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九溪十八涧

近现代林纾

过龙井山数里,溪色澄然迎面,九溪之北流也。溪发源于杨梅坞。余之溯溪,则自龙井始。

溪流道万山中,山不峭而堑,踵趾错互,苍碧莫辨途径。沿溪取道,东瞥西匿,前若有阻而旋得路。水之未入溪号皆曰涧。涧以十八,数倍于九也。

余遇涧即止。过涧之水,必有大石亘其流。水石冲激,蒲藻交舞。溪身广四五尺,浅者沮洳,由草中行;其稍深者,虽渟蓄犹见沙石。

其山多茶树,多枫叶,多松。过小石桥,向安理寺路,石犹诡异。春箨始解,攒动岩顶,如老人晞发。怪石折迭,隐起山腹,若橱,若几,若函书状。即林表望之,滃然带云气。杜鹃作花,点缀山路;岩日翳吐。出山已亭午矣。

时光绪己亥三月六日。同游者达县吴小村、长乐高凤岐、钱塘邵伯䌹。

白话译文

过了龙井山再走几里路,一股清凉澄澈的溪流进入了视野,这是九溪往北去的支流,这溪水发源于杨梅坞。我沿这条溪流往上走,就是从龙井山开始的。

溪流是流经万山之中而来的。这些山并不陡峭,但是却有很多的沟壑,山脚相互交叉,树木蓊蓊郁郁,茂盛苍翠,不能分辨出上山的路途。沿着溪流找山路,看得见东边又看不见西边;前面的路似乎有阻碍,等我们走过去却又发现有路。

所有水没有流进溪的都叫作涧,总共有十八条涧,恰是九条溪的一倍。我碰到涧就停下来,发现流过山涧的溪水,一定有大石块横阻在溪流里。流水和石块撞击,使水面的水草来往舞动。溪流宽有四五尺,水浅的地方是浅滩,水从草丛中流过去。那些稍深一点的地方,纵使积下了很深的水,也还是看得清水下的石子和沙子。

山上有很多的茶树、枫树、松树。走过了小石桥,在通向安理寺的路上,岩石更加地怪异。春笋开始脱壳,在岩顶上聚集并随风摆动,就像是老人稀疏的头发。怪石重重叠叠,在山腰隐现,有的像橱柜,有的像桌子,有的像一匣子一匣子书的形状。向树林顶上望去,云气四起。杜鹛花正盛开,点缀着山路。太阳一时被岩石遮住,一时又露面。当我们走出山坳时,都已经是中午了。

这次游览是在光绪二十五年三月初六。和我一起出游的,是达县人吴小村,长乐人高风歧、钱塘人邵伯䌹。

词句注释

  1. 九溪十八涧:在杭州龙井南,距西湖约十余公里。溪流呈“丫”字形,东支汇九条溪水,故名九溪。西支汇流成涧,以倍于“九”称十八涧,合称九溪十八涧。注入钱塘江。
  2. 龙井山: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南;出产名茶龙井茶。
  3. 澄然:清亮的样子。
  4. 杨梅坞:在白鹤峰下,九溪东支发源地。
  5. 堑:低下。
  6. 踵趾错互:指山脚交错。踵趾,脚后跟、脚趾。错互,犹交错。
  7. 瞥:瞥现,很快地发现一下。匿:隐没,隐藏。
  8. 亘:横贯。
  9. 蒲藻:水草。蒲,水生植物,又名香蒲。藻,水草总称。
  10. 沮洳:地低湿。
  11. 渟蓄:汇聚。
  12. 春箨始解:春天新竹生长,笋壳开始脱落。箨,竹笋壳。解,脱落。
  13. 晞发:晒发使干。晞,干。
  14. 折迭:重叠。
  15. 函书:一匣子书。
  16. 林表:林梢;林墙。滃然:云气涌起貌。
  17. 翳吐:或隐或现;时而遮隐,时而吐现。
  18. 亭午:正午。
  19. 光绪己亥: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20. 达县:清县名。今属四川省达川市。吴小村,作者友人,生平不详。长乐:清县名,即今福建省长乐市。高凤岐:福建长乐人,字啸桐,号媿室主人。光绪举人,官至梧州知府。钱塘:清县名,今属浙江杭州市。邵伯䌹:作者友人,生平不详。

