠绵悱恻地思念着自己,正表现了词人对她的深长眷恋有道是“无情未必真豪杰”,志士之情,适为其伟大人格之体现。此词亦可以证之。

创作背景

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南下,江南一带抗清义师纷起,作者随其父夏允彝其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同年八月,松江沦陷,夏允彝自沉松塘,以身殉国。次年春,作者又与陈子龙及岳父重组义军起兵太湖,兵败后,作者又为义军领袖吴易的军事参谋。但不久,吴军又溃败,作者只得只身奔窜民间。这首词可能作于此时。

名家点评

  • 清·王士祯《明词综》:“寓意既工,自是再来人。”
  • 清·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离骚》之芳草美人,即《国风》之卷耳、淑女,古人每借闺檐以寓讽刺。词之旨趣,实本风骚,情苟不深,语必不艳,惜后人不能解不知学耳。就明而论,词学几失传矣,而秾词丽制,半出自忠烈伟人。”

猜你喜欢

贺圣朝·留别

宋代 • 叶清臣

醑留君住,莫匆匆归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花开花谢,都来几许?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好事近·马首望青山

清代 • 纳兰性德

马首望青山,零落繁华如此。再向断烟衰草,认藓碑题字。

休寻折载话当年,只洒悲秋泪。斜日十三陵下,过新丰猎骑。

闾丘大夫孝终公显尝守黄州,作栖霞楼,为郡中胜绝。元丰五年,余谪居黄。正月十七日,梦扁舟渡江,中流回望,楼中歌乐杂作。舟中人言:公显方会客也。觉而异之,乃作此词,盖越调鼓笛慢。公显时已致仕在苏州。

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云间笑语,使君高会,佳人半醉。危柱哀弦,艳歌余响,绕云萦水。念故人老大,风流未减,独回首、烟波里。

推枕惘然不见,但空江、月明千里。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云梦南州,武昌东岸,昔游应记。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

轮奂半天上,胜概压南楼。筹边独坐,岂欲登览快双眸。浪说胸吞云梦,直把气吞残虏,西北望神州。百载一机会,人事恨悠悠。

骑黄鹤,赋鹦鹉,谩风流。岳王祠畔,杨柳烟锁古今愁。整顿乾坤手段,指授英雄方略,雅志若为酬。杯酒不在手,双鬓恐惊秋。

织锦裁篇写意深。字值千金。一回披玩一愁吟。肠成结、泪盈襟。

幽欢已散前期远。无憀赖、是而今。密凭归雁寄芳音。恐冷落、旧时心。

夏完淳
简介描述:

夏完淳(1631年-1647年),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别号灵首。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区)人,祖籍浙江会稽。明末诗人,南明抗清英雄,民族英雄。

夏完淳九岁即善词赋古文,有神童之誉。十五岁时追随父亲夏允彝起兵抗清。允彝兵败自尽,夏完淳与陈子龙继续奔走抵抗。鲁王封其为中书舍人。鲁监国二年(1647年),夏完淳为清兵所俘。洪承畴因其年幼,欲为开脱,夏完淳痛骂不止,从容就义,年仅十六岁。

夏完淳作诗的特定背景,也反映出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深深忧虑。诗用典较多,但都妥切稳当,以精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以古代志士为榜样,矢志灭清复明的坚定决心。诗语言华美,气势昂扬,洋溢着一个少年英雄的爱国思想与文学才气。 夏完淳其著作有《夏完淳集》《夏节愍公集》《南冠草》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