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

唐代高适

其一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

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其二

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

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

出塞应无策,还家赖有期。

东山足松桂,归去结茅茨。

其三

登顿驱征骑,栖迟愧宝刀。

远行今若此,微禄果徒劳。

绝坂水连下,群峰云共高。

自堪成白首,何事一青袍。

白话译文

其一

马走了很久,征途上愈走愈难。

不知道边地气候有差别,只惊讶衣服太单。

溪水清冷泉声苦,山里空空树叶干。

不要说关塞是极边,还有那云雪迷迷漫漫。

其二

居庸古镇雄踞青山口,日落时分寒风狂袭。

山石险峻鸟儿难飞,冰坚雪厚战马行走迟迟。

出塞征战缺乏良策,回家需要找个时机。

东山松桂长得很茂盛,还不如回去结茅隐居。

其三

我骑着战马翻山越岭来回奔忙,漂泊失意令我愧对佩带着的这把战刀。

没想到这次求仕远行现在会这样,为了微薄的俸禄奔波结果是空自苦劳。

水流冲刷着极陡的山坡接连而下,群峰皆高耸直入云霄。

蹉跎岁月应当已成满头白发,何必去当这小官着一身青袍。

词句注释

  1. 青夷军:当作“清夷军”,唐代戍边军队名称,驻地在今河北怀来东南。
  2. 边地别:指边地的气候与内地有区别。
  3. 漫漫:无穷无尽。
  4. 古镇:指居庸关。青山:指居庸山。
  5. 堪迟:意为勉强迟迟行进。迟,敦煌残卷作“遑”。
  6. 策:安边之策。
  7. 东山:东晋谢安隐居之地。
  8. 登顿:上上下下,指翻山越岭,行路艰难。征骑:指战马。
  9. 微禄:微薄的俸禄。
  10. 绝坂:极陡的山坡。水:敦煌残卷作“冰”。
  11. 自堪:应该、应当、应可的意思。
  12. 青袍:唐代八品九品官员服青袍。意谓官职卑微。

作品赏析

第一首诗写边地气候,是这组诗展开的大背景。这首诗的特点,就在于把感慨行役中路途的艰难和边塞的寒冷结合在一起,加以形象的描写,使之生动感人。

首联写自己独自行走了很久,在漫长的征途中去时十分艰难,此时回来也十分艰难。“去”,指前往清夷军送兵;“转”,即回,返入居庸关。这一联先从行役写起,“匹马”表明孤独;“行将久”,暗示路途遥远、人困马乏。“难”,不仅指山路的坎坷崎岖,也包含边地冰雪严寒之苦,为中间二联写边塞寒冷,作了巧妙的过渡。中间两联,突出表现居庸关一带的寒冷气候。颔联是说自己原来不知道边塞和内地的气候差别如此之大,此时只惊讶客子衣服的单薄。这一联妙在写“寒”字而不说穿。诗人送兵去时是秋天,边塞还不太寒冷,还显不出与内地在气候上的明显区别,而冬日回还,北风凛冽,积雪满地,才发觉到寒不可挡。说“不知”,实为已经深知,吞吐含茹,措语婉曲。写人对气候的感觉,字面上没有“寒”字,而读来已觉寒气逼人,真是“不寒而栗”了。颈联是写因为气候寒冷,泉水流动的声音也显得悲苦,山上的树叶已经干落,十分空旷。颈联的意思十分曲折。上句正面点出“冷”字,但并非诗人直接感受,而是通过泉声的悲苦间接感觉的。连泉水也因寒冷而悲咽,人的寒苦也就不言而喻了。再看山上的树木,也抵挡不住寒威,叶子全部干落了。通过树木的感觉,曲折地传达出人的感觉。这两句都是透过一层,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将瘆人的酷寒,通过水和树,表现得十分曲折深入,给人以一波三折之感。同时,这两句也是对居庸关一带的实景描绘。居庸关坐落在险峻的峡谷之中,两边峰峦耸峙,一道溪水从关侧流过。诗人从精炼的字句中,展示了形象的画面,透出雄浑苍凉之感。在着力描写居庸关一带的严寒之后,作者抬首瞻望前路,从描写边塞从容地转到描写行役,再一次发出征路遥遥的慨叹。尾联的意思是:不要认为进入了居庸关,就走完了艰险、高寒的关塞,那前面云雾弥漫、冰雪覆盖,路途还遥遥无际呢!居庸关在昌平县西北,是长城要口之一,与紫荆、倒马合称“内三关”,从塞北过了居庸关,山势渐缓,即进入华北平原,气温也相应升高一点,但毕竟是在冬天,仍然寒冷。“云雪尚漫漫”一句,是对过关以后的景象和寒冷的描写,也蕴涵着征路漫长的意思。这一联与首联“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相呼应,全诗从写行役开始,继而描写边塞,最后又以写行役结束,形成一种回环的结构,给人一种谨严而浑然的美感。