作品赏析

这是一篇语言隽秀,意境清新明丽的游记散文,作者仅用二百余字,就把九溪十八润的峰回路转、溪涧交错的山水形势,以及“水石冲激”“春箨始解”的川流景物,都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这篇文章共分五个自然段,除却开头和结尾两段,真正的记游文字只有三段。第二段是写九溪十八涧的地理形势,这里的山是“不峭而堑,踵趾错互”;这里的水是“道万山中”“东瞥西匿”;这里的游径是“苍碧莫辨途径,沿溪取道”,“前若有阻而旋得路”。这是从总的形势上来写九溪十八涧,作者只淡淡几笔,就把九溪十八涧的“山重水复”的形势表现了出来。宋代诗人陆游有诗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跟这里写的是相仿佛的意境。

第三段、四段是具体描写景物的文字。第三段是写水,第四段是写山。写水是写的近观景物,“水石冲激,蒲藻交舞。溪身广四五尺,浅者沮洳,由草中行;其稍深者,虽渟蓄犹见沙石”。好像作者俯身观流,水湿麻履一般,描写细腻入微,身入其境。而写山是写远观景物,“春始解,动岩顶”,“怪石折叠,隐起山腹,若橱、若几、若函书”,“林表望之,滃然带云气。作者是拄杖跳望,秀丽景色乃在视野之中。近水与远山配合,水作近景,山作村托,因而组成一幅山水佳丽的优美风景画面。作者笔墨的成功,由此可见。

作者的选词炼字的功夫也很深。在全篇的景物记述中,作者是一直把自己的身形摆入中间的,他记叙了他游这些景物的全过程。但是,他却没有花费更多笔墨记述行止、跋涉,而是选择了一些很恰当的词汇,在描绘景物之中,竟把游人的行影踪迹带了出来。如文章一开始,“余之溯溪”,一“溯”字,交待了逆流而寻的情况。进山之后,没写跋涉曲折,而描绘溪流时以一“瞥”一“匿”,这就既写出溪流的掩映弯流情形,也写出游人不断地行程变化。游览山景时,没写游人如何过能越林,而只用“岩日翳吐”四字,就把人物活动表现出来。山岩是不会移动的,午日虽然飘移而人们难以在瞬间觉察。作者在这里利用对客观景物描绘,而绝妙地带出来了游人的身影行踪,这种驾驭语言的能力,十分精到。

创作背景

九溪十八涧在杭州市西湖龙井南,流水潺潺,万壑争流,峰峦叠翠,山色葱茏,为西湖名景之一。当时作者屡次上京应礼部试,均不第,因此到杭州任东城讲舍讲席。文章为作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与友人同游后所记。

名家点评

  •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鹏:林纾这篇文章,构思精巧,想象丰富,状景生动,色彩鲜明,语言精炼,构成了诗情与画意交融的意境,把九溪十八涧这一风景名胜的深邃秀丽风采再现了出来,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与作者同享寻幽揽胜之乐,俨如一首美妙的山水散文诗。(《中国游记鉴赏辞典》)
  • 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修龄:林纾作画重视象形基础上的传神,主心要活泼,贵笔有物外之思,这篇小品文正像一幅他绘的山水画。对溪涧、山石、草木的描摹是写实的,同时又神趣俱出,兴会淋漓。客观的景物被人格化了,外在的自然界波人情化了,这是作者主观神思的外移,也是他想象丰富、观察精细的体现。值得注意的是,林纾写此游记,正是客居杭州,难图仕进之际,他没有借题发挥,一舒抑郁之气。或许是他太爱此时此景了,实在不忍心破坏九溪十八涧的幽美。(《历代小品大观》)

猜你喜欢

西王母图序

明代 • 归有光

新安鲍良珊客于吴,将归寿其母,作西王母之图而谒予问瑶池之事。

予观《山海经》、《汲冢竹书》、《穆天子传》称西王母之事,信奇矣。秦始皇东游海上,礼祀名山大川及八神,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传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然终身不得至,但望之如云而已。汉武帝诸方土言神仙若将可得,欣然庶几遇之。穆王身极西土,至昆仑之丘,以观舂山之瑶,乃秦皇、汉武之所不能得者,宜其乐之忘归。造父何用盗骊、骅骝、骤耳之驷,驰归以求区区之徐偃王,穆王岂非所谓耄耶?

