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

唐代温庭筠

湖上微风入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

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

芦叶有声疑雾雨,浪花无际似潇湘。

飘然篷艇东归客,尽日相看忆楚乡。

白话译文

南湖上微风入槛习习生凉,随风飘动的菱荇叶子遍满池塘。

野船紧靠在春草丛生的岸边;水鸟带着波光在夕阳下飞翔。

风吹芦叶飒飒作响疑是天在下雨;浪花无边无际很像洞庭风光。

整天看着篷船飘荡在湖上,我这东归客不禁想起太湖边的故乡。

词句注释

  1. 南湖:指镜湖,即今浙江绍兴的鉴湖。
  2. 槛:指上下四方加板的船,而非通常所指临水有栏杆的建筑。一说指栏杆,似指湖边台榭上的栏杆,亦泛指台榭。
  3. 翻翻:形容叶子随风飘动之状。菱荇:二者皆为可食用的水生植物。回塘:曲折回绕的池塘。此指镜湖边上的池塘。
  4. 飞夕阳:即“夕阳飞”的倒装,意谓在夕阳下飞。
  5. 雾雨:蒙蒙细雨。
  6. 潇湘:原指湘江与潇水,此指湘江。
  7. 篷艇:即篷船。篷,一作“蓬”;艇,一作“顶”。东归客:指作者自己。归,一作“游”。
  8. 楚乡:指作者在吴地(吴被楚灭,故又称楚地)太湖附近的旧乡。

作品赏析

此诗前三联均写舟中所见南湖景色,而“湖上微风”四字实为所有景物特征之根由。举凡“入槛凉”之触觉感受,“翻翻菱荇”“野船着岸”“水鸟带波”“浪花无际”之视觉感受,“芦叶有声”之听觉感受,均缘“湖上微波”而生。而“浪花无际”一句又暗递到尾联“忆楚乡”。盖因诗人之旧乡即在烟波浩渺之太湖滨,故见此“浪花无际”之南湖遂自然引起对“楚乡”之思忆。

诗人在遣词用字上颇见功力。颔联出句中的“野”字用得好,像是刻意凝练过才下笔的,其中透着一股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意蕴,而温庭筠之所以客居他乡,正是被俗事所扰。温庭筠笔下多次出现类似这般适于隐逸的景物,可见他对野趣是颇有眷恋的。还有“偎”字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小船轻倚着长满青草的湖岸时的温馨、静谧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象的喜爱之情。对句的“带”字生动形象地写出水鸟伴着余晖从水面飞掠而过的轻灵(轻盈)的动态美,使整幅画面活泼灵动。

颈联的“疑”“似”二字有传神之妙,以虚托实,更见南湖景色之美。“疑”字用得尤为传神,蒙蒙如雾霭之雨仍嫌太大,故用“疑”字更进一步的将雨“细”化,细到只能闻声,不能辨形的程度。古代文学中,常有将动词用作形容词的,然而若使读者可以明显感觉到词性的转变,则雕凿之迹显矣,实非上品;而观温庭筠此“疑”字的用法,词性未变,但却有形容词之效,极妙。

此诗风格清丽流美,写景如画,诗句于平淡之中见新奇,其中“水鸟”句和“芦叶”句尤为出色,宛然一幅颇富动态、明媚秀丽的春景图。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春。会昌元年(841年),温庭筠自长安东归吴中,当年秋天抵达吴中旧乡。大约次年春天,由吴中游越中,此诗即抵达越中后所作。