第二首诗写诗人入居庸关时的所见所思。前两联描绘了冬日傍晚的居庸关寒风呼啸、峰峦高耸、冰雪凄迷、路途艰险的景象,渲染了荒寂、凄冷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前途渺茫的悲凉心境。后两联表明对此次出塞找不到安边之策的失望,即不能施展抱负的无奈,并有归家有望的喜悦以及暂且归隐等待时机报效朝廷的愿望。首联既点明了诗人观察的时间和地点,也是对环境大背景的刻意渲染。颔联写诗人看到的景象,一副冰雪凄迷,前途艰难之状,暗示了诗人对自己的仕途丝毫看不懂前景,感到无可奈何。颈联总结此次出塞的收获,诗人看到时局混乱、阴暗,良臣进阶无路,因此失分失望、愤懑,想到了暂居家中以修身养性。尾联追述先贤在时局混乱时退居草莽,相机而作的故事。

全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极尽凄美;承此而总结此次出使的收获,但到此时不是报效朝廷的时候;于是追述先贤,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归去”之念。但诗人的“归去”不是真的归隐,而是为了出仕,是保存实力,积累力量的行动。

第三首诗言辞愤懑,其中的景物描写耐人寻味。全诗先写自己忙碌而无所作为,表达了对此种生活的厌倦;随之又很自然地流露出对身居卑职的无奈;连看到的景物也仿佛助长着诗人的这种情绪;最后诗人终于在反复思索、对比后,愤而表露出弃官而去的心志。

《旧唐书》载:“(适)解褐汴州封丘尉,非其好也,乃去位,客游河右。”这段记载这与这组诗的思想内容十分切合。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九年(750年)秋天,四十七岁的高适以河南封丘县尉的身份送兵到驻在妫川(今河北怀来)城内的清夷军。这组诗是诗人在当年冬天送兵返回途中,进入河北昌平居庸关时所作。

名家点评

  •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不知边地别”二语,讽咏不厌。
  •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唐云:高诗主气骨,此是其幽细者。
  • 明·李攀龙《唐诗选》:“泉声苦”、“木叶干”,曲尽边塞之景。
  • 明·袁宏道《唐诗训解》:情景俱真。
  •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雄浑悲慨,是盛唐人口吻。
  • 清·屈复《唐诗成法》:此奉使才入居庸,尚未至青夷军。边塞途民,匹马已难,何况日夕?加一倍写法,为下去“转难”作势。不知边地早寒,尚是内地单衣。五,六但写途中景色,而边地之所以“别”,客衣之所以“单”自见。在行者已觉是无尽头,而所使之地尚漫漫未至,将来雨雪更苦。“莫言”二字自慰目前,亦见边塞之行路难也。怨诽之意一毫不露。
  •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由行役而写到边塞,复由边塞而转入行役,意绪环生,如见当日匹马过关之状。
  •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五、六景联生肃,不同浑便。评:轻省殊似嘉州。三、四非阅历过来者不解。

猜你喜欢

猪肉颂

宋代 • 苏轼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御街行·别东山

宋代 • 贺铸

松门石路秋风扫,似不许、飞尘到。双携纤手别烟萝,红粉清泉相照。几声歌管,正须陶写,翻作伤心调。

岩阴暝色归云悄,恨易失、千金笑。更逢何物可忘忧,为谢江南芳草。断桥孤驿,冷云黄叶,相见长安道。

宫娃歌

唐代 • 李贺

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

象口吹香毾覴暖,七星挂城闻漏板。

寒入罘罳殿影昏,彩鸾帘额著霜痕。

啼蛄吊月钩阑下,屈膝铜铺锁阿甄。

梦入家门上沙渚,天河落处长洲路。

愿君光明如太阳,放妾骑鱼撇波去。

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明堂赋

宋代 • 范仲淹

臣闻明堂者,天子布政之宫也。在国之阳,於巳之方。广大乎天地之象,高明乎日月之章。崇百王之大观,揭三宫之中央。昭壮丽於神州,宣英茂於皇猷。颁金玉之宏度,集人神之丕休。休故可祀先王以配上帝。坐天子而朝诸侯者也。

粤自苍牙开极,黄灵耀德,巢穴以革,栋宇以植。彻太古之弊,明大壮之则。风雨攸止,宫室斯美。将崇高乎富贵之位,统和乎天人之理。乃圣大造,明堂肇起。明以清其居,堂以高而视。壁廓焉而四达,殿岿焉而中峙。礼以洁而俭,必表之以茅;教以清而流,故环之以水。暨二帝之述焉,合五府而祭矣。

