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李商隐

唐代崔珏

其一

成纪星郎字义山,适归高壤抱长叹。

词林枝叶三春尽,学海波澜一夜干。

风雨已吹灯烛灭,姓名长在齿牙寒。

只应物外攀琪树,便著霓裳上绛坛。

其二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白话译文

其一

成纪郎官名字叫李义山,身归黄土让人空怀长叹。

诗词树林的枝叶已落尽,学术界的浪涛一夜枯干。

狂风暴雨把那灯烛吹灭,姓名一直在我心中思念。

他应该到世外攀折玉树,身著霓裳登上那仙人坛。

其二

空怀有凌云万丈的高才,一生胸襟不曾片刻展开。

鸟啼花落斯人归于何处,竹死桐枯凤鸟不再飞来。

良马不遇足因无主而弯,知音痛失心由断弦而哀。

冥府不用感叹阴阳相隔,又有文星送入坟墓中来。

词句注释

  1. 成纪:古县名,战国时设置,县址大约在今陕西省秦安县。星郎:《后汉书·明帝纪》:“馆陶公主为子求郎,不许,而赐钱千万。谓群臣曰:‘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苟非其人,则民受殃,是以难之。’”后因称郎官为“星郎”。
  2. 适归:往归;归向。高壤:土丘。一作“黄壤”。
  3. 词林:词坛。借指文学界。
  4. 学海:喻指学术界。波澜:比喻诗文的跌宕起伏。
  5. 物外:世外。谓超脱于尘世之外。琪树:仙境中的玉树。
  6. 霓裳:神仙的衣裳。相传神仙以云为裳。一作“霓衣”。绛坛:一作“玉坛”。
  7. 凌云:多形容志向崇高或意气高超。
  8. 襟抱:怀抱之意。这里指远大的理想。
  9. 竹死桐枯:传说中的凤凰非甘泉不饮,非竹不食,非梧桐不栖。这里是说社会残酷地剥夺了李商隐生存下去的条件。
  10. 踠:屈曲、弯曲的意思。
  11. 绝弦:断绝琴弦,喻失去知音。《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2. 九泉:犹黄泉。指人死后的葬处。三光:古人以日月星为三光。
  13. 文星:文曲星,传说中天上掌管人间文事的星宿,通常指富有文才的人,此处指李商隐。

作品赏析

这两首诗是情辞并茂的悼友诗。李商隐是一代才人。李商隐的诗辞采精工富丽,韵调婉转微,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但是,由于政治宗派斗争的原因,这样的大诗人病死于荥阳后,文坛竟然出奇地沉默,极少有人赋诗撰文来纪念他。现存的当时悼念李商隐的诗仅有两首。这珍贵的两首《哭李商隐》诗出自李的挚友、诗人崔珏之手。

第一首诗表达对亡友李商隐的深切悼念,同时赞叹其文学奇才,感慨其不幸的命运遭遇。全诗感情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让人读了潸然泪下,生出同感,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第二首,崔珏说李商隐有“才”且“凌云万丈”,可知其才之高,而冠以“虚负”二字,便写出了对世情的不平。有“襟抱”且终生不泯,可知其志之坚,而以“未曾开”收句,便表现了对世事的鞭辟和对才人的叹惜。首联貌似平淡,实则包含数层跌宕,高度概括了李商隐坎坷仕途、怀才不遇的一生。

中间两联,承首联而写“哭”。李商隐有《流莺》诗:“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以伤春苦啼的流莺,因花落而无枝可栖,自喻政治上的失意。崔诗“鸟啼花落人何在”,则用“鸟啼花落”烘托成一幅伤感色调的虚景,唤起人们对李商隐身世的联想,以虚托实,使“哭”出来的“人何在”三个字更实在,更有力,悲悼的意味更浓。

第四句以“桐枯凤死”暗喻李商隐的去世。《庄子·秋水》:“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足见其高贵。这鹓雏即是凤一类的鸟。李商隐在科第失意时,曾把排抑他的人比作嗜食腐鼠的鸱鸟,而自喻为鹓雏。(《安定城楼》:“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当时凤在,就无桐可栖,无竹可食。此时竹死,桐枯,凤亡,就更令人悲怆了。此句用字平易、精审,可谓一哭三叹也!