《列子》日: “穆王觞瑶池,骤乃观日之所入,一日行万里。王乃叹日:‘呜呼!予一人不足于德而谐于乐,后世其追数吾过乎!”’穆王盖有悔心矣。然又日:“穆王几神人哉!能穷当世之乐,犹百年乃殂,后世以为登遐焉。”《传》云:“天子西征,宿于黄鼠之山,至于西王母之邦。”执圭璧好,献锦组,西王母再拜受之,觞瑶池之上。遂驱升于弁山。乃纪其迹于石,而树之槐,眉日西王母之山 《山海经》日:玉山,西王母山也,在流沙之西。而博望侯使大夏、穷河源,不睹所谓昆仑者。此殆如武陵桃源。近在人世而迷者也。《武帝内传》云:帝斋承华殿中,有青鸟从东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日:“此西王母欲来也。”顷之,西王母乘紫云辇,驾五色龙上殿,自设精馔,以袢盛桃,帝食之甘美。夫武帝见西王母于甘泉、柏梁、蜚廉、桂馆间,视穆王之车辙马迹周行天下,不又逸耶?岂公孙卿所谓“事如迂诞,积以岁年乃可致”耶?然史云“候伺神人,入海求蓬莱,终无有验”,则又何也?史又云“时去时来,其风肃然”,岂神灵怪异,有无之间固难言也?

庄生有言: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子其归而求之,西王母其在子之黄山之间耶?

今天子治明庭,修黄帝之道,西王母方遍现中土,人人见之。穆满、秦、汉之事,其不足道矣!

水龙吟·寿梅津

宋代 • 吴文英

杜陵折柳狂吟,砚波尚湿红衣露。仙桃宴早,江梅春近,还催客句。宫漏传鸡,禁门嘶骑,宦情熟处。正黄编夜展,天香字暖,春葱剪、红蜜炬。

宫帽鸾枝醉舞。思飘扬、臞仙风举。星罗万卷,云驱千阵,飞毫海雨。长寿杯深,探春腔稳,江湖同赋。又看看便系,金狨莺晓,傍西湖路。

示长安君

宋代 •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谒金门·空相忆

唐代 • 韦庄

空相忆,无计得传消息。天上嫦娥人不识,寄书何处觅?

新睡觉来无力,不忍把伊书迹。满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

与元九书

唐代 • 白居易

月日,居易白。微之足下:自足下谪江陵至于今,凡枉赠答诗仅百篇。每诗来,或辱序,或辱书,冠于卷首,皆所以陈古今歌诗之义,且自叙为文因缘,与年月之远近也。仆既受足下诗,又谕足下此意,常欲承答来旨粗论歌诗大端,并自述为文之意,总为一书,致足下前。累岁已来,牵故少暇,间有容隙,或欲为之;又自思所陈,亦无出足下之见;临纸复罢者数四,卒不能成就其志,以至于今。

今俟罪浔阳,除盥栉食寝外无余事,因览足下去通州日所留新旧文二十六轴,开卷得意,忽如会面,心所畜者,便欲快言,往往自疑,不知相去万里也。既而愤悱之气,思有所浊,遂追就前志,勉为此书,足下幸试为仆留意一省。

夫文,尚矣,三才各有文。天之文三光首之;地之文五材首之;人之文六经首之。就六经言,诗又首之。何者?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上自圣贤,下至愚騃,微及豚鱼,幽及鬼神。群分而气同,形异而情一。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