逮夫夏礼秩秩,奉以世室,商纪穆穆,制以重屋。神禹卑宫,阶以一尺之崇;成汤受命,革以三尺之盛。赫赫周堂,制度景彰。七筵兮南北之广,九筵兮西东之长。堂并包於五室,室辨正於五方。左青阳而右总章,面明堂而背北堂。耽然太室,严乎中黄。都徽名之在南,取盛德之向阳。或谓厥堂惟一,厥室惟九。辟阖其三十六户,疏达兮七十二牖。亦规上而天覆,复矩下而坤厚。近郊之宫,广而能受,通天之宇,高而弗偶。八方象其幅员,九陛参其前后。桓桓焉听政之庙,应辰而周彰;趪趪焉承天之柱,列宿而相望。环林兮葱葱,圆海兮泱泱。既方舟而经梁,复素饰其回墙。陈位序以有严,议法象而必臧。示邦域之景铄,期人神之乐康。左有辟雍,天子学宫。坟籍浩以明备,文物森其会同。奉三寿以勗天下之孝,设三乏以劝诸侯之风。右有灵台,庶民子来。若经始於神明,乃占候於昭回。天之道也,惟默默以有象;圣之心也,盖惕惕而无灾,此三雍之大者。故百世以钦哉。

若夫约周之礼,禀夏之正,天子升青阳之位,体大德之生,彼相协谋,有司奉行。庆赐必均,历象必明。布农事於准直,习舞德於和平。止伯益之伐木,禁蚩尤之称兵。惟仓廪兮赈天之穷,惟币帛兮礼邦之英。无隐不彰,无潜不亨。蒙荡荡之至仁,浸灏灏之醇精。此明堂之春也,万物为之荣。

又若炎以继天,曦以永日。始於仲吕之管,复於清宫之律。天子乃登诸明堂,暨夫太室。命盛乐以象德,致大雩以祈实。升高明而有豫,定心气而无逸。静百官之事,驱五谷之疾。无索於关,无难於门。止北伐之威,以助养於生生。导南风之和,以饰喜於元元。此明堂之夏也。万物为之繁。

尔乃象正火位,德王金行,羽渐干於以南向,谷万斯而西成。天子乃居总章之奥,奏清商之声。图有功而专任,诘不义而徂征。修法制以谨收藏之令,养衰老以恻摇落之情。同我度量,平予权衡。人社以崇,厚兆民报本之志;神仓以秘,示万邦致孝之诚。此明堂之秋也,天下为之清。

及夫虫介时分,虎威夕永。诗人发其凉之咏,日官宾可爱之景。天子乃北堂以居,南面而省。锡饮蒸之庆,从祀寒之请。於是戒门闾,备边境。劳三农於休息,警百辟於恭靖。关市必易,宫室必整。无用之器斯彻,无事之官必省。饬国典以俟来岁之宜,讲武经以肃万邦之屏。此明堂之冬也。天下为之静,斯乃顺其时。与物咸宜,适其变,使民不倦者也。

稽夫宗祀之文,大享之辰。上仪乎皇皇,盛节兮彬彬。比於郊也,我则取文之胜;方其庙也,我则取质之纯。损益其礼,尊严其亲。五天之座,赫赫以陈;五常之席,奕奕而伦。惟太室之位,乃上帝之神。作配者先王,从祀者五臣。樽斝离离,玉币莘莘。牲牢之举既遵於夏后,蔬果之荐复本於周人。礼无不当 ,诚无不臻。圣人於是出斋宫而肃肃,被法服而循循。酌一献以从质,躬百拜以表寅。司仪实相,乐正攸宾。进俎豆之吉蠲,罗簨簴之轮囷。六乐咸在,统美乎列皇,八风相汤,同和乎大钧。下舞上歌,蹈德咏仁。非常之祭,骏及者万国;莫大之孝。蚁怀者兆民,於是神醉其德,人乐而极。太史书於策,大夫颂於国。颂曰:明堂崇之,明王祀之。礼以成之,乐以歌之。光天之下,教以化之。

若夫元朔会同,群后对越。穆穆乎舜门之辟,晰晰乎宣燎之发。帝时待旦而久,求衣以先,纡黄组,冠通天,建日月,服乾坤,佩干将,升昆仑。进山岳之圭,当云龙之轩。正圣人之大宝,示天下之有尊。巍巍焉负扆而立,济济焉辨色而入。太常正其等衰,九宾序其名级。中阶之前,三公屹然;应门之外,九采察焉。阼阶之东,诸侯以同;西阶之西,诸伯以齐。门东北面者子之位,门西东上者男之次。东门之外,则有乐浪、蟠木九夷之国,西面而北上。西门之外,则有蒙汜、大秦六戎之属。南上而东向。南门之外,则有朱垠、越裳八蛮之族,唯北是望。北门之外,则有荤粥、幽陵五狄之种,唯东是尚。於是兟兟旅进,锵锵肆觐。向明者盖取诸《离》,观光者受之以《晋》。君臣之位定,礼乐之道振。雅韶以奏,文铎以徇。皆望云而就日,必歌尧而颂舜。上和而下乐,金声而玉润。况乎晨光赫曦,天颜弗违。冕绂兮霞集,玉帛兮川归。盛乎王庭之声明,焕乎天象之光辉。若北辰之会众星,咸粲粲而在共;如太阳之临多露,普湛湛而将晞。莫不君三揖於上,臣载拜於下。行典礼,扬风雅,访隽良,议穷寡,人曷幽而覆盆,贤曷恻而遗野。於以盛名器,於以休宗社。 署圣法於圆阙 ,驰神教於方夏。皇哉耀今昔之荣观,至哉敷亿兆之纯嘏。故曰:揖让而治天下者,明堂之谓也。