“良马足因无主踠”,良马不遇其主,致使腿脚屈曲,步履维艰,这是喻示造成李商隐悲剧的根本原因,要归之于压制人才的黑暗的政治现实。一般人都为此深感悲愤,何况作为李商隐的旧交和知音呢?“旧交心为绝弦哀”,明哭一声,哀得恸切。春秋时,俞伯牙鼓琴,只有钟子期闻琴音而知雅意,子期死后,伯牙因痛失知音而绝弦罢弹。作者借此故事,十分贴切地表达了对亡友真挚的情谊和沉痛的哀思。

尾联作者独运匠心,采用了“欲进故退”的手法,荡开笔触,不说自己的悲哀,却用劝慰的语气说:“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意思是说:莫要悲叹九泉之下见不到日月星三光吧,现在您的逝去,就是送入冥间的一颗光芒四射的“文星”啊!这其实既不是安慰亡友,也不是诗人自慰。李商隐潦倒一生,郁郁而逝,人世既不达,冥间不可期。因此说,这只不过是作者极度悲痛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反进一层”之法。

撼动人心的悲恸,是对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这两首诗就是紧紧抓住了这一点,把誉才、惜才和哭才结合起来写,由誉而惜,由惜而哭,以哭寓愤。誉得愈高,惜得愈深,哭得愈痛,感情的抒发就愈加浓烈,对黑暗现实的控诉愈有力,诗篇感染力就愈强。互为依存,层层相生,从而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的一颗巨星,他热衷政治,胸怀大志,对皇帝昏聩、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深为不满,志欲革除积弊,却怀才不遇,抱负难酬,最终成为朋党之争的牺牲品。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四十五岁的李商隐郁郁而终。他的挚友崔珏在得知他去世的消息,悲痛万分,写下了这两首《哭李商隐》。

名家点评

  • 清初钱牧斋、何义门《钱何评注唐诗鼓吹》:此其二,又玄取其一较有味。要之,有其一在前,则此篇反覆嗟惜亦自佳也。
  • 清代朱三锡《东岩草堂评订唐诗鼓吹》:朱东岩曰:义山为绝世之才,不能大用,坎坷终身。一起二句自是先生知己,九原有灵当为泣下。三四用一问一答法,二句不平是哭其死也。五六是哭其未遇而死也。七八是开说,聊为先生作慰词耳。
  • 清代薛雪《一瓢诗话》:崔珏以《鸳鸯》得名,而《哭义山》之作,亦是九原知己。
  • 清代梅成栋《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后人无数挽词,未能出此。

猜你喜欢

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

唐代 • 柳宗元

谪弃殊隐沦,登陟非远郊。

所怀缓伊郁,讵欲肩夷巢。

高岩瞰清江,幽窟潜神蛟。

开旷延阳景,回薄攒林梢。

西亭构其巅,反宇临呀庨。

背瞻星辰兴,下见云雨交。

惜非吾乡土,得以荫菁茆。

羁贯去江介,世仕尚函崤。

故墅即沣川,数亩均肥硗。

台馆集荒丘,池塘疏沈坳。

会有圭组恋,遂贻山林嘲。

薄躯信无庸,锁屑剧斗筲。

囚居固其宜,厚羞久已包。

庭除植蓬艾,隟牖悬蟏蛸。

所赖山水客,扁舟柱长梢。

挹流敌清觞,掇野代嘉肴。

适道有高言,取乐非弦匏。

逍遥屏幽昧,澹薄辞喧呶。

晨鸡不余欺,风雨闻嘐嘐。

再期永日闲,提挈移中庖。

点绛唇·途中逢管倅

宋代 • 赵彦端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宋代 • 李清照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海燕参差沟水流,同君身世属离忧。

相携花下非秦赘,对泣春天类楚囚。

碧草暗侵穿苑路,珠帘不卷枕江楼。

莫惊五胜埋香骨,地下伤春亦白头。

人月圆·玄都观里桃千树

金朝 • 元好问

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玄都观里桃千树,花落水空流。凭君莫问:清泾浊渭,去马来牛。谢公扶病,羊昙挥涕,一醉都休。古今几度:生存华屋,零落山丘。

崔珏
简介描述:

崔珏(生卒年不详),字梦之。清河(今属河北)人。尝寄家荆州(今属湖北)。为崔氏清河小房后裔。中国唐代诗人。崔珏家道衰微。唐宣宗大中(847年-859年)间,登进士第。曾为荆南崔铉幕僚。被荐入朝,任秘书省校书郎,迁侍御史。二子因作恶,被刑杀。

崔珏诗深受齐梁体、杜甫及李商隐作品影响,修辞丰富,巧用对仗、比喻、夸张、想象、互文、用典等手法,语言精妙绝伦。如《哭李商隐》“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是典型的互文对仗手法。《有赠》“两脸夭桃从镜发,一眸春水照人寒”,用比喻手法将美人色相描写得淋漓尽致。以《和友人鸳鸯之什》著名,因此获称“崔鸳鸯”。

崔珏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