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望赋

金朝元好问

步裴回而徙倚,放吾目乎高明。极天宇之空旷,阅岁律之峥嵘。于时积雨收霖,景气肃清,秋风萧条,万籁俱鸣。菊鲜鲜而散花,雁杳杳而遗声。下木叶于庭皋,动砧杵于芜城。穹林早寒,阴崖昼冥。浓澹霏拂,绕白纡青。纷丛薄之相依,浩霜露之已盈。送苍苍之落日,山川郁其不平。

瞻彼轘辕,西走汉京,虎踞龙蟠,王伯所凭。云烟惨其动色,草木起而为兵。望崧少之霞景,渺浮丘之独征。汗漫之不可与期,竟老我而何成!挹清风于箕颍,高巢由之遗名。悟出处之有道,非一理之能并。繄南山之石田,维景略之所耕。老螭盘盘,空谷沦精。非云雷之一举,将草木之偕零。太行截天,大河东倾。邈神州于西北,恍风景于新亭。念世故之方殷,心寂寞而潜惊。激商声于寥廓,慨涕泗之缘缨。

吁咄哉!事变于己穷,气生乎所激。豫州之土,复于慷慨击楫之誓;西域之侯,起于穷悴佣书之笔。谅生世之有为,宁白首而坐食。且夫飞鸟而恋故乡,嫠妇而忧公室。岂有夷坟墓而翦桑梓,视若越肥而秦瘠!天人不可以偏废,日月不可以坐失。然则时之所感也,非无候虫之悲。至于整六翮而睨层霄,亦庶几乎鸷禽之一击。

白话译文

徘徊流连不知所去,放眼远望那高阔光明的天空,目力极尽天宇空旷的尽头,察览这季节的严峻风貌。其时阴雨初停,景象肃杀而气氛清冷,秋风萧条满目苍凉,各种声响一齐奏鸣。秋菊鲜丽,披散着花瓣,大雁无踪,只留下叫声。庭院、岸边落下树叶,荒城中响起捣衣声。幽深的林子早早地寒冷,背阴的山崖白天也昏暗不明,浓淡不同的云气氤氲飘拂,白雾青烟缭绕升腾。杂乱的丛林片片相傍,浓重的霜露已充盈其中;送走暗淡苍凉的落日,山川益显得郁勃不平。

仰望那轩辕山,向西奔向长安,虎踞龙盘,是实现王霸之业的天然屏障。云烟惨淡而骤然变色,草木林立犹如兵卒。怅望嵩、少两山晚霞映照下的彩景,憾恨那独上嵩山的浮丘公渺茫难寻。仙人到底不可约会,终竟使我衰老而有什么成就!汲取高洁的风尚于箕山颍水之旁,仰慕那隐居于此的巢父、许由的遗名。明白了出仕隐退各有一定的原则,并非一个道理所能兼容。这嵩山的山林石田,是景略曾经隐居躬耕过的。老螭盘曲环绕,其精灵湮没在空谷之中;它不能在雷霆云雾之中腾飞,却将和草木一道凋零。太行山横断天宇,黄河向东倾流,遥远的神州故乡在西北方向,恍惚间仿佛置身于当年新亭环境之中。感念变乱正纷滋复杂,寂苦落寞而心惊胆战,广阔的天空激荡着秋风的悲号,黯然伤慨涕泗沿帽带不绝而下。

唉!事情达到极限之后就发生变故,情绪无非产生于受到剌激的时候。那豫州志士祖逖,于慷慨击楫的誓言中表达了复济北伐的决心;封侯西域的班超,奋起于替人抄写的穷困潦倒之中。相信人生必然有所作为,怎能饱食终日以至头白!况且飞鸟都怀恋故乡,寡妇也为国家命运而担忧,岂能将祖坟被掘家园沦丧,视作他人损益之事?天意民愿不可忽视,良机类运不可坐失,然而对于人世时运的感慨,并不是没有候虫的悲哀,至于展开双翼觑视云霄,也期望像鹰雕那样去翱翔搏击!

