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黄琼书

两汉李固

闻已度伊、洛,近在万岁亭。岂即事有渐,将顺王命乎?盖君子谓:“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传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间。”盖圣贤居身之所珍也。诚遂欲枕山栖谷,拟迹巢、由,斯则可矣;若当辅政济民,今其时也。自生民以来,善政少而乱俗多,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无时矣。

常闻语曰:“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近鲁阳樊君被征初至,朝廷设坛席,犹待神明。虽无大异,而言行所守无缺;而毁谤布流,应时折减者,岂非观听望深,声名太盛乎?自顷征聘之士胡元安、薛孟尝、朱仲昭、顾季鸿等,其功业皆无所采,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生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

白话译文

我听说你已经渡过了伊水和洛水,来到离京城不远的万岁亭,莫不是你应聘的事有所进展,正准备接受君王的任命了吗?所以孟子曾经认为:“伯夷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的做法太狭隘,而柳下惠在鲁国做大夫时三次被贬而不辞去的行为又过于不知自重了。”所以,解经的《法言》上说:“为人做官既不学伯夷那样过分清高,也不要学柳下惠那样自轻自贱,应该在他们二者之间采取适中的态度才是。”这大概是古圣先贤们所珍重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吧!假如您实在愿意追求以山为枕、以谷为屋的隐居生活,仿效巢父和许由的超尘拔俗的避世行为,这样的话,您拒绝征召当然是可以的;倘若您觉得应当出来辅佐皇帝、拯救百姓的话,那么,现在参与政事正是良好时机了。自从天下有人类以来,社会上的政治总是好的少而坏的多,假如一定要等到像尧舜那样的圣明君主出来,这样,做为治理天下的有志之士便永远也没有从政的一天了。

我曾经听得古语说:“高细的东西容易折断,洁白的东西容易污染。”《阳春》《白雪》那样高雅的曲调,能够跟着唱和的人一定很少。一个有盛大名声的人,他的实际就很难和他的名声相称。近来鲁阳的樊英应皇上征召刚到京城,朝廷就为他建筑高台,设置坐席,像供奉神位一样地接待他。他虽然没有表现出非常奇异的地方,但言论和行为都能遵循一定的规范,也没有什么缺陷和错误。然而,诋毁和诽谤樊英的言辞便散布流传开来,他的名望也顿时降低下来,难道不是大家对他的印象太深和期望太高,声名太盛了吗?近来朝廷征聘的名士,如胡安元、薛孟尝、朱仲昭、顾季鸿等人,他们做官的功业都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因此,社会舆论都说这些隐居不仕的人是些专门盗取虚名的没有本事的人。我希望先生您能大展宏图,做出使人惊叹的大事业来,用它来彻底洗刷掉这些话带给名士们的耻辱吧!

词句注释

  1. 度:同“渡”。伊、洛:伊水和洛水,两水均在京城洛阳之南。
  2. 万岁亭:在今河南登封县西北,相传汉武帝登嵩山,闻山上有三呼万岁声,故名。
  3. 即事:对当前的事件,指朝廷征召。按,黄琼被征后,路中称疾不进。渐:心动。“渐”是《易》的卦名,象征“徐缓的运动”,故引申为不再固执原意。
  4. 君子:指孟子。引号中的句子见《孟子·公孙丑》。伯夷:殷商时孤竹君之子,殷亡后,不食周粟,与弟叔齐饿死于首阳山。隘:心地偏狭孤僻。柳下惠:名展禽,春秋时鲁国人,曾在鲁国做典狱官,三次被罢官,仍不离开鲁国。《论语·微子》记孔子的话,说伯夷“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说柳下惠“降志辱身”。恭:庄重,自尊。
  5. 传:解释儒家六经的著作称之为“传”。引号中的句子见扬雄《法言·渊骞篇》。夷、惠:指伯夷、柳下惠。可否之间:采取中间态度。意即既不学伯夷的过分偏狭,也不学柳下惠的一味随和。
  6. 居身:处世,立身。珍:珍视,看重。
  7. 诚:果真。枕山栖谷:喻在山野隐居。
  8. 拟:模仿。迹:行为。巢、由:巢父和许由,相传是帝尧时的隐士,帝尧禅位给他们,他们逃避不受。
  9. 斯:这样,指拒绝征召。
  10. 辅政:辅佐朝廷办事。其时:正是时候。
  11. 生民:世界上有人、人类社会开始。善政:统治合理,政治清明。乱俗:统治无方,社会混乱。志士:有志救世济民的人。终:永远。
  12. 语:成语,谚语。
  13. 峣峣:高峻。缺:折断。皎皎:洁白。
  14. 《阳春》:古代高雅的乐曲。和:应和,共鸣。寡:稀少。语出宋玉《对楚王问》。
  15. 盛名:大名。副:符合,相等。
  16. 鲁阳:今河南鲁山县。樊君:樊英,东汉名士,州郡和朝廷多次征召,他都拒绝不应。顺帝永建二年(127年)强征到京,仍不肯朝见,用轿子强行抬至殿上,也不肯跪拜,国人对他期望甚高。
  17. 设坛席:筑坛安席,形容礼敬。犹:好象。神明:圣贤,有智慧的人。按,当时顺帝待樊英如对师傅,拜为五官中郎将,询问朝政得失,恩礼备至。
  18. 大异,杰出的表现,惊人的谋略。所守无缺:道德规范上没有错误。
  19. 布流:传播。应时:顿时。折减:(名声)降落。观听:指群众以耳目所听察的种种。望深:期望过高。
  20. 顷:近来。胡元安:与以下三人都是当时被征召的名士。
  21. 功业:办事成绩。采:可取,值得记载。
  22. 俗论:世俗的议论。处士:居家未做官的士人。纯:专门。虚声:与实际不符的名望。
  23. 弘:施展。远谟:远大的谋略。
  24. 一雪:一举洗刷。此言:指“言处士纯盗虚声”的“俗论”。

