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

唐代杜甫

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

未足临书卷,时能点客衣。

随风隔幔小,带雨傍林微。

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归。

白话译文

萤火虫侥幸由腐草而化出,却胆敢靠近太阳飞舞。

你的光亮不足以照亮书卷,却时时在扑点着我的衣服。

你隔着帷幔随风晃动着小影,带着雨气在树林旁边闪着微光。

十月到来清霜凝重,请问你飘泊流落归向何处?

词句注释

  1. 萤火:这里指萤火虫。
  2. 幸:侥幸。因:依靠,凭借。
  3. 敢:岂敢,不敢。太阳:一说喻指君王。
  4. 未足:不足以。
  5. 时:有时。点:玷污。
  6. 幔:帷幔。
  7. 微:指萤火虫闪着微光。
  8. 重:清霜凝重。
  9. 飘零:漂泊。

作品赏析

这首诗逼真地描摹萤火虫的光影形状,学者多认为是用萤火虫作比,对专权误国的宦官进行了辛辣讽刺。

第一、二句,写萤火虫本质下贱,不敢在太阳下飞行的阴暗心理。《月令》有云:“腐草化为萤。”古人误以为腐草得暑湿之气而化为萤。“腐草出”就已经极不体面,作者又巧妙地在句首加上一个“幸”字,则显出即就是那肮脏发霉的腐草,萤火虫也只有遇到侥幸的机会,方能从中出生。另外,古代在皇宫中当宦官的人,入宫前必须接受“腐刑”。这第一句中的“腐草”,正足以启人联想到受过腐刑的宦官。三、四句以“未足临书卷”否定可以照人读书的传说,写萤火虫成事不足。《晋书·车胤传》载,车胤家贫,不常得灯油,夏季囊萤火以照书。此处反用其事。“时能点客衣”说专以玷污别人为能事,写萤火虫败事有余。五、六句写萤火虫通常活动情形:它那微小的躯体,常在慢帐外随风飘荡,或在林边树下带雨挣扎。“随风”有本无根基,借势飘游的意思;“带雨’’有在将死前强作挣扎的意思。“隔慢”“傍林”写它欲潜藏形迹; “小”“微"二字写形体,也写其本质。最后两句写萤火虫不久将自行消灭,表达了作者对结束宦官专权制度的强烈愿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天所作。唐朝自中宗以后,宦官日益得势。玄宗时,多至三千人,其中有一千多人被抬上五、四、三品高位。以杨思勋、高力士最为显赫一时。比如杨思勋就被授予辅国大将军(正二品)称号,后又加骠骑大将军(从一品)称号,封虢国公。再如高力士,曾经手阅处一应进奏文表,文表所奏事项,他甚至有权自行处理,只有遇到大事方才报告皇帝。唐朝有名的将相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安思顺、高仙芝等,都是走高力士的后门才爬上去的。肃宗时期,朝政曾一度由宦官李辅国把持,十分昏暗,后经李岘陈述其罪状,权势得以削减。诗人不满这些腐败现象,于是作此诗借咏萤火虫以讽刺宦官。

名家点评

  • 宋代范晞文:老杜《萤火》诗:“幸因腐草出……飘零何处归?”韩退之云:“朝蝇不须驱,暮蚊不可拍。绳蚊满八区,可尽与相格……凉风九月到,打不见踪迹。”疾恶之意一也。然杜微婉而韩急迫,岂亦目击伾、文辈专恣而恶之耶?(《对床夜语》)
  • 元代方回:老杜诗集大成,于着题诗无不警策。说者谓此诗“腐草”“太阳”之句以讥李辅国。凡评诗,政不当如此刻切拘泥。(《瀛奎律髓》)
  • 明代锺惺:安卑之语,代他谦得妙,不啻口出(“未足”二句下)。(《唐诗归》)
  • 明代王嗣奭:公因不得君,借萤为喻。……细写苦情,一字一泪”,此诗可与咏《麂》参看。(《杜臆》)
  • 清代何焯:刺诗仍带悯惜,故味长。起四句四折。实事翻用(“未足”句下)。先写出一层飘零(“随风”二句下)。结更转得有力。“何处归?”与上层“点衣”“隔幔”“傍林”,层层呼应(“十月”二句下)。(《义门读书记》)
  • 清代纪昀:此真通人之论。萤不昼长,“敢”者岂敢也。末句似自寓飘零之意。(《瀛奎律髓汇评》)
  • 清代许印芳:末二语指小人积恶灭身言。措词和婉,有哀怜意,有警醒意,是真诗人之笔。晓岚解为“自寓飘零之感”,与全诗语意不合,未可从也。《萤火》《房兵曹胡鸟》《画鹰》《孤雁》四诗,学者当于传神写意处细心体会,又当观其笔法变化,各出机杼之妙。(《瀛奎律髓汇评》)
  • 清代朱庭珍:少陵《画鹰》《宛马》之篇,《孤雁》《萤火》之什,《蕃剑》《捣衣》之作,皆小题咏物诗也。而不废议论,不废体贴,形容仍超超玄著,刻划亦落落大方,神理俱足,情韵遥深,视晚唐、南宋诗人体物,迨如草根虫吟耳。是以知具大手笔,并小诗亦妙绝时人,学者可知所取法矣。(《筱园诗话》)

猜你喜欢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宋代 • 欧阳修

其一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

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

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

其二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后庭花·石城依旧空江国

五代 • 孙光宪

石城依旧空江国,故宫春色。七尺青丝芳草碧,绝世难得。

玉英凋落尽,更何人识?野棠如织,只是教人添怨忆,怅望无极。

惜黄花慢·菊

宋代 • 吴文英

粉靥金裳。映绣屏认得,旧日萧娘。翠微高处,故人帽底,一年最好,偏是重阳。避春祗怕春不远,望幽径、偷理秋妆。殢醉乡。寸心似剪,飘荡愁觞。

潮腮笑入清霜。斗万花样巧,深染蜂黄。露痕千点,自怜旧色,寒泉半掬,百感幽香。雁声不到东篱畔,满城但、风雨凄凉。最断肠。夜深怨蝶飞狂。

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

唐代 • 刘禹锡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玉肌琼艳新妆饰。好壮观歌席,潘妃宝钏,阿娇金屋,应也消得。

属和新词多俊格。敢共我勍敌。恨少年、枉费疏狂,不早与伊相识。

杜甫
简介描述: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