词句注释

  1. 裴回:犹“徘徊”,徐行的样子。徙倚:犹豫徘徊。
  2. 放目:极目远眺。高明:此当指天空。
  3. 岁律:岁时节令。峥嵘:高岐,深险。此谓世串多艰,岁月搓芘。
  4. 收霖:犹“收淋”,久雨停歇。霖,久闭不止。
  5. 庭皋:通亭皋,平皋,水边平地。
  6. 砧杵:捣衣石砧和木杆。芜城:此指蒙古军攻掠下的金旧城池。
  7. 穹林:幽深树林。
  8. 霏拂:云气拂动。
  9. 纡:萦绕。
  10. 丛薄:茂密丛生的草木。
  11. 轘辕:山名,延绵今河南偃师县东南、巩县西南及登封市西北,山路环曲盘旋。
  12. 汉京:指东汉京都,即今河南洛阳市,在轘辕山以西。
  13. 王伯:即王霸,王道与霸道。句谓河洛为历代王朝凭依之地。
  14. 动色:改容,失色。句谓云烟也为眼前战后荒景而呈现凄惨之色。
  15. 草木起而为兵:化用草木皆兵之典,谓草木也为战乱频仍而惊心动魄。
  16. 崧少:亦作“嵩少”,即嵩山,又名嵩高山,在登封市境,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
  17. 浮丘:浮丘公,传说中的道士,居嵩山。独征:独自远行。
  18. 汗漫:渺茫不可知,形容漫游之远。句谓无法与仙游高人期会。
  19. 挹:挹掬,捧取。箕颍:箕山和颍水。箕山在登封市,颍水出于嵩山。
  20. 高:仰慕。巢由:巢父和许由。后用作厌闻利禄之典。
  21. 出处之道:仕进与退隐之道。
  22. 非一理之能并:不可一概而论。句谓巢由之退隐,是因世逍太平不愿得虚名,与当今乱世之秋欲仕进而不得,不可同日而语。
  23. 繄:犹“惟”,句首语气词。南山石田:多石而不可耕种之田,喻指朝政荒败,人才沦贬。
  24. 维:句首助词。景略:王猛,字景略,东晋前秦名臣。
  25. 老螭:传说中的蛟龙。盘盘:蜷曲貌。
  26. 空谷:深谷。沦精:谓潜藏其形。沦,隐没身体不使人见。精,光芒,此谓外形。句谓志士遁隐,如潜龙在渊,待时而动。
  27. 云雷一举:云行雷震,谓潜龙出渊,喻指隐士出仕。
  28. 草木偕零:谓若不能在风雷激荡之时应势而起,将与秋草一起枯败凋零。
  29. 太行:太行山形势险峻,自古为守备河洛天然屏障。截天:阻断天空。
  30. 邈:遥远迷茫。神州:指被蒙古国占领的金国故地。
  31. 怳:迷离恍惚。新亭:用为怀念故国悲叹沦亡之典。
  32. 世故:世事变故,此指战乱。方殷:正剧烈频繁。
  33. 潜惊:暗自心惊。
  34. 商声:秋声。古以五行配五音和四季,商音为金,声凄应秋,故称。寥廓:辽阔的天空。
  35. 缘缨:沿颌下缨带滴落。
  36. 吁咄:高声感叹之词。
  37. 事变于已穷:谓物极必反。
  38. 豫州之土:原文作“豫州之士”,据《历代赋汇》改。此指东晋沦陷的中原地区。
  39. 击节之誓:谓沦亡的国土因志士坚定的信念得以收复。
  40. 西域之侯:指东汉名将班超,因开拓西域有功,封西域都护、定远侯。
  41. 穷悴:困顿憔悴。佣书:替人抄书。
  42. 谅:料想。
  43. 飞鸟恋故乡:《古诗十九首》:“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李善注引《韩诗外传》:“诗曰:‘代马依北风,飞鸟栖故巢。’皆不忘本之谓也。”
  44. 嫠妇忧公室:为寡妇不忧虑纬纱少织不成布,只忧虑宗室亡困将祸及自己。后以喻忧国忘家。
  45. 夷坟墓:铲平祖坟,毁人故园宗庙。剪桑梓:剪断桑梓,毁人故乡家园。
  46. 越肥秦瘠:以越与秦相距遥远比喻痛痒与已无关。
  47. 天人:天意与人志。句谓成韦虽行天,事却在人为,不可委命十天,坐失良机。
  48. 候虫:秋虫。
  49. 整六翮:整抖双翼,展妞奋飞。六翮,鸟翅正羽,代指两翼。睨层霄:在商窄注视大地。睨:斜视貌。
  50. 庶几乎:或许,差不多,表示希望。鸷禽一击:胞击长空,奋力一搏。鸷禽,鹰类猛禽。

作品赏析

此赋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写作者秋望所见到的景色,并即景抒情,景情融合无间,浑然一体,构成一幅悲壮苍凉的北方秋意图,气象壮美,意境深远,以此抒发作者的深重感慨,绝非单纯抒情、单纯写景之作可比。

“步裴回而徙倚”一句开门见山地交代出了自己内心那种复杂而曲折的苦闷和悲愤。“阅岁律之峥嵘”,回想起近年来金国国势每况愈下,而蒙古军却攻势蒸蒸日上的状况,作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作者忧心如焚。为了排解这种心绪,于是极目远望,引出了下面所描述的一系列经过作者主观选择,而又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景物。

