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宋代杨万里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白话译文

我到清浦正好碰上清秋,仿佛梦里又来故地重游。

美好的风光还不清诗酒的旧债,壮丽的江山管不尽古今的忧愁。

李白生来狂饮留下一座颠吟寺,杜牧天性风流赢得一幢冶思楼。

我问州民,州民居然浑不知晓,唯有诗人当年登临的齐山,依旧俯看悠悠东去的寒流。

词句注释

  1. 池州:今属安徽。齐山寺:后世为纪念唐代诗人杜牧而建,杜牧曾于其地任刺史,作《九日齐山登高》诗。
  2. 秋浦:湖名,在池州。
  3. 风月:指自然风景,与下句“江山”对文义近。
  4. 谪仙:指李白。贺知章初见李白,呼“谪仙”,世人随之。颠吟寺:当年李白在池州狂饮之处,后人建颠吟寺。
  5. 小杜:指杜牧,以有别于老杜(杜甫)。倡情:指艳情,杜牧生活放荡好为艳诗。冶思楼:杜牧当年在池州冶游(亲近倡女)之处,后人建冶思楼。
  6. 浑:全、都。

文学赏析

首联“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首联联点明来秋浦的时间和诗人对这里的向往。首句叠用“秋”字,格调清爽流利,表现出轻松喜悦的心情;次句说诗人早就向往秋浦,魂梦中曾到此地;这次来到池州,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了。以实为梦,以新游为旧游,写出对此地的亲切感情。

颔联“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颔联就池州美好的江山风月抒发感慨。出句说这里的自然胜景老是不能偿付诗酒之债,言下之意是,诗人们为这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经常把它作为灵感的源泉和诗材的渊薮,以致供不应求。本来是平常的意思,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便倍觉新颖而隽永。对句说,此间壮美的江山,古往今来,长久地牵系着诗人有感于国运盛衰、人事代谢的愁怀。说“长管”,正见盛衰代谢的古今相续。颔联将江山风月与古今人事相联系,有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于是引出下一联。

颈联“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颈联承上“诗酒”,分咏李白、杜牧在池州活动的两处遗迹。被称为谪仙人的李白以豪饮著称,他曾到过池州,作有《秋浦歌十七首》诸作;杜牧作过池州刺史,他的生活放荡不羁,多有抒写艳情之作,故说“倡情”。两句是说,李谪仙往年狂饮之处,后来建造了颠吟寺,杜牧之昔日冶游之处,后来建造了冶思楼。这一联概括池州胜迹,造语工巧而自然。

尾联“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两位诗人当日的文采风流,如今问起当地州民,竟浑然不晓,只有那诗人登临过的齐山,依旧俯视着寒流。杜牧生性旷达,反其意而作《九日齐山登高》,说:“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此时,登齐山的古人固然长已矣,即便是他们身后之名,也已寂然。可见,不仅“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而且死后之名是否能“千秋万岁”,也靠不住。此暗用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诗意,语出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翻进一层,结得悠远。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绍熙二年(1191年),时作者在建康任上,出行今安徽南部一带时所作。

名家点评

  •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秦岭梅:“诗人以怀古之意、伤今之情戛然收束全篇,笔法干净利落却又余味无穷。”(《曲径通幽:宋诗名作欣赏》)

猜你喜欢

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

唐代 • 李商隐

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

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精帘。

别韦参军

唐代 • 高适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欢乐弥寰宇。

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

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

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

且喜百年见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

丈夫不作儿女别,临岐涕泪沾衣巾。

世美堂后记

明代 • 归有光

余妻之曾大父王翁致谦,宋丞相魏公之后。自大名徙宛丘,后又徙馀姚。元至顺间,有官平江者,因家昆山之南戴,故县人谓之南戴王氏。翁为人倜傥奇伟,吏部左侍郎叶公盛、大理寺卿章公格一时名德,皆相友善,为与连姻。成化初,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堂宇闳敞,极幽雅之致,题其扁曰“世美”。四明杨太史守阯为之记。

嘉靖中,曾孙某以逋官物粥于人。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不足,则岁质贷。五六年,始尽雠其直。安亭俗呰窳而田恶。先是县人争以不利阻余,余称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之语以为言,众莫不笑之。 余于家事,未尝訾省。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菜,岁苦旱而独收。每稻熟,先以为吾父母酒醴,乃敢尝酒。获二麦,以为舅姑羞酱,乃烹饪。祭祀、宾客、婚姻、赠遗无所失,姊妹之无依者悉来归,四方学者馆饩莫不得所。有遘悯不自得者,终默默未尝有所言也。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庚戌岁,余落第出都门,从陆道旬日至家。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余谓:“得无有所恨耶?”曰:“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长沙张文隐公薨,余哭之恸,吾妻亦泪下,曰:“世无知君者矣!然张公负君耳!”辛亥五月晦日,吾妻卒,实张文隐公薨之明年也。

后三年,倭奴犯境,一日抄掠数过,而宅不毁,堂中书亦无恙。然余遂居县城,岁一再至而已。辛酉清明日,率子妇来省祭,留修圮坏,居久之不去。一日,家君燕坐堂中,惨然谓余曰:“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余退而伤之,述其事,以为《世美堂后记》。

谒金门·空相忆

唐代 • 韦庄

空相忆,无计得传消息。天上嫦娥人不识,寄书何处觅?

新睡觉来无力,不忍把伊书迹。满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

小隐自题

宋代 • 林逋

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

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

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

尝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

杨万里
简介描述: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自号诚斋野客。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杨万里早年多次拜他人为师。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举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历任国子监博士、漳州知州、吏部员外郎、秘书监等。在朝廷中,杨万里是主战派人物。绍熙元年(1190年),借焕章阁学士,为金朝贺正旦使接伴使。后出为江东转运副使、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乞辞官而归,自此闲居乡里。开禧二年(1206年)卒于家中,谥号文节。

杨万里的诗自成一家,独具风格,形成对后世影响颇大的诚斋体。学江西诗派,后学陈师道之五律、王安石之七绝,又学晚唐诗。代表作有《插秧歌》《竹枝词》《小池》《初入淮河四绝句》等。其词清新自然,如其诗。赋有《浯溪赋》《海鱿赋》等。今存诗4200余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