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旌汉飞将,万里独横戈。
春色临关尽,黄云出塞多。
鼓鼙悲绝漠,烽戍隔长河。
莫断阴山路,天骄已请和。
旌旗招展下的彭将军,独自一人领兵守卫万里边疆。
春天的景色到了边关就没了,塞外最多的是黄色的烟云。
激越的战鼓声震荡沙漠,烽火连天隔断了黄河。
不要截断通往阴山的路,因为强敌已经来求和。
此诗集中体现了郎诗“工于发端”的特点。首联“双旌汉飞将,万里独横戈”写得极有气势。此诗借汉飞将比彭将军。郎士元寄希望于彭将军,希望他能像“汉家飞将军”一样,挥刀横戈,勇往直前。
首联塑造了诗的典型形象。借古李将军拟今李将军,可见作者对今之李将军的颂扬、期许。句中“双旌”为唐制,节镇大将出镇赐双节双旌,以之领起,益增大将威严。发端一联,形象鲜明,气势雄伟,让读者展开联想,仿佛眼前仍留有李广当年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颔联塑造了诗的典型意境。“春色临边尽,黄云出塞多”是写实景,写送别的地理环境。诗人从色彩上描摹、写出边陲重地的特景,勾勒了这样一幅画面:春色愈近边境愈淡,以至逐渐消失了,沙尘飞扬,染尽边塞的天空令黄云增多了。这背景,色调灰暗,景物却带有边塞的特点。清代沈德潜称这两句是“极警拔语”,其实是赞写景的真实、可感、典型。颔联写边塞景色,造语警拔,春色临边地而尽,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意,出塞之后,可见片片黄云,杜甫亦有“陇草萧萧白,洮云片片黄”之语,写北地黄云确为常见。
颈联进而从边塞风光写至军旅生涯,绝漠鼙鼓、长河烽戍,造就了寥廓的意象和悲壮的情调,战争毕竟不是浪漫游戏。对句流水,由于军威震慑,敌人入侵的烽火在黄河以北就隔断了。这两句是对出征后的祝愿,非实景。
尾联诗人由忆想回到现实,告诫彭将军,连年的战争应该结束了,不要阻断去阴山的路,胡人自封的天骄已请和。这就表达了诗人希望边疆和平、安定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彭将军未来所立的功业的联想。“天骄请和”言边患已弭,合前句“莫断阴山路”而连此句的“已”字,则又见作者识见:对外战争在于制止侵略,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通好是十分必要的。其意与杜甫《前出塞》“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相近。至此诗旨顿现。原来前文极写李将军声威,只为末联之反跌蓄势,而所作景语雄健中含悲凉之意,则已为此一反跌张本。因此而使本诗滋味醇厚,挹之不尽。
诗的后两句把边疆安定的蓝图展现在大家面前。“鼓鼙悲绝漠,烽戍隔长河”这一联是忆,忆边疆连年不断的战争,把战争的场景写得如临其境。战鼓声声,沙漠伤悲事频传;汉与匈奴常常烽火兵刀相见。这里流露出诗人对战争的厌恶。诗人由忆想到现实,展开充分的想象,对彭将军寄予了深厚的希望,同时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和平统一、渴望汉胡和好的心声。
从艺术上看,此诗虽属送行诗,但绝无一般诗人送别诗的离愁哀怨、缠绵悱恻。全诗开端画面宏伟、壮观,在广褒的荒漠屹立着飞将军的形象;颔联刻画诗的背景;颈联运用联想、进一步描绘战争场景;尾联收语简洁。总之,诗人于平静处道出内心送别将军的不平静。有对连年征战的厌恶,有对彭将军的希望,更多的则是盼望和平、安定的美景早日到来。全诗用字简洁,用意精妙,想象丰富,形象鲜明、突出。郎士元的送人之作,时得之者以为荣,而本篇寄意深切,更非可以一般应酬诗目之,而其苍凉悲壮之气,又可见郎诗风亦非仅闲雅一体。
这首诗作于大历元年(766年)前后,诗人任左拾遗时。当时朝中大臣自宰相以下,出牧奉使,必有钱起、郎士元二人饯行诗作,名重京畿。此诗即是其中一篇送别李将军的作品。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无奈别离何。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
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而今浑不怕风波。借使未如鸥鸟伴;经惯,也应学得老渔蓑。
东坡先生无一钱,十年家火烧凡铅。
黄金可成河可塞,只有霜鬓无由玄。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谁似濮阳公子贤,饮酒食肉自得仙。
平生寓物不留物,在家学得忘家禅。
门前罢亚十顷田,清溪绕屋花连天。
溪堂醉卧呼不醒,落花如雪春风颠。
我游兰溪访清泉,已办布袜青行缠。
稽山不是无贺老,我自兴尽回酒船。
恨君不识颜平原,恨我不识元鲁山。
铜驼陌上会相见,握手一笑三千年。
厥初生,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
莫不有终期。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
愿螭龙之驾,思想昆仑居。
思想昆仑居。见期于迂怪,志意在蓬莱。
志意在蓬莱。周孔圣徂落,会稽以坟丘。
会稽以坟丘。陶陶谁能度?君子以弗忧。
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
路远仙城,自王郎去后,芳卿憔悴。锦段镜空,重铺步障新绮。凡花瘦不禁秋,幻腻玉、腴红鲜丽。相携。试新妆乍毕,交扶轻醉。
长记断桥外。骤玉骢过处,千娇凝睇。昨梦顿醒,依约旧时眉翠。愁边暮合碧云,倩唱入、六幺声里。风起。舞斜阳、阑干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