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城东楼

唐代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白话译文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仿佛家乡沙洲。

溪云突起红日沉落在寺阁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

来往过客莫问当年兴亡之事,只见渭水一如既往向东奔流。

词句注释

  1. 咸阳:旧城在今陕西西安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里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唐代咸阳城隔渭水与新都长安相望。
  2. 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蒹,荻;葭,芦。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3. “溪云”句: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4. “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5. 当年:一作“前朝”。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
  6. “故国”句: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声”一作“光”。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自东边而来。

作品赏析

此诗写诗人登咸阳城阁楼眺望远方风景之所思所慨。诗题一作“咸阳城西楼晚眺”,而历代流传以“咸阳城东楼”为题更为广泛。周汝昌主张“西楼”,理由是“一是醒豁,二是合理”,而且“晚眺”也是全诗一大关目。

首联扣题,抒情写景。诗云“一上高城万里愁”。“一上高城”者,登上咸阳城的西门城楼也。许浑青年时代由家赴京应试,多次名落孙山,利用间隙一游咸阳,是很自然的事。“万里愁”,谓其离家之后,功名无望,不免忧愁也。离家既远,又数上不第,秋晚登临,自不免有岁月蹉跎,老大徒伤的慨叹。“万里愁”三字的具体含义应该说是很丰富的。下面接写远眺所见之景。时当初秋,蒹葭杨柳尚未凋枯,以致当诗人看到黄土高原上这一片绿色,竟恍惚有置身江南汀洲之感。一个“似”字,点明了这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这本是触景生情,融情入景之笔,巧妙地透露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这句并非实写,乃是虚实相间,以实引虚,实景与遐想之合耳。

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溪云”句,许浑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这其实明白标出了作者所在的位置:他是在咸阳城的西门城楼上。这时,他朝西眺望,正面对着慈福寺阁,南望则不远处就是著名的磻溪,是两千年前太公望直钩垂钓处。“溪云初起”写的是袅袅暮烟。“日沉阁”是说夕晖已落于寺阁背后。这只有西边才能看到的景色。“山雨”句写的是诗人对于天气变化的细腻感觉,同样也是有现实依据的。这一句由于气韵生动而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一写景名句常被后人借用来形容晚唐时期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亦即赋予了它一种象征的意味。这也不能说完全脱离作者本意而牵强附会,这里既有引申、借用之意,但与诗人原意也绝非毫无瓜葛。一个诗人写登临览眺之诗,除应写出眼前景,最要紧的当然是写出他此时此地的内心感受。作为一个情操高尚的诗人,心中必不会只忍着一己之私,他会想得更远更深,会由个人的命运多舛想到国运的兴衰隆替。

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诗人将视线移远,随那些惊惶于风雨欲来而急急归巢的鸟雀,俯视当初那繁华而今荒芜了的秦代宫苑;复利用听觉,从隐伏于黄叶间的秋蝉之哀声里,体味着强大一时的汉朝的衰亡。咸阳在秦汉时为首都所在,建有大批宫殿,后来又建有许多陵园。登咸阳城楼,触目便是古代遗迹,不由得诗人怀古伤今之幽思不油然沛然。诗人的情绪在这样的缅怀中达到最低沉悲壮之处。之所以如此,显然因为他并非仅仅在吊古,更重要的乃是在伤今;不仅仅是念己,而且是在忧国。从诗的字里行间,读者能够听出诗人对每况愈下的唐朝政局的由衷叹息。最初想列以“山雨欲来风满楼”借喻唐国势之衰者,恐怕就是有鉴于隐含在诗中的这种复杂情绪。

