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方尊师归嵩山

唐代王维

仙官欲往九龙潭,旄节朱幡倚石龛。

山压天中半天上,洞穿江底出江南。

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苍翠忽成岚。

借问迎来双白鹤,已曾衡岳送苏耽。

白话译文

方尊师想到河南太室山九龙潭去。他摆着杖,放着幡旗,靠在石阁的旁边。

嵩山很高,像在半天里。太室山上的九龙潭像个大水洞,一直通到江南去。

瀑布倾泻,水花四溅,山上的松杉就像常常带雨一样。山上的水汽在夕阳返照时现出美丽的翠色。

请问来迎接方尊师的白鹤,你们是曾经在衡岳送过苏仙公的那两只吗?

词句注释

  1. 方尊师:未详何人。尊师:道士的尊称。嵩(sōng)山:山名,在河南省登封市北。嵩山古名外方山,又名嵩高山,为五岳的中岳。道教视嵩山为神仙洞府所在地和道士修行佳处,称其为三十六洞天之第六洞天。隋唐是嵩山道教的兴盛时期,有大批道士居此修道。
  2. 仙官:有爵位的神仙。此处尊称方尊师。九龙潭:在登封市东二十五里嵩山东峰太室山上。《登封县志》:“九龙潭在太室东岩之半山巅,众水咸归于此,盖一大峡也。峡作九叠,每叠结为一潭,递相灌输,水色洞黑,其深无际。有石记,戒人游龙潭者,勿语笑以黩神龙,龙怒则有雷恐。”
  3. 旄节:以竹为节杖,上缀以牦牛尾。朱幡:红色长幅下垂的旗。旄节和朱幡都是道士所用的法物。石龛:供奉神佛的小石阁。
  4. “山压”句:谓嵩山居天下之中央,高达半天之上。言山势之高。压,坐镇。
  5. “洞穿”句:谓九龙潭洞府深邃曲折,其下与长江相连,可直通江南。言潭水之深。《幽明录》:“嵩高山北有大穴,晋时有人误堕穴中。见二人围碁,局下有一杯白饮。堕者饮之,气力十倍。碁者曰:从此西行有大井,但投身入井自当出。堕者如言,可半年乃出于蜀中。”《风土记》:“太湖中山有洞穴,傍行地中,无所不通,谓之洞庭。”嵩山洞穴可通江南之说,或系糅合上述传说而成。
  6. “瀑布”句:瀑布飞流溅沫,山中松杉常被淋湿,故云。
  7. 苍翠:一作“彩翠”,指青翠的山峦在夕阳辉映下呈现出的斑斓色彩。岚:山林中的雾气。
  8. “借问”二句:以苏耽比方尊师,以衡岳影嵩山,意谓白鹤将送他前往仙境。衡岳,指南岳衡山。苏耽,传说中的仙人,郴县(今属湖南)人。《郴江集》:“郴人苏耽一日白母曰:‘耽当为神仙,不得终养。’因留柜曰:‘有所乏可叩之。’母有乏叩柜,其物立致。后三年,母疑,开錀视之,双鹤飞去,叩之无复应。”葛洪《神仙传·苏仙公》:“先生洒扫门庭,修饰墙宇。友人曰:‘有何邀迎?’答曰:‘仙侣当降。’俄顷之间,乃见天西北隅,紫云氤氲,有数十白鹤飞翔其中,翩翩然降于苏氏之门,皆化为少年。先生敛容逢迎,乃跽白母曰:‘某受命当仙,仪卫已至,当违色养。’即便拜辞。”双鹤送苏耽赴南岳衡山之事,系糅合上述故事而成。

作品赏析

首联先点明题意,说方尊师将回到嵩山九龙潭。他庄重地站在石龛旁,手执旄节和朱幡。颔联和颈联写嵩山的景物,也即是想象方尊师归嵩山后的生活情况。诗人说,嵩山又高又大,山腰云彩遮掩,远远看去好像是从天上压下来而停留在半天上一样。九龙潭的洞穴幽深,直通江底,而流向江南各地。这样一个高大、幽深的境界,自然最宜于炼性修道,达到清静无为。诗人还说,嵩山长满杉松,巨大的瀑布日夜迸流,使它们经常受到雨点的滋润,因而长得非常苍郁茂盛。当夕阳残照披在苍峰翠峦间时,山林间便忽地腾起一阵阵雾气来。道教强调皈依自然,回归自然,这样一个瀑布飞奔、林木苍茂、夕阳斜照、雾气轻笼的地方,对道士来说,是美妙而理想的。对于方尊师将要回去的嵩山,诗人着力作如此精妙的描写,实际是寄托着一番良好的祝愿,认为他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在道业上必将会有更大的成就。诗人对于方尊师的情谊也从中充分地体现出来。尾联用双鹤送苏耽赴南岳衡山的典故,但略加变化,说:借问迎面前来的一双白鹤,你们大概是曾经参加过从衡岳迎接苏耽上仙界的吧?这意思是说,方尊师归嵩山就像当年苏耽登天一样,有着白鹤来迎,方尊师是和苏耽一样道学有成就要飞举上天的真人。

送仙官归山本是一件平常的事,但由于对方尊师的敬重,诗人多方渲染铺陈,写得很庄重,很热闹,很有气势。颔联、颈联两联对仗工整,富于表现力,给全诗带来一种神奇、美妙的仙情道意,而尾联的巧妙用典,又能引起诸多的玄思和奇想。

创作背景

该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左右,王维在洛阳任右拾遗之后。方尊师将归嵩山,王维写下此诗为他送别。

名家点评

  • 明代许学夷《诗源辩体》:“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诗中有画者也。
  •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山压”二句)奇境,非此奇句,不能写出。
  • 清代王闿运批《唐诗选》:山林诗有富贵气。
  • 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起,破题明切。中四分写嵩山远近大小景,奇警入妙。收亦奇气喷溢,笔势宏放,响入云霄。
  • 清代王寿昌《小清华园诗谈》:何谓奇?曰:语之奇者,如右丞之《送方尊师归嵩山》;意之奇者,如元微之之《放言》;格之奇者,如少陵之《白帝城最高楼》是也。然奚必尔哉!但如右丞之“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少陵之“路危行木杪,身远宿云端”,可矣。

猜你喜欢

去私

先秦 • 吕不韦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黄帝言曰:“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巨子腹,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䵍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庖人调和而弗敢食,故可以为庖。若使庖人调和而食之,则不可以为庖矣。王伯之君亦然,诛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贤者,故可以为王伯;若使王伯之君诛暴而私之,则亦不可以为王伯矣。

西江月·顷在黄州

宋代 •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龙潭夜坐

明代 • 王守仁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三上

宋代 • 欧阳修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北风吹

明代 • 于谦

北风吹,吹我庭前柏树枝。

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

冰霜历尽心不移,况复阳和景渐宜。

闲花野草尚葳蕤,风吹柏枝将何为?

北风吹,能几时?

王维
简介描述:

王维(693年或694年或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

出身太原王氏分支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王维被责授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上元二年(761年)七月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王维不仅参禅悟理,学庄信道,还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年间,尤长五言。其诗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其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之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