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我家住在有着苍茫如烟的云气和夕阳晚照的乡间,与世上的事情毫不相关。喝完了玉瀣就散步穿过了竹林;看完了《黄庭》就躺下来观赏山中美景。
贪图的是任意放纵,蔑视世俗的生活,任凭自己在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中衰老,别妨碍自己的处处开心,本来就知道上天另有一种心肠,就是使英雄无所作为地衰老就像是对待平常是一样。
词中极写退隐乡间生活的闲适自在,以反映自己内心的愤慨。
上片写退隐乡间的闲适。开篇一句便以自豪的口吻赞美自己住地的环境优美。用”苍烟落照“来形容,把大自然所赋予的美全融人其中,暗示纷繁的人世所无法比拟。接着又以其纯净作进一步补充。作者切身感受到生活在这样的乡村,不仅能享受到风景的清幽,更重要的还在于可以摆脱一切世俗杂事的干扰,特别是政治事务的羁绊,真有“天高皇帝远”,政府管不着的自由天地味儿。因而一切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生活意愿办事,能一尘不染地安心隐居。饮美酒,逛竹林,读道经,赏青山,甚至连坐卧都随自己的便,真是动静行止无不惬意。这样的生活环境,对比官场的倾轧龌龊来,是何等地高洁而令人爱慕。
所以换头三句作者直言不讳地表白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就是要理直气壮地贪图这种自在的生活,即使身体“衰残“也不放弃,偏要尽情地畅快一番。表现出作者对它强烈追求的心理活动过程。然而作者所爱慕的这种隐居生活,并不是他的本意,只不过是他壮志难酬而不满现实的托辞而已,反衬出现实的黑暗。因此这三句,可以说是旷达到极点,遇事都能开朗乐观,但也可以说是消沉到极点,只顾自己的生活安逸而不问一切“尘事”。最后两句才陡然一转传达自己的本意。原是南宋的最高统治者(造物者)不图恢复,不重用抗敌人才,使爱国的英雄们无所作为,让他们白白地衰老而死去,这是何等令人愤慨。“心肠别”便一针见血地戳穿最高统治者向金人屈辱求和苟安江南的罪恶灵魂,与坚持抗敌主张的爱国志土的想法完全不同。因而“老却英雄似等闲”一句便饱含着作者对南宋王朝压抑抗敌人才,使自己遭受打击排挤,复国之志难伸的无穷愤怒。
这首词写闲居生活的感受,但并非表现一种闲情逸致,基调苍凉悲壮。词人用任情适性、潇洒豁达的笔触,婉转地表达了不能为国效力、惆怅失意的心情,寓情于景。物中有我。全词情调高昂,达意含蓄委婉,篇末点题有力,语言简洁平易。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陆游42岁,因为被人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弹劾,免去了隆兴通判的官职,退居在镜湖三山。这首词就是这个时候所写的。
翠幕深庭,露红晚、闲花自发。春不断、亭台成趣,翠阴蒙密。紫燕雏飞帘额静,金鳞影转池心阔。有花香、竹色赋闲情,供吟笔。
闲问字,评风月。时载酒7,调冰雪。似初秋入夜,浅凉欺葛。人境不教车马近,醉乡莫放笙歌歇。倩双成、一曲紫云回,红莲折。
人已归来,杜鹃欲劝谁归?绿树如云,等闲借与莺飞。兔葵燕麦,问刘郎、几度沾衣?翠屏幽梦,觉来水绕山围。
有酒重携,小园随意芳菲。往日繁华,而今物是人非。春风半面,记当年、初识崔徽。南云雁少,锦书无个因依。
逍遥公后世多贤,送尔维舟惜此筵。
念我能书数字至,将诗不必万人传!
时危兵革黄尘里,日短江湖白发前。
古往今来皆涕泪,断肠分手各风烟。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