惜乎三代以还,智者间间,诸儒靡协,议者喋喋,而皆胶其增损,忘礼乐之大本;泥於广狭,废皇王之大业。使朝廷茫然有逾远之叹,惘然有中辍之议。殊不知五帝非沿乐而兴,三王岂袭礼而至。为明堂之道,不必尚其奥,行明堂之义,不必尽其制。适道者与权,忘象者得意。大乐同天地之和,岂匏竹而已矣;大礼同天地之节,岂豆之云尔。自汉魏之下,暨隋唐之际,堂或三五之上,道非三五之世。盖不取其厚而取其薄,不得其大而得其细。享配之文或然未分,政教之烈,斯焉弗闻。是则帝道不施,胡取乎总期,皇德不隆,胡取乎合宫?

故夫明堂之设也,天子居之,日慎日思。思之何也?万微存乎消息。敬之何也,兆灵系之安危。繇是惟克念以作圣,思尧舜之齐名。惧巍巍之弗逮,迺孜孜於鸡鸣。唯至平之休代,思阜财於吾民。惧四维之有艰,尚疮痍而百辛。故圣人之宝俭,弗下剥而上侈。思寡费而薄索,民庶几於格耻。惟下武之太宁,亦省躬於干戈。取诸豫於四方,慨风云以长歌。惟知人其古难,思济济乎贤者。盖举一於皋陶,迺连茹於天下。惟好生之至德,思与物而为春,惧幽陋之靡及。常咨命於仁人。惟及人之一德。始若晦而弥彰,故三五之君子,腾茂实而无疆。惟皇极之大范,思天下而与平。惧万物之或差,时我心於权衡。然后见天下齐於无体,和於无声,庞眉而寿,吾何仁之有;含哺而嬉,吾何力之为。但渊渊绵绵,无反无偏。浸淳泽以咸若,乐鸿化於自然。此明堂之道也。盖无德而称焉。

我国家凝粹百灵 ,荐馨三极。东升烟於岱首,西展琮於汾侧。未正天神之府,以让皇人之德。祖考来格。俟配天之仪。诸侯入朝,思助祭之职。岂上圣之谦而愚臣之惑也。臣请考列辟之明术,塞处士之横仪。约其制,复其位,俭不为其陋,奢不为其肆。斟酌乎三王,拟议乎简易。展宗祀之礼,正朝会之义。广明堂之妙道,极真人之能事。以至圣子神孙,亿千万期,登於斯,念於斯,受天之禧,与天下宜而已乎。

高适
简介描述:

高适(704年—765年,详见人物争议目录),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朝中期名臣、边塞诗人。

高适早年家贫潦倒,壮年时期多寓居梁宋一带,曾与李白、杜甫等人交游。近50岁时经张九皋推荐中有道科进入仕途,任封丘县尉,不久辞去。后得哥舒翰赏识,入河西幕府为掌书记。安史之乱后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潼关陷落后曾请缨守长安,未果,在玄宗西逃后间道追之,升侍御史。至德元载,玄宗封诸王分镇天下,高适切谏不可,升谏议大夫,后被肃宗召见,分析江东局势,肃宗奇之,任为御史大夫兼淮南节度使、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平永王之乱。高适为官“负气敢言,权近侧目”,权宦李辅国忌其才,数加诋毁,遂被贬为太子少詹事,后历任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封渤海侯。谥号“忠”。

高适是盛唐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既承载了恢弘豪迈的盛唐气势,又流露出与同时代其他诗人相异的特质。他在第一次长安应试失意之后,选择客居宋中,此时因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而滋生的深沉的失落与悲慨,使得其作品呈现出一种苍凉与悲切的艺术风格。游于燕赵之时,诗人所见多令人愤怨之事,他以饱含悲痛的心情写下了《蓟门行五首》等一系列揭露现实的诗作。寓居淇上之时,他有感于田园生活,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的山水田园诗作。著有《别韦参军》《燕歌行》《别董大》《封丘作》《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酬裴员外以诗代书》《人日寄杜二拾遗》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