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
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
但见两崖苍苍暗绝谷,中有百道飞来泉。
萦林络石隐复见,下赴谷口为奔川。
川平山开林麓断,小桥野店依山前。
行人稍度乔木外,渔舟一叶江吞天。
使君何从得此本,点缀毫末分清妍。
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径欲往买二顷田。
君不见武昌樊口幽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
春风摇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
丹枫翻鸦伴水宿,长松落雪惊醉眠。
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岂必皆神仙。
江山清空我尘土,虽有去路寻无缘。
还君此画三叹息,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
江上的山峰唤起观者的愁心,绿色的山峰高入云烟缭绕之处。
那山那云是多么久远,没人知道,烟消云散之后山依然还在。
还是可以看见两座悬崖,以及暗淡不明的流水道,中间似乎有许多泉水汇集而来。
缠绕的树木和盘绕的山石隐约可见,下到山谷成为奔腾的泉水。
水道平坦,山野明朗,森林从山脚开始断绝,小桥和小店就在山前。
行人逐渐渡过高大的树木,天空倒映江中,江上的渔船就像一片叶子。
王晋卿你是从哪里得到的这幅画,略加衬饰就显得格外清新美好。
不知道人间哪里有画中这个场景,想特地前往去买几百亩地。
你找不到武昌和樊口这些非常僻静的地方,而我却在这里呆了五年之久。
春风摇荡着江水,天非常广远,傍晚的云带着雨,山非常秀美。
朱红色的枫香树和飞鸦宿江边,古松上积攒着雪,看着像喝醉了似得。
仙境自在人间,住在武陵的人也不都是神仙。
大好河山,清明的天空都与我无缘,虽然有路通往但是我无缘走上这条路。
归还你这幅画之后还多次叹息,这山中的旧友应该是在叫我到山林中去
山水画在画面空间的开拓方面,往往采用散点透视、以大观小的方法,表现空问的无限广阔性。所谓“以大观小”,即画家观察认识自然山川时,采用“步步移,面面观”,把江山叠嶂层峦和流水无尽之美尽情地收入画面,铺舒为宏图。这样既打破了固定的空问限制,也打破了作为内容连续性上的时间界限,创造出山水画可观、可游、可居的艺术境界。苏轼所题北宋画家王晋卿《烟江叠嶂图》正是如此。
诗的前十二句就画中景色作了描述。山水画家为了表现景色的空间距离,所画景色,要显得若有若无。这样“迷远”的处理方法,给人“空云烟”的感觉。首四句突兀而起,描绘画面迷远之景:峰峦耸立,层层叠叠,草木葱郁青翠,像烟霭飘浮在半空,是山是云简直令人莫辨。在水墨画盛行之前,山水画都是青绿着色的,“空天”及水往往用石青石绿来渲染。唐画山水,如李思训、李昭道的金碧设色,水、天皆画色。宋画山水,卷轴画中有些兼工带富的山水画,水、天也大多染色。诗人一开头就直接点明此画幅是青绿重色。接下来诗人又以远、中、近景的不同分述:远望山崖陡峭,苍苍茫茫,两崖之间晦暗不明。稍近又见苍崖之上直泻百道飞来之泉,跃过烟林山石,旋即汇为奔腾不息的长流。近处可以看到山野开朗,山脚下小桥连着茅舍,行人穿过树林,捕鱼的如叶小船,逐着水流驶向旷远。诗人以健笔劲毫,连珠妙语,远近结合,明暗相问,层层勾勒。一气流注地抒写出全图的大轮廓。画中雄奇壮美、绚烂多姿的景色,达到纵深无限、广远无尽而又自然连绵,令读者感到步步有景、处处怡情。“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此是画家毫端之巧,也是诗人笔下之妙。