圣人知其然,因其言,经之以六义;缘其声,纬之以五音。音有韵,义有类。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于是乎孕大含深,贯微洞密,上下通而一气泰,忧乐合而百志熙。五帝三皇所以直道而行、垂拱而理者,揭此以为大柄,决此以为大窦也。故闻“元首明,股肱良”之歌,则知虞道昌矣。闻五子洛汭之歌,则知夏政荒矣。言者无罪,闻者足诫,言者闻者莫不两尽其心焉。

洎周衰秦兴,采诗官废,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用至于谄成之风动,救失之道缺。于时六义始刓矣。国风变为骚辞,五言始于苏、李。诗骚皆不遇者,各系其志,发而为文。故河梁之句,止于伤别;泽畔之吟,归于怨思。彷徨抑郁,不暇及他耳。然去《诗》未远,梗概尚存。故兴离别则引双凫一雁为喻,讽君子小人则引香草恶鸟为比。虽义类不具,犹得风人之什二三焉。于时六义始缺矣。晋、宋已还,得者盖寡。以康乐之奥博,多溺于山水;以渊明之高古,偏放于田园。江、鲍之流,又狭于此。如梁鸿《五噫》之例者,百无一二。于时六义浸微矣!陵夷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噫!风雪花草之物,三百篇中岂舍之乎?顾所用何如耳。设如“北风其凉”,假风以刺威虐也;“雨雪霏霏”,因雪以愍征役;“棠棣之华”,感华以讽兄弟;“采采芣苡”,美草以乐有子也。皆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反是者,可乎哉!然则“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归花先委露,别叶乍辞风”之什,丽则丽矣,吾不知其所讽焉。故仆所谓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时六义尽去矣。

唐兴二百年,其间诗人不可胜数。所可举者,陈子昂有《感遇》诗二十首,鲍防《感兴》诗十五篇。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迨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至于贯穿古今,覙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焉。然撮其《新安》、《石壕》、《潼关吏》、《芦子关》、《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首。杜尚如此,况不迨杜者乎?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废食辍寝,不量才力,欲扶起之。嗟乎!事有大谬者,又不可一二而言,然亦不能不粗陈于左右。

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习之缘,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又自悲矣。

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

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间,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递进闻于上。上以广宸听,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

又请为左右终言之。凡闻仆《贺雨》诗,众口籍籍,以为非宜矣;闻仆《哭孔戡》诗,众面脉脉,尽不悦矣;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闻《登乐游园》寄足下诗,则执政柄者扼腕矣;闻《宿紫阁村》诗,则握军要者切齿矣!大率如此,不可遍举。不相与者,号为沽誉,号为诋讦,号为讪谤。苟相与者,则如牛僧孺之诫焉。乃至骨肉妻孥,皆以我为非也。其不我非者,举世不过三两人。有邓鲂者,见仆诗而喜,无何鲂死。有唐衢者,见仆诗而泣,未几而衢死。其余即足下。足下又十年来困踬若此。呜呼!岂六义四始之风,天将破坏,不可支持耶?抑又不知天意不欲使下人病苦闻于上耶?不然,何有志于诗者,不利若此之甚也!然仆又自思关东一男子耳,除读书属文外,其他懵然无知,乃至书画棋博,可以接群居之欢者,一无通晓,即其愚拙可知矣!初应进士时,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策蹇步于利足之途,张空拳于战文之场。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落众耳,迹升清贯,出交贤俊,入侍冕旒。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亦其宜也。

日者闻亲友间说,礼、吏部举选人,多以仆私试赋判为准的。其余诗句,亦往往在人口中。仆恧然自愧,不之信也。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倡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哉?”由是增价。又足下书云:到通州日,见江馆柱间有题仆诗者。何人哉?又昨过汉南日,适遇主人集众娱乐,他宾诸妓见仆来,指而相顾曰:此是《秦中吟》、《长恨歌》主耳。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有咏仆诗者。此诚雕篆之戏,不足为多,然今时俗所重,正在此耳。虽前贤如渊、云者,前辈如李、杜者,亦未能忘情于其间。

古人云:“名者公器,不可多取。”仆是何者,窃时之名已多。既窃时名,又欲窃时之富贵,使己为造物者,肯兼与之乎?今之屯穷,理固然也。况诗人多蹇,如陈子昂、杜甫,各授一拾遗,而屯剥至死。孟浩然辈不及一命,穷悴终身。近日孟郊六十,终试协律;张籍五十,未离一太祝。彼何人哉!况仆之才又不迨彼。今虽谪佐远郡,而官品至第五,月俸四五万,寒有衣,饥有食,给身之外,施及家人。亦可谓不负白氏之子矣。微之,微之!勿念我哉!

