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皋铭

唐代吕温

茫茫大野,万邦错峙。惟王守国,设险于此。呀谷成堑,崇颠若垒。势轶赤霄,气吞千里。洪河在下,太室旁倚。岗盘岭蹙,虎伏龙起。锁天中区,控地四鄙。出必由户,入则同轨。拒昏纳明,闭乱开理。

昔在秦亡,雷雨晦冥。刘项分险,扼喉而争。汉飞镐京,羽斩东城。德有厚薄,此山无情。

维唐初兴,时未大同。王于东征,烈火顺风。乘高建瓴,擒建系充。奄有天下,斯焉定功。

二百年间,大朴既还。周道如砥,成皋不关。顺至则平,逆者惟艰。敢迹成败,勒铭巉颜。

白话译文

茫茫天下,众多诸侯国交相耸峙争胜。唯有周天子守护国家,设置险阻于成皋。大而深的山谷成了战壕,高山成了堡垒。气势超越云霄,气吞千里。下面就是滚滚的黄河,边上偎依的是那嵩山。山岗、峻岭聚拢于此,为藏龙卧虎之地。要想扼据中原,首先要控制四方边邑。成皋为出入必经之门户,出入者必尊其法度。昏蒙而不明事理者,当拒其出入,昭明通达者,准予往来;关开关闭,关系国家治乱,乱时闭,治时开。

昔日秦国灭亡,雷雨交加,天地昏暗。秦亡之际楚汉相争时,刘邦与项羽分别相持于成皋天险两侧,扼守成皋险要关隘互相争斗。汉王刘邦战胜后如龙飞天,进据长安为天子,楚霸王项羽战败后在东城自颈而亡。刘邦取胜,并非成皋关山对他有情,是由于德厚;项羽败死,并非关山对他无情,是由于德薄,成皋关并无好恶之情,兴实由德,险不足恃。

维护唐初的兴盛,首先要天下统一太平。李世明率军东征,气势之盛,如烈火乘着顺风,所向无敌。居高临下,如于高屋脊上向下泼倒瓶水一般,势不可遏,当时割据军阀窦建德、王世充先后被擒。完全拥有天下,正是由此事而定下统一国家的功勋。

自高祖武德元年至宪宗元和年间,人的本性质朴。唐政治清明,贡赋平均如磨刀石,成皋也不用关闭。政治清顺,就天下太平;世浊逆乱,国家就有灾难。我怎敢考知成败兴亡的事迹与规律,铭刻在成皋的峻岩上呢!

词句注释

  1. 成皋: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是洛阳东部屏障,交通要道、兵家重地。
  2. 万邦:众多诸侯国。错峙:交相耸峙争胜。
  3. 设险:设置险阻。
  4. 呀谷:大而深的山谷。堑:深沟,战壕。
  5. 崇巅:高山。垒:堡垒。
  6. 轶:超越。赤霄:云霄。
  7. 洪河:大河,指黄河。
  8. 太室:山名。
  9. 蹙:紧迫、聚拢。
  10. 中区:中原。
  11. 四鄙:四方边远地区。
  12. 户:门户。
  13. 轨:轨距,行动准则。
  14. 昏:昏昧者。明:明智者。
  15. 闭乱:乱世关闭。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天下乱而关闭。开理:治世开放。武德四年(621年),天下定而开放。
  16. 晦冥:昏暗。
  17. 刘项:刘邦和项羽。《史记·项羽本纪》:“汉之四年,项王进兵围成皋,汉王跳,独与滕公与成皋北门,渡河走修武,从张耳、韩信军,诸将稍稍得出成皋从汉王。汉王得淮阴侯兵,欲渡河南,郑忠说汉王,乃止壁河内。使刘贾将兵佐彭越,烧楚积聚,项王东击破之,走彭越。汉王则引兵渡河,复取成皋。”
  18. 镐京:西周国都,在今陕西西安,此指长安。高祖都洛阳,齐人刘敬说及留侯劝上人都关中,高祖是日驾人都关中。”
  19. 东城:县名,属九江郡,在今安徽定远。
  20. 大同:天下统一而太平。
  21. 王:秦王李世民。东征:讨王世充。
  22. 烈火顺风:比喻气势之盛,如烈火乘着顺风,所向无敌。
  23. 乘高建瓴:形容居高临下、不可阻遏之势。
  24. 擒建系充:指当时割据军阀窦建德、王世充先后被擒。投降李世民之事。
  25. 奄有:完全拥有。
  26. 定功:平定天下的大功。
  27. 二百年间:自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宪宗元和(806年~820年)年间。
  28. 大朴:本性。
  29. 砥:磨刀石,取其均平之义。
  30. 敢迹成败:意谓冒昧地考究历史的成败经验。
  31. 巉颜:峻峭不平的岩石。