诗的后十六句抒写观画人的情况和感慨。“使君何从得此本,点缀毫末分清妍。”二句过渡非常自然,上句承接画景而来,下句启示下文。画家王晋卿曾一度谪居南州,因此有“万里之行”。楼钥在王的《江山秋晚图》中题跋:“若丹青非亲见,景物则难为。”又说他“不有南州之行”,难以达到画艺的大成就。诗人苏轼推誉画家王晋卿体物绘形,笔法工细,真切动人,以致以画作真,忽发奇想,“径欲往买二顷田”,表示要在此一胜境隐居躬耕终年,用身心去体验和感受大自然的美。在北宋上层统治集团新旧党争的政治斗争中,诗人遭遇坎坷悲苦,对仕途充满疑虑,头脑中乐观进取与消极退避,或隐或显,不断矛盾斗争。他想高蹈江湖,逍遥山林,寻找心灵的归宿。“春风摇江天漠漠”以下四句用对偶工整的句式,依次分写黄州春、夏、秋、冬的景色,点明现实生活中一年四季皆可流连。回忆黄州所见景色,诗人又觉得不能避俗隐居。时而想要隐居,时而又不想隐居,既感性又理性,诗人内心有着难言的隐衷。他的所谓要隐居,其实只不过是借题发挥,抒发内心的抑郁不平。在苏轼看来,“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岂必皆神仙”,极乐世界、理想王国的世外桃源与他是无缘的。“山中兮不可久留”,还是应当回到现实社会中。结尾“还君此画三叹息”二句,上句承图,下句承观图之人,首尾圆通,结构谨严。
这首诗用飞动流走的形象,把画面写得活动跳脱,表现出烟江叠嶂之阔大、空旷、壮观、雄奇的气势,不但有化工肖物之妙,而且能传出山水之神韵。诗人叙写画景讲求经营位置,将绘画之法用于诗法,巧妙地使用方位词,如“中”、“下”、“前”、“外”等,成为构图的枢纽、连接物象的媒介,写得层次分明、疏密得体,克服了平面图的呆板,成为浑然一体的山水全貌。诗人隶事用典,坦露胸怀,倾吐肺腑,尤其对桃源的议论颇有见地,表现出他的慧眼卓识。
这首诗作于元祐三年(1088年)冬,时苏轼在汴京任翰林学士。苏轼从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到达贬所,至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改任汝州团练副使,共在黄州度过了四年多的辛酸岁月。此时,他因看《烟江叠嶂图》而有所感触,唤起了对往事的回忆。这是一首题画诗,也表达了自己的归隐之意。
台上有客吟秋风,悲声萧散飘入空。台边游女来窃听,欲学声同意不同。君悲竟何事?千里金城两稚子。
白马为塞凤为关,山川无人空自闲。我悲亦何苦?江水冬更深,鳊鱼冷难捕。悠悠江上听歌人,不知我意徒悲辛。
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烂银盘、来从海底,皓色千里澄辉。莹无尘、素娥淡伫,静可数、丹桂参差。玉露初零,金风7未凛,一年无似此佳时。露坐久、疏萤时度,乌鹊正南飞。瑶台冷,阑干凭暖,欲下迟迟。
念佳人、音尘别后,对此应解相思。最关情、漏声正永,暗断肠、花影偷移。料得来宵,清光未减,阴晴天气又争知。共凝恋、如今别后,还是隔年期。人强健,清樽素影,长愿相随。
仆持节朔庭,自燕山向北,部落以三分为率,南人居其二。闻南使过,骈肩引颈,气哽不得语,但泣数行下,或以慨叹,仆每为挥涕惮见也。因作《入塞》纪其事,用示有志节,悯国难者云。
妾在靖康初,胡尘蒙京师。
城陷撞军入,掠去随胡儿。
忽闻南使过,羞顶羖羊皮。
立向最高处,图见汉官仪。
数日望回骑,荐致临风悲。
月缺花残莫怆然,花须终发月终圆。
更能何事销芳念,亦有浓华委逝川。
一曲艳歌留婉转,九原春草妒婵娟。
王孙莫学多情客,自古多情损少年。
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
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佩缨。
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
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
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
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