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塘

唐代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白话译文

早晨起来临水梳弄头发,望着寒塘水面,知是秋天到来的气候。

思乡的心绪无限地浓厚,一只大雁飞入南楼。

词句注释

  1. 寒塘:秋天的池塘。
  2. 晓发:早起弄发。
  3. 坐:因。
  4. 乡心:思乡之心。
  5. 度:一解为“飞越”,一解为“飞入”。

作品赏析

《古今词话》引毛先舒论作词云:“意欲层深,语欲浑成”,“大抵意层深者语便刻画,语浑成者意便肤浅,两难兼也。”这话对于近体诗也适用。此首取句中二字为题,实写客中秋思。常见题材写来易落熟套,须看它运用逐层深入、层层加“码”的手法,写得别致。表面上此诗像是写客子对塘闻雁思乡而已,直是浑成,并不见“层深”。但深入看,作者如蚕吐丝(诗),只任自然;而说诗者须剥茧抽丝(思),层次自见。

前二句谓早起临水梳发,因此在塘边看到寒秋景色。但如此道来,便无深意。这两句句法倒装,则至少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点明时序,深秋是容易触动离情的季节,与后文“乡心”关合;二是暗示羁旅困顿,到塘边梳洗,以水为镜;三是由句式倒装形成“梳发见秋”意,很像是“宁羞白发照渌水”(李白《梁甫吟》)、“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的名句,这就暗含非但岁华将暮,而人生也进入迟暮。十字三层,言浅意深。

上言秋暮人老境困,三句更加一层,点出身在客中。而“乡心”字面又由次句“见秋”引出,故自然而不见有意加“码”。客子心中蕴积的愁情,因秋一触即发,化作无边乡愁。“无限”二字,颇有分量,决非浮泛之辞。乡愁已自如许,然而末句还要更加一“码”:“一雁度南楼”。初看是写景,意关“见秋”,言外其实有“雁归人未归”意。写人在难堪时又添新的刺激,是绝句常用的加倍手法。韦应物《闻雁》云:“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就相当于此诗末二句的意境,沈德潜《唐诗别裁》评韦诗“归思后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一雁”的“一”字,极可人意,表现出清冷孤独的意境,如写“群雁”便乏味了。前三句多用齿舌声:“晓”、“梳”、“水”、“见秋”、“乡心”、“限”,不仅音韵和谐,而且有切切自语之感,有助表现凄迷心情,末句则不复用之,更觉调响惊心。此诗末句脍炙人口,宋词“渐一声雁过南楼也,更细雨,时飘洒”(陈允平《塞垣春》),即从此句化出。

此诗兼层深与浑成,主要还是作者生活感受深切,又工吟咏,“初非措意,直如化工生物,笋未生而苞节已具,非寸寸为之也。若先措意,便刻画愈深,愈堕恶境矣。”(毛先舒语)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据诗意知作于某个秋日早晨。而关于此诗的真正作者,文学界历来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司空曙所作,不过,学术界一般将其认定为赵嘏(gǔ)的作品。

名家评价

  •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清迥,许之匹也。

猜你喜欢

甘露寺多景楼

宋代 • 曾巩

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

老去衣衿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

水调歌头·追和

宋代 • 张元干

举手钓鳌客,削迹种瓜侯。重来吴会,三伏行见五湖秋。耳畔风波摇荡,身外功名飘忽,何路射旄头?孤负男儿志,怅望故园愁。

梦中原,挥老泪,遍南州。元龙湖海豪气,百尺卧高楼。短发霜粘两鬓,清夜盆倾一雨,喜听瓦鸣沟。犹有壮心在,付与百川流。

频酌淮河水

宋代 • 戴复古

有客游濠梁,频酌淮河水。

东南水多咸,不如此水美。

春风吹绿波,郁郁中原气。

莫向北岸汲,中有英雄泪。

与陆太常书

明代 • 归有光

前在京师,天下士待选吏部者几千人,莫不相庆幸,以为当今选用至公,请托不行。士以赇通者,无道进,海内清平可望,以陆公之在铨曹也。及执事为太常,寻以言罢。天下之士,莫不觖然失望。

仆山野愚迂之人,居京师,不知造请。而吏部门第严扃,虽有敬仰之心,亦无繇而至焉。幸拜今命于内廷,始得望见,又得随行于露寒、鳷鹊之间,执事不鄙,为道生平相知之素,及相汲引之意,言虽不行,而受执事之赐多矣。

执事又过称其文有司马子长之风。子长更数千年,无人可及,亦无人能知之。仆少好其书,以为独有所悟,而怪近世数代之史,卑鄙凡猥,不足复自振。尝有志规模前人之述作,稍为删定,以成一家之言,而汩没废弃。今老矣,英尺此事遂已也。瞻望咫尺,未遑诣见。岁忽云暮,感怆知己之言,特人申候,草草不尽。

蝶恋花·衰柳

清代 • 王夫之

为问西风因底怨?百转千回,苦要情丝断。叶叶飘零都不管,回塘早似天涯远。

阵阵寒鸦飞影乱。总趁斜阳,谁肯还留恋?梦里鹅黄拖锦线,春光难借寒蝉唤。

赵嘏
简介描述:

赵嘏(约806年-852年),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唐代诗人。赵嘏早年有河东、塞北之行。大和时,游元稹浙东幕。复游沈传师江西、宣歙幕,与杜牧有往来。曾应进士试未第,寓居长安。会昌四年(844年),登进士第。大中年间,任渭南尉,世称“赵渭南”。卒,年四十余。

赵嘏颇有诗名,尤工七言律诗,清圆熟练,律切工稳。《全唐诗》称其“为诗赡美,多兴味”。《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渭南集》3卷、《编年诗》2卷。《唐才子传》谓《编年诗》系“取十三代史事迹,自始生至百岁,岁赋一首、二首,总得一百一十章”。敦煌遗书S.619存《读史编年诗》,录从1岁到28岁诗,每岁1首或2首,据历代史书中该年岁人物故事编排歌咏,总存36首。今有康熙间席刻《唐诗百名家全集》本。今人谭优学有《赵嘏诗注》。

赵嘏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