作者对秋望所见到的景色的描绘,有的是概括描写,如“景气肃清”,“万籁俱鸣”等等;而更多的则是具体描写,如积雨、秋风、菊花、大雁等等,从天上到地下,从动物到植物,从绘声到绘色,从静态到动态……虽然都写得很简略,但由于作者抓住了每种景物的突出特点,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把所描绘的景物形象鲜明、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在作者的笔下,这些景物充满了“肃清”、“萧条”的气氛,都蒙上了一层浓厚的作者的感情色彩。山川不平,同时也是作者心中的波澜起伏不平;轘辕曲折,也是作者内心思想感情复杂、曲折的表现。作者接着又从眼前的“嵩少”和“箕颍”联想起与这两处有关的志节高尚,遗世独立的隐士浮丘翁、巢父和许由。虽说无论是进仕还是退隐,只要符合君子之道,都是对的。但作者还是“念世故之方殷,心寂寞而潜惊。激商声于寥廓,慨涕泗之缘缨。”表现出了作者关心国家安危的焦急心情和强烈的民族感情、爱国感情。

第二部分则全是抒情。作者的感情更加强烈,不能自已,于是又作了淋漓尽致的抒发。首先连用“吁咄哉”三个叹词,表现出作者感情的强烈。接着又用了两个典故,以“清中原而复济”、闻鸡起舞的祖逖和投笔从戎而经营西域的班超来自励,表示自己也要像他们那样有所作为,而绝不能“白首而坐食”。

全赋以悲秋之情结构全篇,抚今追昔,生发感慨,将慷慨悲壮的心情与辽阔的中原、雄壮的山河结合起来描写,在写秋景和秋情上以自然景物、历史典实讨托对国家的忧患,既不同于宋玉赋式的衰飒孱弱,又不似欧阳修赋式的哲思理趣,风格沉雄,意境阔远,语言低婉处更见激烈,有悲壮苍凉之气。

创作背景

作者于兴定二年(1218年)移家开封,兴定五年(1221年)中举,此赋当作于此期间。此前蒙古军南侵,屠其家乡,杀其人民;兄长死,忻城陷,家仇国恨,郁愤难平,念及此,即有雪耻之怒。但国势式微,空有壮志,因此作者创作了此赋以述怀。

名家点评

  • 古代文学研究会理事长马积高《赋史》:“以苍刚之笔写出沉郁之思,表达了关心国家安危的焦急心情和强烈的报仇复土的愿望。文笔刚劲有气势,是金赋中的上乘之作。”

猜你喜欢

金山晚眺

宋代 • 秦观

西津江口月初弦,水气昏昏上接天。

清渚白沙茫不辨,只应灯火是渔船。

火山云歌送别

唐代 • 岑参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莺啼序·重过金陵

宋代 • 汪元量

金陵故都最好,有朱楼迢递。嗟倦客又此凭高,槛外已少佳致。更落尽梨花,飞尽杨花,春也成憔悴。问青山、三国英雄,六朝奇伟?

麦甸葵丘,荒台败垒,鹿豕7衔枯荠。正潮打孤城,寂寞斜阳影里。听楼头、哀笳怨角,未把酒、愁心先醉。渐夜深、月满秦淮,烟笼寒水。

凄凄惨惨,冷冷清清,灯火渡头市。慨商女、不知兴废,隔江犹唱庭花,余音亹亹。伤心千古,泪痕如洗。乌衣巷口青芜路,认依稀、王谢旧邻里。临春结绮,可怜红粉成灰,萧索白杨风起。

因思畴昔,铁索千寻,谩沉江底。挥羽扇,障西尘,便好角巾私第。清谈到底成何事?回首新亭,风景今如此。楚囚对泣何时已,叹人间今古真儿戏。东风岁岁还来,吹入钟山,几重苍翠。

题白石莲花寄楚公

唐代 • 李商隐

白石莲花谁所共,六时长捧佛前灯。

空庭苔藓饶霜露,时梦西山老病僧。

大海龙宫无限地,诸天雁塔几多层。

漫夸鹙子真罗汉,不会牛车是上乘。

游万柳堂记

清代 • 刘大櫆

昔之人贵极富溢,则往往为别馆以自娱,穷极土木之工,而无所爱惜。既成,则不得久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终身不得至者焉。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为之。夫贤公卿勤劳王事,固将不暇于此;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

临朐相国冯公,其在廷时无可訾,亦无可称。而有园在都城之东南隅。其广三十亩,无杂树,随地势之高下,尽植以柳,而榜其堂曰“万柳之堂”。短墙之外,骑行者可望而见其中。径曲而深,因其洼以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池旁皆兼葭,云水萧疏可爱。

雍正之初,予始至京师,则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胜。一至,犹稍有亭榭。再至,则向之飞梁架于水上者,今欹卧于水中矣。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

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然则士苟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贵。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朘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

元好问
简介描述: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人。金朝末年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曾作《箕山》《琴台》二诗,为北方文宗赵秉文所嘉赏,因而名震京师,号称“元才子”。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词科登第。后历任权国史院编修、镇平县令、内乡县令、南阳县令、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于家中筑野史亭,潜心著述。元宪宗七年(1257年),元好问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辑有《中州集》,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学作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