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卫书壁

明代王守仁

山城高下见楼台,野戍参差暮角催。

贵竹路从峰顶入,夜郎人自日边来。

莺花夹道惊春老,雉堞连云向晚开。

尺素屡题还屡掷,衡阳那有雁飞回。

白话译文

高低不齐的山城墙垣间楼台隐隐,边野驻军那参差的角声伴着黄昏。

前往贵筑的山路蜿蜒伸入峰顶,远来夜郎的戍客是从京师启程。

满路的山花鸟鸣提醒人春色已深,高耸的城堡在薄暮时还开着门。

洁白的信笺多少次写了又扔下,衡山以南哪里还能有大雁报讯。

词句注释

  1. 兴隆卫:即今贵州黄平县治,明代在此设卫所驻军,建有城堡。卫是明代的军事单位,都司下设卫。书壁:题写在壁间的诗文。古人喜欢在客舍旅亭壁间题诗,以抒发旅途情怀。
  2. 野戍:边远地区驻军的营垒。暮角:暮色中传来的军营号角声。
  3. 贵竹:贵筑,贵筑长官司所在地。
  4. 夜郎:此处泛指贵州。日边:指帝京。
  5. 莺花:莺啼花放,是春天景物特色,用以概指春景。春老:春意已深。
  6. 雉堞:城墙长三丈广一丈为雉。堞,女墙,即城上端如齿状排列的矮墙。泛指城墙。
  7. 尺素:一尺长的生绢,古人写文章或书信所用,此指给师友的书信。屡题还屡掷:屡次写好的书信都丢弃了。掷,扔弃。
  8. “衡南”句:衡南,衡山以南。传说大雁南飞,至衡山而回兴隆远在衡山以南,不见天雁,故无法托雁传递书信。又有鱼雁传书故实。

作品赏析

这首诗作者通过兴隆卫的见闻和感受,抒写其音讯难通、欲归不能的思乡之情。

首联写卫城楼台高耸于山峰,远处可见,天近黄昏,号角阵响,催促在山野演武的卫兵回营。作者开门见山,直描兴隆卫地势险要,以号角催兵烘托出军事重镇的野练气氛。次联写黔道难,旅程艰险。去贵竹的驿道盘入山巅,去往夜郎的行人都是从京城贬谪而来。一幅攀登崎岖山路的暮归人图景跃然纸上。颈联写兴隆卫晚春暮色近景。莺鸟忙归林,山花夹道香,令人惊叹春天快要过去了。连缀云霞的城门洞开,迎接夜幕降临。末联作者抒怀,流露赴谪贵州途中的感伤心情。作者南行赴谪,一路上不断向亲朋好友写信投寄,可惜得不到衡南等地的回音,感到苦闷。

全诗既有古道落日、暮角边声的边地戍所的特征,又有群山环抱、高下参差的山城景致,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意境。而意境之苍凉,又同心境的悲凉融合在一起,使思乡的愁绪具体化、形象化,景情交融,妙合无垠。

创作背景

这首诗为正德三年(1508年)王守仁赴戍途中所作。正德元年(1506年)王守仁因为反对宦官刘瑾而被廷杖四十,又被谪贬到贵州龙场为驿丞。正德二年(1507年)十二月,王守仁从浙江起程赴贵州,到达贵州兴隆卫时已至暮春。目的地虽将到达,但跋山涉水,一路辛劳,离中原越行越远,满目异乡风光,缅怀京中师友,感慨书信难通,心中不禁生出愁绪。因而途径五里墩驿道时,视野豁然开阔,鸟瞰兴隆卫山城美景,慨然写下这首诗。

名家点评

  • 贵州师范大学教授郝永《王阳明谪龙场文编年评注与研究》:前六句为写傍晚时分所见之景,后二句写反复题写家书,却无条件寄出的现实情状,其中“屡题”“屡掷”二词传神,给人如在目前之感。

猜你喜欢

枫林红透晚烟青,客思满鸥汀。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

春风未了秋风到,老去万缘轻。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

喜迁莺·晓月坠

五代 • 李煜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欹。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

啼莺散,馀花乱,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埽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渔家傲·灯火已收正月半

宋代 • 王安石

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闻说洊亭新水漫,骑款段,穿云入坞寻游伴。

却拂僧床褰素幔,千岩万壑春风满。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

送石昌言使北引

宋代 • 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益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当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与夷狄!请以为赠。

鹧鸪天·惜别

宋代 • 严仁

曲危弦断客肠。津桥捩柂转牙樯。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王守仁
简介描述: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浙江余姚人,出生于余姚北城(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阳明街道)。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之子。

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仕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自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宸濠之乱,因功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另外两位为靖远伯王骥和威宁伯王越)。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逝世,享年五十七岁。明穆宗时追赠新建侯爵,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其学以“心”为宗,他以“心”为宇宙本体,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倡言“知行合一”说,后专主“致良知”说,认为“良知”即“天理”,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阳明心学”后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清代学者王士祯称赞其“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朝)第一流人物”。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