仆数月来,检讨囊帙中,得新旧诗,各以类分,分为卷目。自拾遗来,凡所遇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至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谕诗”。又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又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又有五言、七言、长句、绝句,自一百韵至两百韵者四百余首,谓之“杂律诗”。凡为十五卷,约八百首。异时相见,当尽致于执事。

微之,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者,知仆之道焉。其余杂律诗,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者,但以亲朋合散之际,取其释恨佐欢,今铨次之间,未能删去。他时有为我编集斯文者,略之可也。

微之,夫贵耳贱目,荣古陋今,人之大情也。仆不能远征古旧,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然当苏州在时,人亦未甚爱重,必待身后,人始贵之。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所爱者,并世而生,独足下耳。然百千年后,安知复无如足下者出,而知爱我诗哉?故自八九年来,与足下小通则以诗相戒,小穷则以诗相勉,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知吾罪吾,率以诗也。

如今年春游城南时,与足下马上相戏,因各诵新艳小律,不杂他篇,自皇子陂归昭国里,迭吟递唱,不绝声者二十里余。攀、李在傍,无所措口。知我者以为诗仙,不知我者以为诗魔。何则?劳心灵,役声气,连朝接夕,不自知其苦,非魔而何?偶同人当美景,或花时宴罢,或月夜酒酣,一咏一吟,不觉老之将至。虽骖鸾鹤游蓬瀛者之适,无以加于此焉,又非仙而何?微之,微之!此吾所以与足下外形骸、脱踪迹、傲轩鼎、轻人寰者,又以此也。

当此之时,足下兴有余力,且欲与仆悉索还往中诗,取其尤长者,如张十八古乐府,李二十新歌行,卢杨二秘书律诗,窦七、元八绝句,博搜精掇,编而次之,号为《元白往还集》。众君子得拟议于此者,莫不踊跃欣喜,以为盛事。嗟乎!言未终而足下左转,不数月而仆又继行,心期索然,何日成就?又可为之太息矣!

仆常语足下,凡人为文,私于自是,不忍于割截,或失于繁多。其间妍媸益又自惑。必待交友有公鉴无姑息者,讨论而削夺之,然后繁简当否,得其中矣。况仆与足下,为文尤患其多。己尚病之,况他人乎?今且各纂诗笔,粗为卷第,待与足下相见日,各出所有,终前志焉。又不知相遇是何年,相见是何地,溘然而至,则如之何?微之知我心哉!

浔阳腊月,江风苦寒,岁暮鲜欢,夜长少睡。引笔铺纸,悄然灯前,有念则书,言无铨次。勿以繁杂为倦,且以代一夕之话言也。

微之微之!知我心哉!乐天再拜。

林纾
简介描述:

林纾(1852年11月8日—1924年10月9日),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长安卖画翁、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书画家,福建理工大学前身“苍霞精舍”的重要创办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官教论,考进士不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所作古文,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名益著,于是任北京大学讲席。

辛亥革命后,入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推崇桐城派古文。

后在北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工诗古文辞,以意译外国名家小说见称于时。复肆力于画。山水初灵秀似文徵明,继而浓厚近戴熙。偶涉石涛,故其浑厚之中颇有淋漓之趣。其题画诗云:“平生不入三王派,家法微微出苦瓜,我意独饶山水味,何须攻苦学名家?”。花鸟得其师陈文台之传,淡墨薄色,神致生动。

晚年居北京,求者多以山水,而花鸟则不复作矣。著畏庐文集、诗集、春觉斋题画跋及小说笔记等。

林纾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