名家点评

  • 明人金圣叹:前解:坐槛中看湖上,初并无触,而微凉忽生,于是默然心悲,此是湖上风入也。一时闲闲肆目,是他翻翻满塘。嗟乎!秋信遂至如此,我今身坐何处,便不自觉转出后一解之四句也。前解只写得“风”字“凉”字,言因凉悟风,因风悟凉,翻翻菱荇,则极写风色也。三四“着岸偎”“带波飞”,亦是再写风。然“春草”写为时曾几,“夕阳”写目今又促。世传温、李齐名,如此纤浓之笔,真为不忝义山也。后解:“疑夜雨”,非写芦叶;“似潇湘”,非写浪花。此皆坐蓬艇,忆楚乡人,心头眼底游魂往来,惝恍如此。细读“尽日相看”四字,我亦渺然欲去也。笔墨之事,真是奇绝。都来不过一解四句,二解八句,而其中间千转万变,并无一点相同,正如路人面孔,都来不过眼耳鼻口四件,而并无一点相同也。即如飞卿齐名义山,乃至于无义山一字,惟义山亦更无飞卿一字。只因大家不袭一字,不让一字,是故始得齐名。然所以不袭不让之故,乃只在一解四句、二解八句之中间。我真不晓法性海中,大漩渡轮,其底果在何处也。(《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卷六)
  • 清人陆次云:“偎”字用在船上,亦佳。(《五朝诗善鸣集》)
  • 清人赵臣瑗:前六句皆写湖上之景,七八结出全旨,而先用“似潇湘”三字,暗伏“楚乡”之脉,又其针绫也。笔态纤秾合度,无忝一时才名。(《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 清人屈复:前六俱写景,七八方写情。句虽典雅,但少意味耳。(《唐诗成法》)
  • 清人毛张健:通篇暗写微风,不露色相,使读者了然会心。(《唐体肤诠》)
  • 清人王尧衢:前则解写南湖风景,后解写旅泊神情。看此浪花芦叶,且并看此夕阳春草,水鸟野船,头头是景,种种动情。然其如非我之楚乡何哉!故因看而遂有故乡之忆也。(《古唐诗合解》卷十一)
  • 清人朱三锡:通首只写湖上坐篷艇,客心忆楚乡,一时闲闲肆目,俱成绝妙文章。(《东岩草堂评订唐诗鼓吹》卷七)

猜你喜欢

陶庵记

明代 • 归有光

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见其感慨激烈、愤郁不平之气,勃勃不能自抑。以为君子之处世,轻重之衡,常在于我,决不当以一时之所遭,而身与之迁徙上下。设不幸而处其穷,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何至如闾巷小夫,一不快志,悲怨憔悴之意动于眉眦之间哉?盖孔子亟美颜渊,而责子路之愠见,古之难其人久矣。

已而观陶子之集,则其平淡冲和,潇洒脱落,悠然势分之外,非独不困于穷,而直以穷为娱。百世之下,讽咏其词,融融然尘查俗垢与之俱化。信乎古之善处穷者也。推陶子之道,可以进于孔氏之门。而世之论者,徒以元熙易代之间,谓为大节,而不究其安命乐天之实。夫穷苦迫于外,饥寒憯于肤,而性情不挠,则于晋、宋间,真如蚍蜉聚散耳。昔虞伯生慕陶,而并诸邵子之间。予不敢望于邵而独喜陶也,予又今之穷者,扁其室曰陶庵云。

精卫

明代 • 顾炎武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

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登雨花台

清代 • 魏禧

生平四十老柴荆,此日麻鞋拜故京。

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园陵!

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雍容半旧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

相思怨

唐代 • 李冶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新植海石榴

唐代 • 柳宗元

弱植不盈尺,远意驻蓬瀛。

月寒空阶曙,幽梦彩云生。

粪壤擢珠树,莓苔插琼英。

芳根閟颜色,徂岁为谁荣。

温庭筠
简介描述:

温庭筠(约812年-866年,或824年-882年),本名岐,字飞卿,又作庭云、廷筠,号温钟馗,世称温方城、温助教。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中国晚唐时期诗人、词人。

温庭筠出身没落贵族家庭,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之称。于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或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出塞。后有蜀地之游,复赴长安。在开成元年(836年),因李翱之荐,得从太子永游。于开成四年(839年)秋,参加京兆府试,荐名居第二,因遭谗毁,被黜落罢举。会昌三年(843年),往返于长安与旧乡吴中之间,曾有湖湘之游。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再入科场,然累年不售。宣宗大中九年(855年)再次落第。后入襄阳与荆南幕府从事。咸通三年(863年),返长安闲居,咸通六年(866年),因宰相徐商之荐,任国子监助教。咸通七年(867年)贬方城尉,不久后就死了。

温庭筠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温庭筠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其词作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词的文采和声情,其词现存七十余首,温庭筠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黄昇在《花庵词选》卷一中评价道:“温庭筠极流丽,宜为花间集之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