尾联作结,融情于景。“行人”是作者自谓。历来诗人惯用这种自问自答、自譬自解的手法。既然历朝历代都有各自的黄金时代,而这时代也早像渭水东流那样远逝而去,“行人”如今看到大唐的衰危,就没有什么可以想不开的了。这种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就是许浑在另一首诗中明白表述的“兴亡不可问,自古水东流”(《洛阳道中》)之意,是许浑在许多咏史怀古诗中所反复流露过的。这种情绪无疑显得消极頹唐,但却真实地吐出了诗人的心声,也深刻地反映了晚唐的时代特征。时至国势江河日下的晚唐,又是一个像许浑这样仕途蹭蹬的不遇之士,如果说出些气壮如牛的豪言壮语,反而会令人觉得虚伪造作。

最后两句有异文,一作“行人莫问前朝事,渭水寒光昼夜流”。如果说承接颈联的“秦苑”“汉宫”将“当年事”换成“前朝事”无甚大碍的话,那么,对句“渭水寒光昼夜流”,一是让人想起孔夫子的“逝者如斯”之叹,二是令人联想吕岩的名句“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三是可避免“欲来”与“东来”二词中“来”字的重复。又“寒光”另作“寒声”,虽说声、光均可形容渭水东流的状态,但“声”字作用于听觉,使画面有了立体感,似更胜于“光”字。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堪称晚唐登临之作的翘楚。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许浑任监察御史时。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诗。

名家点评

  • 元·方回:一作“行人莫问前朝事,渭水寒光昼夜流”。尾句合用此十四字为佳。中四句与前诗(按指《骊山》诗)一同、皆装景而已。(《瀛奎律髓》)
  • 明·顾璘:此篇虽亦稍急,然下句均停,初学可入?(《批点唐音》)
  • 明·陆时雍:《凌歊台》《咸阳城东楼》,三四俱作仄调,以取轻俊,此其病与盛唐人好雄浑同。雄浑则气易不清,轻俊则格多不正,诗家要道,雅时中正。(《唐诗镜》)
  • 明·周珽:创识由眼锐,创局由腕活。可怪读唐律者,多横据“晚唐”二字在胸,致使用晦辈此等诗便用卑调概视,吹毛索瘢,徒烦饶舌。(《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明·吴昌祺:拗句最为有致,然当时长安何至如此?诗人语多太过也。(《删订唐诗解》)
  • 明末清初·金圣叹:仲晦,东吴人。蒹葭杨柳、生性长习,醉中梦中,不忘失也。无端越在万里,久矣形神不亲。今日独上高城,忽地惊心入眼。二句七字,神理写绝。不知是咸阳西门,真有此景?不知是高城晚眺,忽地游魂?三四极写独上“独”字之苦,言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如此怕杀人之十四字中,却是万里外之一人,独立城头,可哭也!二句只是一景,有人乃言山雨句胜于溪云句,一何可笑(前四句下)。秦苑也,秦人其何在?吾徒见鸟下耳,然而日又夕矣。汉宫也,汉人其何在?吾徒闻蝉鸣耳,然而叶又黄矣。孔子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今人问前人,后人且将问今人,后人又复问后人,人生之暂如斯,而我优羁万里耶(后四句下)?(《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明末清初·黄周星:如此凭吊,亦何可少!(《唐诗快》)
  • 明末清初·冯班:清妙。(《瀛奎律髓汇评》)
  • 清·陆次云:此等诗是最上乘。(《五朝诗善鸣集》)
  • 清·朱东岩:许公,吴人也。蒹葭杨梆,习见有素,怀想已深。无端于千里之外,独上高楼,忽地惊心入眼,人可愁也。三四皆晚眺时景色,亦皆晚眺时愁思,云初起,日沉阁,雨欲来,风满楼,如此光景,高城晚眺,见之大可怕人也。“秦苑”“汉宫”俱切咸阳……下一“夕”字、“秋”字,景况倍觉凄凉,感时怀古之意,岂能已乎!(《东岩草堂评订唐诗鼓吹》)
  • 清·黄生:首尾全是思乡,却插入五六七三句纵横出入,全不碍手,唯老杜有此笔力。许,润州人,润州水乡,故有“似汀洲”语,犹言无端登水阁,有处似家山也。此时愁绪正在开里,况云起雨来,是增一倍凄切也。五六则尽其晚眺所至而极言之。(《唐诗摘钞》)
  • 清·何焯:惨淡满目、晚唐所处之会然也。(《唐三体诗评》)五六言秦亡于赵高,汉衰于石显,今何乃兼之也?(《瀛奎律髓汇评》)
  • 清·查慎行:吾于或《丁卯集》中只取“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二语工于写景,而无板重之嫌。(《初白庵诗评》)
  • 清·王士禛:唐人拗体律诗……其一出句拗第几字,则偶句亦拗第几字,抑扬抗坠,读之如一片宫商,如许深“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搂”是也。(《分甘余话》)
  • 清·毛奇龄、王锡:只七字、写得到,惜上句景次不甚嘹亮,“楼”“阁”杂出不妥。(“山雨欲来”句下)。(《唐七律选》)
  • 清·屈复:次联名句,“阁”“楼”相犯,又重楼字。唐人往往有之,终是一病,在今日则不可。(《唐诗成法》)
  • 清·沈德潜:咸阳何地,而竟如汀洲耶?……恐落吊古套语,少陵怀古诗,每章各有结束。(《唐诗别裁》)
  • 清·薛雪:悠扬细腻之至。(《一瓢诗话》)
  • 清·宋宗元:荒凉如绘(“溪云初起”二句下)。即其写景运笔,足使人爱不忍释。(《网师园唐诗笺》)
  • 清·焦袁熹:三四可匹赵“残星”“长笛”一联。(《此木轩唐五言律七言律读本》)
  • 清·叶矫然:许浑“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刘沧“半夜秋风江色动,满山寒叶雨声来”,语意工妙相似,亦相敌。(《龙性堂诗话续集》)
  • 清·纪昀:若专摘此二句(按指“溪云初起”一联),原自不恶。(《瀛奎律髓汇评》)
  • 清·周咏棠:三四绘景生动,自是名句,但“楼”“阁”二字作对,殊觉草草。(《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 清·范大士:三四机神凑合。(《历代诗发》)
  • 清·姚鼐:“溪云”一联固警句,然必当是咸阳景色耶?大抵用晦诗,似先得句,而后加题附合者然,此其病也。(《五七言今体诗钞》)
  • 清·杨成栋:一片铿锵,如金铃千百齐鸣。(《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
  • 近代·俞陛云:七句因云起而日沉,为诗心所易到。下句善状骤雨欲来,风先雨至之景,可谓绝妙好词(“溪云初起”二句下)。(《诗境浅说》)

