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

魏晋曹植

太和二年大旱,三麦不收,百姓分于饥饿。

天覆何弥广!苞育此群生。

弃之必憔悴,惠之则滋荣。

庆云从北来,郁述西南征。

时雨终夜降,长雷周我庭。

嘉种盈膏壤,登秋毕有成。

白话译文

太和二年天大旱,庄稼没有收成,黎民百姓特别饥饿。

苍天笼盖多么辽阔广大!它繁育成长着万物众生。

抛弃他们,他们必会憔悴困顿,养育他们,他们一定滋长繁盛。

瑞云从北方袅袅飘起,飘飘荡荡向南方飞行。

应时的好雨半夜降下,隆隆的雷声回响在庭院上空。

良种撒满肥沃的土地,秋熟时节必有好收成。

词句注释

  1. 太和:魏明帝曹叡年号(227年—233年)。太和二年,即公元228年。
  2. 三麦:泛指庄稼。不收:没有收成。
  3. 分:特别。
  4. 覆:覆盖。弥:普遍。
  5. 苞:丰茂。群生:众生,这里指众生物。
  6. 弃之:(上天)抛弃群生。之:群生。
  7. 惠之:给群生恩惠,对群生照拂。滋荣:滋生繁茂。
  8. 庆云:即景云,也称卿云。古人迷信,以为是祥瑞之气。
  9. 郁述:即郁律,古“述”“律”音义同,云气上升的样子。
  10. 时雨:及时雨。
  11. 长雷:响声持久的雷。周:环绕。
  12. 嘉种:良种。膏壤:肥沃的土壤。
  13. 登秋:秋熟。登,成熟。毕:同“必”,一定。

作品赏析

“天覆何弥广!”该诗以感叹句式领起,直呼而出,赞颂了“苞育”万物的上天,感情很是浓烈。接着,又以“弃之必憔悴。惠之则滋荣”这样的诗句,强调了上天的神威,突出了群生(当然也包括诗人自己)对上天的依存关系。一个“必”字,一个“则”字,笔力雄健,含义深广,有力地表现了诗人对上天的崇仰和寄赖之情。

“庆云”四句,展开写天降时雨的过程,描写具体,绘声绘色:满天烟云,从北边升起,然后,飘飘忽忽向西南方向集聚。到了半夜,终于下起了一场大雨,雷声隆隆不绝于耳,大雨倾盆润泽久旱的土地……好一场及时雨!诗人用“庆云”“时雨”“终夜降”“周我庭”,把久旱逢霖的欣喜准确形象地表达出来,这种感情,也正是广大挣扎在饥饿、死亡边缘的劳苦民众的心声。

“嘉种盈膏壤,登秋必有成”,是作者触景生情的畅想。大地膏润,嘉禾时播,遥想秋收之日,必当五谷丰登、颗粒金黄。从而结束全篇,照应了篇首对上天的礼赞,充满了喜悦和希望,结得俊爽有神。

综观全诗,通过对久旱时雨的描写,以典雅的文字、庄重的音节和浓烈的感情,歌颂了天孕万物的恩泽,表达了由衷的喜悦和美好的希望。在内容和形式上,远袭《诗经》“颂”诗模样,有庙堂文学遗风,故陆侃如先生认为此诗“很坏”(《中国诗史》)。平情而论,似嫌苛求。也有人结合曹植后期诗篇比较臆晦的特点,认为此诗采用比兴手法,实则寄托了曹植对魏明帝曹叡的希望,祈求他能如天地之无私覆。

创作背景

该诗有序说:“太和二年大旱,三麦不收,百姓分于饥饿。”《三国志・魏志》卷三和《资治通鉴》卷七十一《魏志三》都有太和二年(公元228年)五月大旱的记载。据此,知该诗当作于太和二年的夏天,时久旱而雨,诗人很是欣喜,遂作该诗。

名家点评

  •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中文系教殷义祥《三曹诗文选译》:“‘弃之’‘惠之’‘登秋毕有成’,含意深远。”

猜你喜欢

更漏子·春夜阑

唐代 • 牛峤

春夜阑,更漏促,金烬暗挑残烛。惊梦断,锦屏深,两乡明月心。

闺草碧,望归客,还是不知消息。孤负我,悔怜君,告天天不闻。

游万柳堂记

清代 • 刘大櫆

昔之人贵极富溢,则往往为别馆以自娱,穷极土木之工,而无所爱惜。既成,则不得久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终身不得至者焉。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为之。夫贤公卿勤劳王事,固将不暇于此;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

临朐相国冯公,其在廷时无可訾,亦无可称。而有园在都城之东南隅。其广三十亩,无杂树,随地势之高下,尽植以柳,而榜其堂曰“万柳之堂”。短墙之外,骑行者可望而见其中。径曲而深,因其洼以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池旁皆兼葭,云水萧疏可爱。

雍正之初,予始至京师,则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胜。一至,犹稍有亭榭。再至,则向之飞梁架于水上者,今欹卧于水中矣。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

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然则士苟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贵。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朘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

百字令·半堤花雨

宋代 • 褚生

半堤花雨。对芳辰消遣,无奈情绪。春色尚堪描画在,万紫千红尘土。鹃促归期,莺收佞舌,燕作留人语。绕栏红药,韶华留此孤主。

真个恨杀东风,几番过了,不似今番苦。乐事赏心磨灭尽,忽见飞书传羽。湖水湖烟,峰南峰北,总是堪伤处。新塘杨柳,小腰犹自歌舞。

陆浑山庄

唐代 • 宋之问

归来物外情,负杖阅岩耕。

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

野人相问姓,山鸟自呼名。

去去独吾乐,无然愧此生。

落花

宋代 • 宋祁

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

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

沧海客归珠有泪,章台人去骨遗香。

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

曹植
简介描述: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阳武,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魏文帝曹丕之弟。中国三国时期文学家,诗人,音乐家。

曹植少年早慧,年十岁余,便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亦能文,援笔立成,深受曹操宠爱,几欲立为太子,终因任性而行,饮酒无度失宠。曹操死后,曹植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之后的十几年里,多次被迫迁徙封地,初封平原侯,后徙临淄侯。曹丕、曹叡相继称帝后,屡遭迫害,创作了广为人知的《七步诗》表达当时的煎熬与愤懑。后被贬为安乡侯,又徙封陈王,最终因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郁郁死于壮年。

曹植在建安诗坛上取得比较高的成就。他在汉乐府古诗的基础上,对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现存诗七八十首,是建安诗人中最多的。前期的诗歌以《白马篇》为代表,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后期因为生活的突变而导致诗风的转变,从以前轻松乐观、浪漫向上的情调改变为是忧虑、悲愤、抑郁和痛苦,代表有《赠白马王彪》等。除诗歌创作外,曹植的散文和辞赋写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著有《与杨德祖书》《与吴季重书》《求自试表》等历代传通的名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