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家小女名简简,芙蓉花腮柳叶眼。
十一把镜学点妆,十二抽针能绣裳。
十三行坐事调品,不肯迷头白地藏。
玲珑云髻生花样,飘飖风袖蔷薇香。
殊姿异态不可状,忽忽转动如有光。
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
丈人阿母勿悲啼,此女不是凡夫妻。
恐是天仙谪人世,只合人间十三岁。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苏家有个小女儿,名字叫简简,生得芙蓉花开般的脸颊和如柳叶的眉眼。
十一岁就已经把着镜子学化妆打扮,十二岁收纳针线能绣衣裳。
十三岁一举一动都离不开丝竹乐器,不肯糊里糊涂白白过日子。
简简小巧玲珑的发髻如花一样,随风飘舞的衣袖透着蔷薇的芳香。
绝美的身姿体态不能用言语描述,轻盈转动着,明艳生光。
可是如二月的严霜寒雪冻死了桃李,明年可以嫁人的简简却在今年死去。
简简的父母不要悲伤痛哭,简简这样的好女儿,不是凡人。
她恐怕是天上的仙女,被贬谪于人世吧,只是正好十三岁期满回到天庭。
大抵美好的事物都不坚固长久,正如彩云容易散去,琉璃容易破碎吧。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相当广泛,且形式多样,这首《简简吟》是一首新乐府,语言上延续了白居易一贯平易通俗的风格。诗中描绘了一位美貌非凡又才情绝佳的少女,但少女却在芳华之年过早夭折,令人不免感叹世事无常,越美好的事物越容易逝去。
前两句“苏家小女名简简,芙蓉花腮柳叶眼”,没有任何铺陈,直接入题,写苏家有个叫简简的女儿。这个女儿生得“芙蓉花腮柳叶眼”,有着芙蓉花一样娇美的脸和弯弯的柳叶眼,简单一笔,便十分立体地勾勒出少女的形貌,仿佛一个顾盼神飞、灵动活泼的女孩立于读者眼前。
“十一把镜学点妆,十二抽针能绣裳。十三行坐事调品,不肯迷头白地藏”,这几句写少女的自我养成,天生丽质,但不恃貌而骄。十一岁开始对着镜子学梳妆打扮,十二岁便能做一手好女工,十三岁吹弹乐器,行坐不离丝竹,可谓琴棋书画,样样都求精通。这样一个美丽的少女,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不愿意和普通女孩那样,稀里糊涂地过日子。“玲珑云髻生花样,飘飙风袖蔷薇香。殊姿异态不可状,忽忽转动如有光”,这几句极言少女之美。梳着如云的发髻,微风起,衣袂飘飘,恍若仙子,美得不可名状,一转身,一投足,都好似发着耀人眼目的明艳之光。然物极必反,盛极必衰,这里重笔写少女的美,与下文的夭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行文急转而下,美好戛然而止。桃李虽艳,但经不住二月里突降的寒霜,这样一个美好的少女,正待字闺中,正期待着未来的美好生活,却突然天折,离开人世。生命陨于最美好的年华,任谁见了都不免叹息。“丈人阿母勿悲啼,此女不是凡夫妻。恐是天仙谪人世,只合人间十三岁”,接下来,诗人以局外人的口吻劝其父母勿要悲啼,大概这样美好的少女不是凡人,而是天上被贬谪的仙子,只在人间停留到十三岁罢了。这也是通常人们自我安慰的心态,相信少女不是死了,而是回到她原来的仙界。结尾“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这是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无奈感叹,世间越美好的事物越不坚固,就像美丽的彩云容易散去,精美的琉璃容易碎裂。一句叹息,直抵人心,世事常有左右不了的命数,在死亡与消亡面前,人们常常无能为力。
全诗前半部分写少女之美,后半部分写少女之殇。美与殇结合,对比鲜明,更让人产生对美好事物逝去的叹惋、唏嘘之情。
中唐时有少女姓苏名简简,殊姿异态,美艳无比,十三岁时未嫁而亡,而这首诗就是作者感叹少女不幸去世而写的诗,约作于长庆三年(823年)前。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逄逄。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无恙年年汴水流。一声水调短亭秋。旧时明月照扬州。
曾是长堤牵锦缆,绿杨清瘦至今愁。玉钩斜路近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