猜你喜欢

卷耳

先秦 • 诗经·国风·周南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钴鉧潭西小丘记

唐代 • 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鹊桥仙·夜闻杜鹃

宋代 •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九日渡江

明代 • 李东阳

秋风江口听鸣榔,远客归心正渺茫。

万里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

烟中树色浮瓜步,城上山形绕建康。

直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影宿维扬。

诫兄子严敦书

两汉 • 马援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许浑
简介描述:

许浑(约791年-约858年),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市)人,唐代诗人。唐高宗时期宰相许圉师的裔孙。

许浑早年屡试举不第,南北漫游。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中进士,释褐任当涂令,摄太平令。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为监察御史,次年抱病东归,改授润州司马,居于丁卯涧村舍,辑缀诗作,因名《丁卯集》。后复起官,历虞部员外郎,睦、郢二州刺史,世称“许郢州”。大中十二年(858年)去世。

许浑诗以抚迹寄慨的怀古之章最为传诵,成就最高。《咸阳西门城楼晚眺》《凌歊台》《金陵怀古》《姑苏怀古》《故洛城》皆为登临怀古的名篇。此外,宦游、寄酬、伤逝、纪行、送别和描写隐逸生活的作品,皆有佳构。其诗现存530多首,多为近体五言、七言律诗,讲究整练意工、属对精切的诗格。对南宋江湖诗派创作有一定影响。

许浑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