作品赏析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围绕着成皋天险这一中心层层有序地阐发出来的。开头一段总写成皋的形势,从它自然形势的异常险要和战略地位的至关重要,说明成皋天险关乎天下的兴亡治乱。第二段紧承上文,以历史上发生于此的楚汉相争为例,具体说明成皋确系兵家必争的咽喉要地,并从战争的结果总结出天险固然重要,“德厚”更为关键的经验教训,强调了“德”对据有天下的决定作用。第三段由远及近,以唐开国之初于此平定天下、奠定基业的历史事实,进一步说明成皋天险关系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并为中唐社会现实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第四段借对有唐“二百年问”“成皋不关”历史的回顾和赞颂,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的隐忧,并对企图拥兵自雄的逆乱者发出警告。最后点明作铭的目的在于让世人明鉴历史教训。

这篇文章在艺术上既体现了铭文以四字为句和押韵的特点,又全然没有因形式整齐划一而造成的呆板凝滞之弊。通篇笔力雄健,气势充沛,语言生动,文采斐然,堪称铭文的典范。其中第一段描写成皋自然形势的文字,调动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艺术手段,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不仅使得 成皋高峻奇险、蜿蜒起伏的风貌历历如绘,而且将这座天然要塞写得气势飞动,令人惊心动魄。再如以“雷雨晦冥”比喻秦亡动荡不安、天下大乱的形势,用“烈火顺风”形容唐军异常迅猛、不可阻挡的气势,都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拟人化手法的运用,也是此篇的一个特色。作者笔下的成皋已不再是客观的自然之物,而被赋予了生命,具有人的意志和感情。它宛如一个顶天立地、生龙活虎的巨人,“锁天”、“控地”,牢牢掌握着天下出入必经的门户,“拒昏纳明,闭乱开理”,主宰着历史的命运。不仅如此,作者还写到“德有厚薄,此山无情”,古“奄有天下,斯焉定功”,“顺至则平,逆者惟艰”,对它的公正无私、爱憎分明以及 文它统一天下的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流露出一片赞佩之情。成皋的形象,如此庄严神圣,自然不仅仅是一座天然要塞,而俨然是人民意愿的象征。作者正是借成皋这一人格化了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倾向,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古代铭文中多以歌功颂德为主,可取的很少,只有少数作品意存警戒,具有一定的价值。晋人张载的《剑阁铭》是其中成就突出的一篇。《文心雕龙·铭箴》称赞说:“唯张载《剑阁》,其才清采,迅足骏驳,后发前至,勒铭岷汉,得其宜矣。”而《成皋铭》,无论在文体的省净、辞采的鲜明或是语言的凝练、音韵的铿锵 方面,较之张载的《剑阁铭》都毫不逊色,甚至在文气充沛方面还略胜一筹,与《剑阁铭》堪称古代铭文中的双璧。

创作背景

吕温生活的中唐社会,经过安史之乱的沉重打击,已经不复有往昔的繁荣。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日趋尖锐。其中,王朝统治力量的衰微和藩镇割据势力的扩大,尤其严重地影响到唐朝的和平统一乃至生存发展。在这种情势下,作为永贞革新运动重要成员之一的作者写作此文,显然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出于对国事的关心和忧虑,警示当世。

名家点评

  •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许结《中国古代文学》:“本篇从介绍成皋险要雄伟的自然形势入手,并通过对此战略要地所经历的历史风云,旨归于对天下兴亡成败经验与教训的总结,是继晋人张载《剑阁铭》后又一意存警戒的优秀铭文。”

猜你喜欢

江神子·送元济之归豫章

宋代 • 辛弃疾

乱云扰扰水潺潺。笑溪山。几时闲。更觉桃源,人去隔仙凡。万壑千岩楼外雪,琼作树,玉为栏。

倦游回首且加餐。短篷寒。画图间。见说娇颦,拥髻待君看。二月东湖湖上路,官柳嫩,野梅残。

鹊桥仙·七夕

清代 • 纳兰性德

乞巧楼空,影娥池冷,佳节只供愁叹。丁宁休曝旧罗衣,忆素手、为予缝绽。

莲粉飘红,菱丝翳碧,仰见明星空烂。亲持钿合梦中来,信天上、人间非幻。

河渎神·铜鼓赛神来

唐代 • 温庭筠

铜鼓赛神来,满庭幡盖裴回。水村江浦过风雷,楚山如画烟开。

离别艣声空萧索,玉容惆怅妆薄。青麦燕飞落落,卷帘愁对珠阁。

柳营曲·叹世

元代 • 马谦斋

手自搓,剑频磨。古来丈夫天下多。青镜摩挲,白首蹉跎,失志困衡窝。有声名谁识廉颇?广才学不用萧何。忙忙的逃海滨,急急的隐山阿。今日个,平地起风波。

舟过安仁

宋代 •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吕温
简介描述:

吕温(772年~811年),字和叔,又字化光,唐河中(今永济市)人。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进士,次年又中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贞元十九年(803年),得王叔文推荐任左拾遗。贞元二十年夏,以侍御史为入蕃副使,在吐蕃滞留经年。顺宗即位,王叔文用事,他因在蕃中,未能参与“永贞革新”。

永贞元年 (805年)秋,使还,转户部员外郎。历司封员外郎、刑部郎中。元和三年 (808年)秋,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贬道州刺史,后徙衡州,甚有政声,世称“吕衡州”。

吕温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