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令·明月

五代冯延巳

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更深影入空床,不道帏屏夜长。长夜,长夜,梦到庭花阴下。

白话译文

明月啊,明月,你的明亮关辉照得离别愁绪那样痛彻人心!夜已深沉了,你的光彩还来照拂我空床。莫非嫌我帷幔云屏中的寂寞深夜还不够漫长。漫漫长夜啊!无止无尽的长夜!我还是时时梦到昔日花前柳下的恩爱景象。

词句注释

  • 三台令:词牌名。原名“调笑令”。此调在唐时有“古调笑”“宫中调笑”“调啸词”“转应曲”等多种名称,南唐冯延已改称“三台令”。
  • 帏屏:床上帷帐和屏风,亦借指寝息之所。

作品赏析

这首小令写闺情,写春天月夜离人愁绝难眠。开头“明月”二字叠用,使人心中荡起温柔的涟漪:“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词先从明月着笔。满月之夜,清辉照人,本是良宵美景,但对离人来说却最容易触景生情,勾起相思的痛苦,离别的愁情,独居的孤凄。因此在古典诗词中明月似乎与离人、尤其是思妇结下了不解之缘,写明月牵愁惹恨的俯拾皆是。这首词的前两句不假雕琢,也不用藻饰,似脱口而出,却吐露了离人深深的怨情,从中仿佛听见主人公因“愁绝”而对明月的抱怨和无可奈何的深沉的叹息声。“更深影入空床,不道帷屏夜长。”在总写离人愁怨之后,作者追随月光把镜头移到闺中,具体刻画思妇的愁绝。上句点明时间和环境。“空床”一词暗示出思妇的身份,与上句的“离人”相照应,同时烘托出愁苦悲凉的气氛。下句描写思妇的孤寂难眠。思妇因对月相思不能入寐而倍感夜长,万籁俱寂的漫漫长夜又更多的牵动了她的愁思,使她辗转反侧,难以为怀。这两句怨明月相照的无情,虽似无理,却真切的表达了闺中女子的愁思。“长夜,长夜,梦到庭花阴下。”结尾写因久不能寐而结想成梦,进一步刻画思妇的一片痴情。人隔两地,会合难期,只有将希望托于梦寐,在虚无缥缈的梦境中得到暂时的安慰。然而在这里却没有写她去千里迢迢寻夫,而只是“梦到庭花阴下”,颇耐人寻味。词中虽未点明“庭花阴下”与远人的关系,但从这优美的意境中不难想见她和他曾经在这里流连徜徉,共度了许多美好的时光,给她留下许多甜蜜的回忆,故此久萦于心,形诸梦寐。思妇醒来以后究竟是得到满足反而是更添惆怅,词到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情味无极。

此词开头二字叠用,第五句“长夜”二字,是以上句尾二字“夜长”颠倒而叠用之。承上启下,情境变换,结句直抒本意。在结构很有特色。

创作背景

这是代言体作品。冯延已所处的是国家衰乱的政治环境,而他少年时期又拥有悠游自在的潇洒时光。而作这首词时,作者已不复少年,故借闺情以寄托伤感。

名家点评

  • 晚清词学家陈廷焯《词则·别调集》卷一:“‘不道’一语,中含无数曲折。”
  • 近代中国语言文字学家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四:“言不奈帏屏夜长也。”

猜你喜欢

入昌松东界山行

唐代 • 高适

鸟道几登顿,马蹄无暂闲。

崎岖出长坂,合沓犹前山。

石激水流处,天寒松色间。

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

宫娃歌

唐代 • 李贺

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

象口吹香毾覴暖,七星挂城闻漏板。

寒入罘罳殿影昏,彩鸾帘额著霜痕。

啼蛄吊月钩阑下,屈膝铜铺锁阿甄。

梦入家门上沙渚,天河落处长洲路。

愿君光明如太阳,放妾骑鱼撇波去。

满江红·倦客新丰

宋代 • 辛弃疾

倦客新丰,貂裘敝,征尘满目。弹短铗,青蛇三尺,浩歌谁续?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叹诗书万卷致君人,翻沉陆。

休感慨,浇醽醁。人易老,欢难足。有玉人怜我,为簪黄菊。且置请缨封万户,竟须卖剑酧黄犊。甚当年,寂寞贾长沙,伤时哭。

山坡羊·述怀

元代 • 张养浩

无官何患,无钱何惮?休教无德人轻慢。你便列朝班,铸铜山,止不过只为衣和饭,腹内不饥身上暖。官,君莫想;钱,君莫想。

田家谣

宋代 • 陈造

麦上场,蚕出筐,此时只有田家忙。

半月天晴一夜雨,前日麦地皆青秧。

阴晴随意古难得,妇后夫先各努力。

倏凉骤暖蚕易蛾,大妇络丝中妇织。

中妇辍闲事铅华,不比大妇能忧家。

饭熟何曾趁时吃,辛苦仅得蚕事毕。

小妇初嫁当少宽,令伴阿姑顽过日。

明年愿得如今年,剩贮二麦饶丝绵。

小妇莫辞担上肩,却放大妇当姑前。

冯延巳
简介描述:

冯延巳(903年—960年),字正中,一字仲杰,南唐吏部尚书冯令頵之长子。其先彭城人,唐末避乱南渡,其祖父迁居于歙州(新安)休宁冯村(今安徽省休宁县冯村)。其父令頵追随南唐烈祖李昪,南唐建国后出任吏部尚书,安家于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故史书称其为广陵人。

冯延巳是五代十国时期著名词人、宰相。仕于南唐烈祖、中主二朝,三度拜相,官终太子太傅,卒谥忠肃。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有词集《阳春集》传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