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雨

唐代李商隐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白话译文

连绵不断的夜雨,留滞在长安之夜;独对黯淡的残灯,客子更触绪生愁。

我向往着的故乡,美丽的云水之地;怕的是归乡之梦,不宜于这个清秋。

词句注释

  1. 滞雨:久雨不止。一说为因雨而停滞之意。
  2. 云水地:等于说云水乡,云水弥漫之地。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写羁旅滞留的小诗。全诗以“滞”为诗眼,以连绵不断的秋雨让诗人滞留长安起笔,借助夜雨、残灯的意象,自然而生思乡之愁,至此不过以景起兴、借景抒情的寻常笔法。后两句诗心幽渺,“故乡云水地”用云的缥缈,水的灵动,象征故乡乃美丽理想之地,营造一种虽朦胧却真切的感觉,将故乡在游子心中的美娓娓道来。“独在异乡为异客”,孤单寂寞的处境本就容易滋生乡愁,更别说还是在秋雨绵绵的深夜。归思难收,归期无定,归梦不宜,这一切并不都是因为“滞雨”的缘故。

首句“滞雨长安夜”交代时间地点和缘由,意思是说,下雨了,今夜只好滞留在长安。不说“夜雨滞长安”,而说“滞雨长安夜”,将“滞”字提前,不仅更能体现雨下得久,还能突出夜的漫长,好像是厚实、缠绵的雨连时间的脚步也阻碍了,迟迟不能到黎明。归心似箭,但偏偏又碰上似乎永无休止的连夜雨,给人一种无法排遣的无奈、凝重之感。也为后面的“客愁”“归梦”蓄势。次句“残灯独客愁”描写场景:一盏灯油将尽的孤灯之下,坐着一个满脸愁容的独客。“残灯”,不仅不能给人以光明、温暖的感觉,与外面无尽的雨夜相比,它反而更让人觉得凄凉、忧伤。灯已残,说明独坐已久;独坐久,说明客难眠;客难眠,说明乡愁深。“残灯独客”与前面的“滞雨夜”共同营造出一种朦胧迷离、孤寂凄清的氛围,在这样的意境下,游子很自然会想到自己的故乡。三句“故乡云水地”看似实写,实则虚写。可能是说故乡在云水相接的苍茫辽阔之地,也可能是说故乡有云重水复遥远的阻隔,还可能是故乡根本就不存在于现实,而只在自己如行云流水般飘渺的乡思中。这一句体现了诗人特有的朦胧性,怎么理解似乎都可以,怎么理解都给人一种真实而亲切的感受。末句“归梦不宜秋”语似直而曲,明明因秋之萧瑟而起思乡执念,秋日“最宜”思归,诗人却说“不宜”,此似为反语,有正话反说、不言神伤之妙。然异乡秋雨绵绵,故乡又何尝不是,此时的归乡之梦也未尝是美梦,人生不幸,美梦难留,不若滞留长安,以待明日。诗人非因雨而“滞”,而是因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而滞。

全诗主旨为思乡。前两句谓客居长安因天雨而行动受阻,独对残灯忧愁不寐,思念故乡;后两句推进一层,谓故乡本是烟树晴岚、碧水萦回之地,可是正值秋雨绵绵之时,即使梦回故里,所见也是霪雨霏霏,故归梦也不宜当此风雨潇潇之秋也。

如果用知人论诗、以意逆志的方法来读这首《滞雨》,那么,“滞雨”是长期纠缠诗人的牛李两党的纷争与非议;“客愁”是诗人长期受到排挤压制,难以实现抱负理想、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对自己前途命运的迷惘和忧虑;“故乡”是诗人心中理想的归宿,是才显志成的美好境界。“归梦不宜”是不应该轻易放弃和退却,而应该再坚持等下去,孤独愁苦之后,一定会有雨过天青的时候。“归梦不宜”意为“长安宜留”,在京城之内、天子身边,机会总比“云水”之地要多一些吧。这里理解,意思就完全两样了。所以也可以说《滞雨》是一首托雨言志、寄意深远的“咏物诗”。

创作背景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李商隐到唐朝京城长安应考,被考官贾餗所憎,未能及第,返回太原幕府。大和九年(835年)因悼念崔戎,再次进京。此诗大约作于此次留京之后。

名家点评

  • 清·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大抵说愁雨,皆在不寐时,此偏愁到梦里去。
  • 清·纪昀《玉谿生诗说》:反笔甚曲。
  • 清·沈厚塽《李义山诗集辑评》:纪昀曰:运思甚曲,而出以自然,故为高调。
  •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首二句不过言独客长安,孤灯听雨耳。诗意在后二句,谓故乡为云水之地,归梦迢遥,易为水重云复所阻……况多秋雨,则归梦更迟。因听雨而忆故乡,因故乡多雨,而恐归梦之不宜,可谓诗心幽渺矣,黄仲则诗“秣陵天远不宜秋”殆本此意。

猜你喜欢

采桑子·海天谁放冰轮满

清代 • 纳兰性德

海天谁放冰轮满,惆怅离情。莫说离情,但值凉宵总泪零。

只应碧落重相见,那是今生。可奈今生,刚作愁时又忆卿。

浪淘沙·闷自剔残灯

清代 • 纳兰性德

闷自剔残灯,暗雨空庭。潇潇已是不堪听,那更西风偏著意,做尽秋声。

城柝已三更,欲睡还醒。薄寒中夜掩银屏,曾染戒香消俗念,莫又多情。

游终南山

唐代 • 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蝶恋花·九十韶光如梦里

清代 • 文廷式

九十韶光如梦里,寸寸关河,寸寸销魂地。落日野田黄蝶起,古槐丛荻摇深翠。

惆怅玉箫催别意,蕙些兰骚,未是伤心事。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

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

清代 • 纳兰性德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李商隐
简介描述: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后随祖辈移居荥阳(今河南省郑州市),晚唐时期诗人。

李商隐幼年丧父,随母还乡过着清贫的生活。十六岁时,因擅长古文而知名。大和三年(829年)移家洛阳,结识令狐楚等前辈。“牛党”令狐楚欣赏他的文才,亲自授以今体章奏之学,并给予资助,后又聘其入幕,至开成二年(837年),考中进士,及第后再入令狐楚幕,令狐楚死后,入“李党”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不久娶王女为妻。从此陷入“牛李党争”漩涡,被“牛党”视为“背恩”“无行”。次年应“博学鸿词科”考试,已被录取再遭刷落。会昌二年(842年)应“书判拔萃试”,被授秘书省正字。宣宗即位后,牛党得势,其随即放弃京职,随李党郑亚赴桂海。后期十几年时间,都漂流各地,为各地幕僚,开始笃信佛教。大中十二年(858年),因病退职还乡,在郑州去世。

李商隐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其诗构思缜密,多用含蓄象征的手法,精工富丽的辞采,婉转和谐的韵调,曲折细微地去表现深厚的情感。李商隐胸怀“欲回天地”,力促唐王朝中兴的志向,但身处晚唐已无实现抱负的可能。其骈体章奏与哀诔之文因形式瑰丽、情文并茂而在当时极负盛名,曾自编为《樊南甲集》等,李商隐还是晚唐杰出诗人,其诗各体俱有佳作,尤以五七言律绝成就为高,七言律诗的造诣更是上追杜甫而独步晚唐。主要作品有《瑶池》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