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清代纳兰性德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白话译文

热泪双流却饮泣无声,只是痛悔从前没有珍视你的一往深情。想凭借丹青来重新和你聚会,泪眼模糊心碎肠断不能把你的容貌画成。

离别时的话语还分明在耳,比翼齐飞的好梦半夜里被无端惊醒。你已自早早醒来我却还在梦中,哭尽深更苦雨风铃声声到天明。

词句注释

  1. 南乡子:词牌名,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平韵,一韵到底。
  2. 凭仗:依赖,依靠。
  3. 丹青:指亡妇的画像。
  4. 省识:记忆起、忆起。
  5. 盈盈:此语含有双关意,既有由省识得来的容貌比眼前的画像清晰之意,又有作者无限伤感充盈于怀之意。
  6. 忒:方言,太、特。
  7. 鹣鹣:即鹣鸟,比翼鸟。似凫,青赤色,相得乃飞。常以之比喻夫妻合美。
  8. 更更:一更又一更,即指夜夜苦受熬煎。

作品赏析

词的上阕,抒写了丹青重识的悲戚。睹物思人,自然情伤,更不用说是面对展露容颜笑貌的画像了。放“沮咽却无声”,起句感情凝重。因无声之泣比有声之哭更具酸楚之感,因而它的哀痛之情尤足悲人。“只向从前悔薄情”,语痛情切,描绘了作者对着画像呼唤亡灵表示悔痛的情景。从前未必薄情,然而言“悔薄情”者,严厉责己,正表现出爱之深、爱之切。“凭仗丹青重省识,一片伤心画不成”,道出了突然见到亡妻画像时的复杂心情与怆绝感情。生时虽然同床共席,但死别使他们分离,现又凭借画像重新见到了那清俊的面庞,盈盈的双目,悲伤欲绝。“画不成”这一句,用元好问《十日作》成句,意谓因伤心一片故难以握笔填词,上阕就在这样浓重的伤情中结束。

词的下阙写回忆诀别的哀痛。“别语忒分明”一句,虽未具体写别语的内容,但它包含着妻子临终时没说完的肺腑言、衷肠语。如今它是那样清楚地回响在耳边。当时,他并未意识到这是最后的声音,孰料它竟成永别的遗言。言犹在耳,痛定恩痛,令人不胜其哀。“午夜”三句,以“梦”喻生,以“醒”喻死。“午夜鹣鹣梦早醒”,喻他们夫妇如比翼之鸟情深意蜜,却中道分离。这里用“避讳”手法,不忍言死,既以减轻自己的悲伤,也表现出他对妻子的挚爱。自妻子死后,他时刻处于思念之中,尤其在深夜,听着风吹檐前铁马,更鼓声声,痛悼、思念之情,便齐涌心头,常常泣不成声。“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之句,化用唐明皇闻铃总念杨贵妃作《雨淋霖》曲的典故,抒发了这种恨好景不常、好梦易醒,无限思念、无比哀痛的感情。

悼亡,伤逝之作所以感人,就是因为所倾吐的是最真挚的爱的感情。纳兰这首是“题照”之作,因而在艺术表现上的特点是以向亡妻画像诉说的形式表现这种感情的,他后悔从前“薄情”,凭着丹青重识,他记得剐语分明,恨好梦早醒,他叹息“卿早醒”而“侬自梦”,泣尽更深夜尽,等等。他将画像视为人身,把死者当作生者,故这种诉说所表达的感情比之一般的抒情,尤为感人,具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情境。

创作背景

康熙十六年(1677年)卢氏因难产不幸去世,卢氏死后,痴情的纳兰就陷入无尽的哀伤之中。不分白昼夜晚,他的脑海中全是亡妻的身影。有一天,他突然有所解悟,自己该给亡黔麓了品瑟萋柔堂拳雪翥只 眼盈盈,心中又生出无数感慨。于是,这首恰如杜鹃啼血、令人不忍卒读的悼亡词就产生了。

名家点评

  • 现代作家盛冬玲《纳兰性德词选》:“容若丧偶之后,一直难遣悲怀。在亡妻遗像上题词,犹如当面呼唤,相看泪眼。这时以笔代言。写下来自是字字牵情,语语酸心。”
  • 清代文学研究专家严迪昌《清词史》:“‘卿自早醒依自梦’也即对‘人间无味’是否醒悟的表述。词人设想爱妻‘早醒’(逝去)也就早离尘海、弃去无味之人间,自己却仍梦着独处其问,了无生趣。怨苦、怨怼转生出超离尘世的幻念,古代文人通常将此当作谋求自我解脱的药剂来平衡心态。”

猜你喜欢

陌上桑

唐代 • 李白

美女渭桥东,春还事蚕作。

五马如飞龙,青丝结金络。

不知谁家子?调笑来相谑。

妾本秦罗敷,玉颜艳名都。

绿条映素手,采桑向城隅。

使君且不顾,况复论秋胡。

寒螀爱碧草,鸣凤栖青梧。

托心自有处,但怪旁人愚。

徒令白日暮,高驾空踟蹰。

减字木兰花·皋兰被径

近现代 • 王国维

皋兰被径,月底栏干闲独凭。修竹娟娟,风里时闻响佩环。

蓦然深省,起踏中庭千个影。依尽人间,一梦钧天只惘然。

小楼深巷狂游遍,罗绮成丛。就中堪人属意,最是虫虫。有画难描雅态,无花可比芳容。几回饮散良宵永,鸳衾暖、凤枕香浓。算得人间天上,惟有两心同。

近来云雨忽西东。诮恼损情悰。纵然偷期暗会,长是匆匆。争似和鸣偕老,免教敛翠啼红。眼前时、暂疏欢宴,盟言在、更莫忡忡。待作真个宅院,方信有初终。

清平乐·春宵睡重

宋代 • 辛弃疾

春宵睡重,梦里还相送。枕畔起寻双玉凤,半日才知是梦。

一从卖翠人还,又无音信经年。却把泪来作水,流也流到伊边。

订鬼

两汉 • 王充

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之何由?由于疾病。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凡人不病则不畏惧。故得病寝衽,畏惧鬼至。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何以效之?传曰:“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二者用精至矣!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病者困剧,身体痛,则谓鬼持箠、杖殴击之,若见鬼把椎锁绳纆,立守其旁。病痛恐惧,妄见之也。初疾畏惊,见鬼之来;疾困恐死,见鬼之怒;身自疾痛,见鬼之击;皆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也。

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泄于目,目见其形;泄于耳,耳闻其声;泄于口,口言其事。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独卧空室之中,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觉见卧闻,俱用精神;畏惧存想,同一实也。

纳兰性德
简介描述: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原名纳兰成德(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清朝初年词人。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帝赏识,为其之后发展奠定基础。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纳兰性德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不久便长辞于世,时年不过而立。

纳兰性德与陈维崧、朱彝尊合称“清词三大家”。“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纳兰词”的题材主要集中在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尤以逼真传神的写景著称,风格清丽婉约、格高韵远,独具特色,他被近代学者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性德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