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当年你殷勤劝酒频举玉盅,我开怀畅饮喝得酒醉脸通红。翩翩起舞直到楼顶月坠楼外树梢,尽兴唱歌累得无力把桃花扇摇动。
自从那次离别后,我总是怀念那美好的相逢,多少回梦里与你相拥。今夜里我举起银灯把你细看,还怕这次相逢又是在梦中。
此词上阕写当年相聚时欢乐之况,下阕写久别重逢时惊喜之情。作品以时为序。开头回忆当年佳会,用重笔渲染,见初会时情重;过片写别后思念,忆相逢实则盼重逢,相逢难再,结想成梦,见离别后情深;结尾写久别重逢,竟然将真疑梦,足见重逢时情厚。
上阕叙写当年欢聚之时,酒宴上觥筹交错,尽欢尽兴的情景。“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四句是回忆当年的奢靡生活。“彩袖”的歌女“殷勤捧玉钟”,殷勤劝酒,此情此景,此人不惜“拚却”为求“醉颜红”也成了理所当然,足可见当时词人与歌女的浓情蜜意,与词人为求美人欢颜的豪情。而后句“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以月亮的升落极写时间之长,又是以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舞宴歌席的环境。歌女在杨柳围绕的高楼中翩翩起舞,在摇动绘有桃花的团扇时缓缓而歌,直到月落风定,真是豪情欢畅,逸兴遄飞。词中用了许多漂亮的颜色字面,如“彩袖”“玉钟”“醉颜红”“杨柳楼”“桃花扇”等,写得非常绚烂。但是,所有这一切并不是作词时当前的情况,乃是追忆往事,似实而却虚,所以它不像一幅固定的图画而像一幕电影,在眼前一现,又化为乌有。其中“杨柳”“桃花”“月”“楼”都是那时春天夜晚的景色,但是“杨柳”和“月”是实景,“桃花”和“风”则是虚写。对仗精巧,似实却虚,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美感。
下阕叙写久别重逢的惊喜之情。在说重逢之喜前先讲相思之苦。作者以自述的方式,吐露了自从分别之后的思念,初遇的情景时常浮现眼前,“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是别后魂梦相思,其中“从别后,忆相逢”饱含了词人与那位歌女无比的思念与无限的情愫,故而会产生“几回魂梦与君同”这样的梦中之忆,言极相思之深,常常魂牵梦绕。词人这是运用了几乎白描的手法,与上阕的“彩袖”“玉钟”“杨柳”“桃花”之着色浓艳成对比,反映了“君龙疾废卧家,廉叔下世”后词人心境的变化。“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是柄烛相对伤心夜谈,从杜甫《羌村三首》诗“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两句脱化而出,但表达更为轻灵婉折,不像杜甫诗那样悲怆沉重。这是因为杜甫作此诗时是在战乱期间,而久别重逢的对象则是妻子儿女,晏几道作此词是在承平之世,而久别重逢的对象则是相爱的歌女,情况不同,则情致各异,而词体与诗体也是有所区别的。词中说在别离之后,有多少回自己在睡梦里与恋人欢聚相见,而今番的相遇了,反倒疑是梦中。所以点亮银灯,一次又一次地照看。情思委婉缠绵,辞句清空如话,而其妙处更在于能用声音配合之美,造成一种迷离惝恍的梦境,有情文相生之妙。
这首词的艺术手法是上片利用彩色字面,描摹当年欢聚情况,似实而却虚,当前一现,倏归乌有;下片抒写久别相思不期而遇的惊喜之情,似梦却真,利用声韵的配合,宛如一首乐曲,使听者也仿佛进入梦境。全词不过五十几个字,而能造成两种境界,互相补充配合,或实或虚,既有彩色的绚烂,又有声音的谐美,这就是晏几道词艺的高妙之处。
这首词是晏几道与一个相熟的女子久别重逢之作。这个女子可能是晏几道自撰《小山词序》中所提到的他的朋友沈廉叔、陈君龙家歌女莲、鸿、𬞟、云诸人中的一个。晏几道经常在这两位朋友家中饮酒听歌,与这个女子是很熟的而且有相当爱惜之情的,离别之后,时常思念,此时忽然不期而重遇,又惊又喜,所以作了这首词
洞口谁家?木兰船系木兰花。红袖女郎相引去,游南浦,笑倚春风相对语。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濯足夜滩急,晞发北风凉。吴山楚泽行徧,只欠到潇湘。买得扁舟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沧浪。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
制荷衣,纫兰佩,把琼芳。湘妃起舞一笑,抚瑟奏清商。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争光。莫遣儿辈觉,此乐未渠央。
冉冉双幡度海涯,晓烟低护野人家。
谁将春色来残堞,独有天风送短笳。
水落尚存秦代石,潮来不见汉时槎。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