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有感

宋代苏轼

笑怕蔷薇罥,行忧宝瑟僵。美人依约在西厢,只恐暗中迷路、认余香。

午夜风翻幔,三更月到床。簟纹如水玉肌梁,何物与侬归去、有残妆。

白话译文

调笑时怕被蔷薇挂住,行走时担心遇到宝瑟而僵住。与心爱的姑娘约好了在西厢房见面,怕在黑暗中迷路,靠辨认香气来寻路。

半夜里风吹动了幔帐,月光照到了床边。竹席像水一样凉了,肌肤也变凉了。什么东西和我一同回去呢,只有那残留的妆饰物。

词句注释

  1. 南歌子:词牌名。又名“南柯子”“凤蝶令”等。此词双调五十二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
  2. “笑怕”句:据唐颜师古《大业拾遗记》载,隋宫“小黄门映蔷薇丛调宫婢,衣带为蔷薇罥结,笑声吃吃不止”。罥,挂住。
  3. “行忧”句:据《汉书·金日磾传》记载,有莽何罗擅自闯入宫门,被汉武帝卫士金日磾发现,他迅速向室内躲避,忽然触着宝瑟,立刻吓得昏死过去。
  4. “美人”句:唐元稹《莺莺传》记崔莺莺诗云:“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西厢,正房西侧的房子。
  5. 认余香:辨认香气来寻路。
  6. 午夜:半夜。幔:帷帐。
  7. “三更”句:《莺莺传》:“是夕,旬又八日也,斜月晶莹,幽辉半床。”
  8. 簟:竹席。唐李商隐《惆怅》诗:“水纹簟滑铺牙床。”梁:同“凉”。
  9. 侬:我。残妆:指残留的妆饰物。《莺莺传》写张生“及明,睹妆在臂,香在身”,其意或由此而来。

作品赏析

这是以艳体形式出现的爱情词,题为《有感》,实际上相当于“无题”。因为苏轼对所叙写的情事是秘而不宣的,只有明眼人方能洞悉其中奥妙,“有感”云云不过是掩人耳目而己。苏轼运用了代言体写法,通篇作张生口吻,即从男方着笔来写,所述情、景、事,都从这一人物的心中、眼中及口中道出。

上片着重写张生幽会的隐秘心理。开头两句用了两个典故(同时也是比喻),来描摹张生要与心上人幽会时唯恐被人撞破的心态。接着点明约会之事,“美人”是一种昵称,“西厢”这一词语从《莺莺传》中来,不是偶合,而是暗点“待月西厢下”诗意,是专咏崔莺莺、张生故事的标志。而后再写暗中摸索前进时一种特有的心理,笔触是极为细致的。

下片写张生幽会与归去时的感觉。前三句写幽会,但字面上仅仅写出对“风”“月”“簟纹”“玉肌”的视觉或触觉感受,即从侧面稍加点染,而将有关情事推到幕后,这样的艺术处理是很高明的。“三更月到床”一句,也与《莺莺传》中有关描写妙合无间。篇末一句写归去时的感觉,又与《莺莺传》中相关描写如出一辙。

一般说来,词体多偏于抒情,而此词却有着明显的叙事性。在描写方面,此词尤以大胆、率真、细腻的心理描写取胜。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正月,苏轼在徐州收到友人章楶寄赐的崔徽画像,联想到唐代传奇小说《莺莺传》而有所感触,于是作此词歌咏《莺莺传》中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

名家点评

  •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别集卷二:喜得鼻观先通。(何物与侬归去,有残妆)强自慰,亦誉美人,至矣。
  •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卷七:末句即《会真记》(即《莺莺传》)“靓妆在臂”之意。
  • 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卷十七:东坡词“行忧宝瑟僵”,乃用《汉书·金日磾传》“行触宝瑟僵”语,解者顾引行密给朱延寿病目行触柱僵,有何干涉?乃知注书之难,东坡、放翁犹不敢居,有以也。按:东坡《南歌子》凡十九首,此其第十四,题作《有感》,起二句云:“笑怕蔷薇罥,行忧宝瑟僵。”
  • 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东坡《南歌子》“行忧宝瑟僵”,用《汉书·金日磾传》“行触宝瑟僵”语。解者引杨行密给朱延寿事,误。

猜你喜欢

秘色越器

唐代 • 陆龟蒙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楚人隐形

魏晋 • 邯郸淳

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行香子·题罗浮

宋代 • 葛长庚

满洞苔钱。买断风烟。笑桃花流落晴川。石楼高处,夜夜啼猿。看二更云,三更月,四更天。

细草如毡。独枕空拳。与山麋野鹿同眠。残霞未散,淡雾沈绵。是晋时人,唐时洞,汉时仙。

岁暮和张常侍

魏晋 • 陶渊明

市朝凄旧人,骤骥感悲泉。

明旦非今日,岁暮余何言!

素颜敛光润,白发一已繁。

阔哉秦穆谈,旅力岂未愆!

向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

冽冽气遂严,纷纷飞鸟还。

民生鲜长在,矧伊愁苦缠。

屡阙清酤至,无以乐当年。

穷通靡攸虑,憔悴由化迁。

抚己有深怀,履运增慨然。

霜天晓角·梅

宋代 •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苏轼
简介描述: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嘉祐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佥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随着新党执政,又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