作品赏析

全书以自然段落明显地分为两段。前一段是敦促黄琼应征;后一段是表示对他寄以厚望。两段的意思虽都是为了劝黄琼出来为时局效力,但并非一味催逼;而且在劝勉中带有婉转的告诫。

第一段给黄琼摆出了两条出路:要么你彻底隐居,不问人事;要么你就必须在没有尧舜之君的“乱俗”中作辅政济世的志士。这段里隐隐地含着一点“激将法”:如果你要“拟迹巢、由”,本不该应征上路;既然上了路,说明你是动了用世之心的,就不该中道托病不进。不进,无非是对时局的混乱有所顾忌;而如果政治清明,天下大治,就不需要志士了,这样的敦促就要比一味催逼有鼓动力得多。

第二段的告诫意味更为浓厚。“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不仅是对已经征辟的那些人的评骘,而且也带有给予黄琼以激励和促其警惕的含义。说得直白一点,这段的意思就是,你如果是虚声盗名之士(当然李固认为黄琼并非这样的人,否则他就不写信敦促了),那末你不出来也罢;如果你要出来,就应该真正有所作为,以事实证明“名下无虚士”,为国家建功立业,以堵“俗论”之口。那时“纯盗虚声”的人太多了,李固虽久慕黄琼,但由于前此那些名实不副的名士的教训,在黄琼尚未有宏规远谟的表现以前,李固也不能不怀着惴惴不安的疑虑。因此,这一番历数以前征辟之士的不孚人望的事实,是他感触良深的真实心情的透露,既是一种隐约的告诫,仍然也带有“激将法”的味道,不过表达得曲折婉转而已。

创作背景

黄琼(86年—164年),字世英,江夏安陆(今属湖北人),魏郡太守黄香之子。黄香死后,黄琼居家不仕,州郡屡次征辟都拒绝不应。由于朝廷不少公卿推荐,顺帝派公车征召,黄琼被迫晋京,却又在途中称疾不进:皇帝下诏书令地方政府以礼催他上道。李固久慕黄琼才能,便写了这封信催促,对他寄予很大希望。黄琼后来官至尚书仆射、太尉、司空等。

猜你喜欢

鹧鸪天·西都作

宋代 •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云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木兰花慢·功名归堕甑

元代 • 张弘范

功名归堕甑,便拂袖,不须惊。且书剑蹉跎,林泉笑傲,诗酒飘零。人间事、良可笑,似长空、云影弄阴晴。莫泣穷途老泪,休怜儿女新亭。

浩歌一曲饭牛声。天际暮烟冥,正百二河山。一时冠带,老却升平。英雄亦应无用,拟风尘、万里奋鹏程。谁忆青春富贵,为怜四海苍生。

念奴娇·鸟儿问答

近现代 • 毛泽东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我与先生,夙期已久,人间无此。不学杨郎,南山种豆,十一征微利。云霄直上,诸公衮衮,乃作道边苦李。五千言、老来受用,肯教造物儿戏?

东冈记得,同来胥宇,岁月几何难计。柳老悲桓,松高对阮,未办为邻地。长干白下,青楼朱阁,往往梦中槐蚁。却不如、洼尊放满,老夫未醉。

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

唐代 • 柳宗元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

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

李固
简介描述:

李固(94年-147年),字子坚,汉中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人。东汉政治家、文学家,司徒李郃的儿子。

李固年轻时,好学好友,名震一时,曾多次被推荐于朝,未能接受。上疏直陈外戚、宦官专权之弊,拜议郎,历任大将军(梁商)从事中郎、荆州刺史、太山太守、大司农等职。汉冲帝即位后,任太尉,与大将军梁冀录尚书事。汉冲帝去世后,议立清河王刘蒜。梁冀不从,别立汉质帝刘缵。不久,梁冀鸩杀汉质帝刘缵,欲立蠡吾侯刘志。李固再次请立清河王,受到了梁冀的猜忌,被诬免职,遭到杀害。

李固刚正无畏,一身浩气,是东汉中后期公认的忠臣楷模,时人以“北斗喉舌”誉之。历史学家范文淘称其为“骨鲠派的领袖”。《后汉书》说他著有“章、表、奏、议、教令、对策、记、铭凡十一篇”。流传至今的,只有《对策》《上疏陈事》和《与黄琼书》等数篇。

李固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