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简吟

唐代白居易

苏家小女名简简,芙蓉花腮柳叶眼。

十一把镜学点妆,十二抽针能绣裳。

十三行坐事调品,不肯迷头白地藏。

玲珑云髻生花样,飘飖风袖蔷薇香。

殊姿异态不可状,忽忽转动如有光。

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

丈人阿母勿悲啼,此女不是凡夫妻。

恐是天仙谪人世,只合人间十三岁。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白话译文

苏家有个小女儿,名字叫简简,生得芙蓉花开般的脸颊和如柳叶的眉眼。

十一岁就已经把着镜子学化妆打扮,十二岁收纳针线能绣衣裳。

十三岁一举一动都离不开丝竹乐器,不肯糊里糊涂白白过日子。

简简小巧玲珑的发髻如花一样,随风飘舞的衣袖透着蔷薇的芳香。

绝美的身姿体态不能用言语描述,轻盈转动着,明艳生光。

可是如二月的严霜寒雪冻死了桃李,明年可以嫁人的简简却在今年死去。

简简的父母不要悲伤痛哭,简简这样的好女儿,不是凡人。

她恐怕是天上的仙女,被贬谪于人世吧,只是正好十三岁期满回到天庭。

大抵美好的事物都不坚固长久,正如彩云容易散去,琉璃容易破碎吧。

词句注释

  1. 芙蓉:莲的别名。多用来比喻女子的美貌。腮:脸颊的下半部。这里指脸庞。
  2. 把:执,握。点妆:犹妆点。梳妆打扮。
  3. 行坐:行走或坐定,谓一举一动。调品:调丝品竹。即吹奏管弦乐器。调,乐律。品,吹弄乐器。
  4. 迷头:犹糊涂。白地:平白地。
  5. 云髫:梳在头顶上的发结。生花样:像花一样。生花,呈现出花的形状。
  6. 飘飖:同“飘摇”。蔷薇:花木名,花开芳香。
  7. 状:描述。
  8. 忽忽:轻盈之状。
  9. 只合:只该。
  10. 琉璃:也作“流离”、“溜璃”,一种矿石质的有色半透明体材料。

作品赏析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相当广泛,且形式多样,这首《简简吟》是一首新乐府,语言上延续了白居易一贯平易通俗的风格。诗中描绘了一位美貌非凡又才情绝佳的少女,但少女却在芳华之年过早夭折,令人不免感叹世事无常,越美好的事物越容易逝去。

前两句“苏家小女名简简,芙蓉花腮柳叶眼”,没有任何铺陈,直接入题,写苏家有个叫简简的女儿。这个女儿生得“芙蓉花腮柳叶眼”,有着芙蓉花一样娇美的脸和弯弯的柳叶眼,简单一笔,便十分立体地勾勒出少女的形貌,仿佛一个顾盼神飞、灵动活泼的女孩立于读者眼前。

“十一把镜学点妆,十二抽针能绣裳。十三行坐事调品,不肯迷头白地藏”,这几句写少女的自我养成,天生丽质,但不恃貌而骄。十一岁开始对着镜子学梳妆打扮,十二岁便能做一手好女工,十三岁吹弹乐器,行坐不离丝竹,可谓琴棋书画,样样都求精通。这样一个美丽的少女,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不愿意和普通女孩那样,稀里糊涂地过日子。“玲珑云髻生花样,飘飙风袖蔷薇香。殊姿异态不可状,忽忽转动如有光”,这几句极言少女之美。梳着如云的发髻,微风起,衣袂飘飘,恍若仙子,美得不可名状,一转身,一投足,都好似发着耀人眼目的明艳之光。然物极必反,盛极必衰,这里重笔写少女的美,与下文的夭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行文急转而下,美好戛然而止。桃李虽艳,但经不住二月里突降的寒霜,这样一个美好的少女,正待字闺中,正期待着未来的美好生活,却突然天折,离开人世。生命陨于最美好的年华,任谁见了都不免叹息。“丈人阿母勿悲啼,此女不是凡夫妻。恐是天仙谪人世,只合人间十三岁”,接下来,诗人以局外人的口吻劝其父母勿要悲啼,大概这样美好的少女不是凡人,而是天上被贬谪的仙子,只在人间停留到十三岁罢了。这也是通常人们自我安慰的心态,相信少女不是死了,而是回到她原来的仙界。结尾“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这是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无奈感叹,世间越美好的事物越不坚固,就像美丽的彩云容易散去,精美的琉璃容易碎裂。一句叹息,直抵人心,世事常有左右不了的命数,在死亡与消亡面前,人们常常无能为力。

全诗前半部分写少女之美,后半部分写少女之殇。美与殇结合,对比鲜明,更让人产生对美好事物逝去的叹惋、唏嘘之情。

创作背景

中唐时有少女姓苏名简简,殊姿异态,美艳无比,十三岁时未嫁而亡,而这首诗就是作者感叹少女不幸去世而写的诗,约作于长庆三年(823年)前。

名家点评

  •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教授黄健秦:《简简吟》和《真娘墓》两首悼亡诗的主角都是年轻貌美的女子,可能一个见过一个没有见过,所以在叙述笔虽和描写程度上有些差别。但是路数极其近似,尤其是在收尾处,点题之后都捧出两个意象,以加强视觉冲击,这些意象都不是长久之物。(《唐宋诗词鉴赏》)

猜你喜欢

行宫

唐代 •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

宋代 • 晏几道

斗草阶前初见,穿针楼上曾逢。罗裙香露玉钗风。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

流水便随春远,行云终与谁同。酒醒长恨锦屏空。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

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

唐代 • 李贺

扫断马蹄痕,衙回自闭门。

长枪江米熟,小树枣花春。

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

犬书曾去洛,鹤病悔游秦。

土甑封茶叶,山杯锁竹根。

不知船上月,谁棹满溪云?

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

清代 • 纳兰性德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

虞美人·琵琶

宋代 • 苏轼

定场贺老今何在,几度新声改。怨声坐使旧声阑,俗耳只知繁手,不须弹。

断弦试问谁能晓,七岁文姬小。试教弹作辊雷声,应有开元遗老,泪纵横。

白居易
简介描述: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河南新郑,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少年时经历藩镇战乱,立志苦读。唐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及第。802年,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又罢校书郎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今西安周至县)县尉。历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等职,在任期间,除草拟诏书外,经常上书论事,积极参政,直陈时弊。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遭诽谤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822年,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827年,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晚期的白居易在洛阳度过了生命的最后阶段,于846年8月去世,赠尚书右仆射。

白居易是唐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现存有3000首。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等经典作品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流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白居易在政治领域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任职期间,表现出了卓越才干和良好的治国思想,为唐朝政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白居易在文学上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强调了诗歌的“美刺”作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