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子·扫芳林

宋代王沂孙

扫芳林。几番风雨,匆匆老尽春禽。渐薄润侵衣不断,嫩凉随扇初生。晚窗自吟。

沉沉。幽径芳寻。晻霭苔香帘净,萧疏竹影庭深。谩淡却蛾眉,晨妆慵扫,宝钗虫散,绣屏鸾破。当时暗水和云泛酒,空山留月听琴。料如今,门前数重翠阴。

白话译文

经历了几番风雨摧折的芳林已失去了往日的新鲜,连栖息其中的春禽也衰老了几许。傍晚湿润的气息轻轻地漫上了衣襟,微凉的时候拂动罗扇,诗人在窗前自吟。

暮霭降临之际,庭院深深,伊人也许正沿着花木扶疏的幽径独自徘徊。洁净的珠帘正拂动着散发轻香的青苔,伊人的居地一定是竹影横斜。不要让蛾眉清淡,晨起的时候也不要懒于描画,不要忘记我们之间深厚的感情,也不要出现佳人才子离散。想去当时我们在潜流的沟水和有云彩的天空下一起饮酒,寂静的春山挽留月光一起欣赏琴音。却没有想到,伊人门前已经是层恋叠翠。

词语注释

  1. 八六子:词牌名,又名《感黄鹂》。双调,八十八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五平韵。
  2. 芳林:春日的花木。
  3. 春禽:春日的鸣禽。
  4. 薄润:形容春日的微寒润湿。
  5. 嫩凉:微凉。
  6. 沉沉:形容环境沉寂深邃。
  7. 芳寻:即寻芳。
  8. 晻霭:云雾密集而昏暗。
  9. 萧疏:形容竹影稀疏。
  10. 谩:空。
  11. 慵扫:懒于描画。扫,画、抹。
  12. 宝钗虫散:意指情侣间的分离。古代妇女与丈夫或情侣之间离别之时有分钗赠别之俗。钗:两股笄,女子首饰的一种。虫:指玉虫,钗上之饰物。
  13. 绣屏鸾破:用徐德言与妻子分镜事,言与佳人之离散。鸾:即鸾镜。
  14. 暗水:潜流的沟水。泛酒:水边饮酒。
  15. 空山:寂静的春山。
  16. 翠荫:绿荫。

作品赏析

这首词起笔是一幅暮春的风景:”扫芳林。几番风雨.匆匆老尽春禽。”风雨过后。落花无数,这其中含着辛弃疾《摸鱼儿》的词意:“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也含着周邦彦夏日所作《满庭芳》中的风物:“风老莺雏。雨肥梅子。”首句点明了时辰,也流露出淡淡的惜春情意。“渐”字以下,始写人物。“薄润侵衣”,笔意轻;“嫩凉随扇”,用字佳美。南方雨水丰富,空气湿润,总有淡淡的雨意湿润着衣裳,这又与周邦彦“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满庭芳》)中的潮湿气息相近。夏日初临,轻摇蒲扇.微凉袭人。以“嫩”形容凉意初萌,恰如以“老”形容春禽成长,都是精妙无双的用字。以“初生”对应“不断”,于是春去夏来,时光静静流转,而景中人,独坐“晚窗自吟”。上阕归于淡淡的寂寞与暮春的轻愁。

下阕铺叙相思。“沉沉”。上承“晚窗”,既指暮霭深深,又暗指词人心绪沉重。从“自吟”中起身,去幽静的小路上寻找被风雨吹落的花朵。上阕既已提到“扫芳林”,可知化枝已经残败,此处却又说“幽径芳寻”,惜春情深。李商隐的诗中曾写道:”寻芳不觉流霞醉,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花下醉》)词人与李商隐一样,踱步在暮春的残花中。“晻霭苔香帘净,萧疏竹影庭深”两个对句,以清美工稳的对仗,描绘出晚来庭院的安静无尘。于“苫香”“帘净”;“竹影”“庭深”中生出一片静境;“谩”字以下,转入怀人。遥想佳人轻扫蛾眉,慵画晨妆,分明是“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经·卫风·伯兮》)的心境。”宝钗虫散,绣屏鸾破”点明分离情事,用字“宛雅幽怨,殊耐人思”(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当时”二句,陷入追忆。仅用十二字,簸当时山水共游、诗琴共赏的温馨情意,轻盈写出。反复涵咏“暗水和云泛酒,空山留月听琴”。便觉陈廷焯的评论“碧山词自是取法白石,风流飘洒,如春云秋月。令人爱不忍释手”确是知音之语。歇拍回到睽隔的现实,料想此刻对方的门前,已是“数重翠阴”。“翠阴”既与夏季风景相合,又暗指对方已经“绿叶成荫子满枝”(唐杜牧《叹花》),即已经婚嫁。时光流逝,从春至冬,情人睽隔,相见无期。唯有独自叫忆,黯然神伤。原“晚窗自吟”,便是追忆从前。

《古诗十九首》中写道:“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姜夔的词中写过“少年情事老来悲”(《鹧鸪天》)。而作者表达得更为含蓄蕴藉。他写暮春的风物,写静穆的庭院,沉郁的相思隐在字句之后,他将深情融入清境,这是他在咏物词的君同之忧外别样的幽情。

创作背景

这一首词写在春去夏来之际。作者傍晚独倚窗前,看到窗外的景色,想念到远方的芳人,于是写这首词表达相思之情。

名家评价

  •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谩淡却蛾眉,门前数重翠阴。”宛雅幽怨,殊耐人思。
  •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结处余韵不尽,句亦浑成。

猜你喜欢

采莲曲

唐代 •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兴隆卫书壁

明代 • 王守仁

山城高下见楼台,野戍参差暮角催。

贵竹路从峰顶入,夜郎人自日边来。

莺花夹道惊春老,雉堞连云向晚开。

尺素屡题还屡掷,衡阳那有雁飞回。

登西台恸哭记

宋代 • 谢翱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

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唐代 •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王沂孙
简介描述:

王沂孙,生卒年不详,字圣与,又字咏道,号碧山,又号中仙,因家住玉笥山,故又号玉笥山人,南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大约生活在1230年至1291年之间,曾任庆元路(路治今宁波鄞州)学正。

王沂孙工词,风格接近周邦彦,含蓄深婉,如《花犯·苔梅》之类。其清峭处,又颇似姜夔,张炎说他“琢语峭拔,有(姜)白石意度”。尤以咏物为工,如《齐天乐·蝉》《水龙吟·白莲》等,皆善于体会物象以寄托感慨。其词章法缜密,在宋末格律派词人中是一位有显著艺术个性的词家,与周密、张炎、蒋捷并称“宋末词坛四大家”。

词集《碧山乐府》,一称《花外集》,收词60余首。主要词作有《天香·龙涎香》《齐天乐·蝉》《高阳台·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眉妩·新月》《长亭怨慢·重过中庵故园》《法曲献仙音·聚景亭梅次草窗韵》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