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用荆棘编排成篱笆,小心地保护新竹。新竹长成后,苍翠的竹叶与绿波互相映照,显得格外清幽。
秋风乍起,竹枝摇曳,给人送来阵阵清凉;烈日当空,竹荫遮蔽,使人不觉酷暑之热。
竹笋外壳剥落时,发出簌簌声响,逐渐伸展的叶子越来越繁茂。
退官闲暇之后,我会经常光顾此地,随身携带竹枕竹席以便休息。
此诗是一首咏竹诗,正是以“多侧面”的形象性描写,赋予“东湖新竹”以生命。诗的开头一句,写出种竹时的情景,接下来一连五句,都是从不同角度,对新竹进行形象化的描绘。第二句“寒碧映涟漪”,通过水来反映它的疏影。这里竹的“寒碧”和水的“涟漪”,互相呼应,都有“冷”、“凉”的含义。第三句“清风掠地秋先到”,通过“风”来反映竹梢的敏感和迎风摇曳的情景,“秋先到”三字,十分准确,生动,把“新竹”纤枝因风而动的特点,形象地烘托出来。第四句“赤日行天午不知”,通过“光”来反映它的绿荫萋萋、一片苍翠的景象。五六两句中“声簌簌”、“叶离离”,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形象逼真地描画出新竹成长过程中的特点,读后使人如见如闻。最后两句抒情,写诗人对竹林的爱慕和想望,希望“官闲”是经常到此“枕簟”。而这竹篾制成的“簟”,又呼应试题的“竹”字。此诗由于在形象性方面着意求工,是要诗意方面更加清新传神了。
诗一、二句说由于小心围护,使新竹长出翠绿的叶子,“寒碧映涟漪”五字,展现了它颜色、形态的美。三、四句写夏日在竹林中的凉快感觉,表现了它的好处。五、六句从声音、影子两个方面来描绘竹笋解箨、新枝拔节的情景,表现了它莲勃的生命力。七八句直接表达对竹林的喜爱,隐约流露出对闲适的向往之情。全诗层次分明,描叙简练,但感情稀淡。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初夏,诗人50岁,在蜀州通判任上。诗人在偷闲时分,寻访竹林,闲中赋竹,借竹寄情,写下了这首诗。
语燕鸣鸠白昼长,黄蜂紫蝶草花香。苍江依旧绕斜阳。
泛水浮萍随处满,舞风轻絮霎时狂。清和院宇麦秋凉。
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
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迸人面。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咄汝青衫叟。阅浮生、繁华萧索,白衣苍狗。六代风流归扺掌,舌下涛飞山走。似易水、歌声听久。试问于今真姓字,但回头笑指芜城柳。休暂住,谭天口。
当年处仲东来后。断江流、楼船铁锁,落星如斗。七十九年尘土梦,才向青门沽酒。更谁是、嘉荣旧友。天宝琵琶宫监在,诉江潭憔悴人知否。今昔恨,一搔首。
邹容吾小弟,被发下瀛州。
快剪刀除辫,干牛肉作糇。
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
临命须掺手,乾坤只两头!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鸣。
流到前溪无半语,在山做得许多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