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杨花

明代陈子龙

百尺章台撩乱飞,重重帘幕弄春晖。怜他飘泊奈他飞。

澹日滚残花影下,软风吹送玉楼西。天涯心事少人知。

白话译文

杨花在高高的专门送别的章台旁缭乱飞舞,在重重帘幕前的春天阳光中翻腾,可怜啊,它这样无止境地飘泊,但又有什么办法不让它飞扬呢。

在淡淡的日光中慢慢飘摇洒落于花丛阴影下,又被温熙的和风吹拂到华美的高楼的西边,如那在天涯飘泊流离的旅人一样,它的心事少有人知道。

词句注释

  1. 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
  2. 杨花:即柳絮。
  3. 百尺章台:典出韩翃与柳氏的爱情故事。暗指柳如是当时居住高楼,名望甚高,难以攀折。章台,原系汉长安的街道名,多设歌楼妓馆,遍植杨柳,唐宋诗词中多用以指秦楼楚馆。撩乱飞:思绪撩乱纷纷之意。撩乱,纷乱之意。
  4. 重重帘幕:指柳氏所居之深宅大院,甚为豪华;亦喻指陈柳婚姻中的重重障碍。弄:舞弄。春晖:指春色,春光。
  5. “怜他”句:眼看杨花(暗指章台女子)随风飘零,却又无可奈何。奈,无奈。
  6. “澹日”句:意为杨花之飘零,使天空迷蒙失色,似乎黯淡的太阳是在花影中滚动。澹日,指暗淡的日子。澹,同“淡”。
  7. 软风:指柔和的微风。玉楼:华丽的楼房;亦指仙人居处。《十洲记·昆仑》:“其一角有积金为天墉城,面方千里,城上……玉楼十二所。”
  8. 天涯心事:相隔天涯,彼此间的情意。

作品赏析

此词上片“百尺章台撩乱飞,重重帘幕弄春晖”,是对柳如是处于名妓生活的写照。尽管章台既高又深,杨花还是吹来、寻来,撩拨人心。表面看来,杨花是在春光中飞舞;其实,杨花飞送,春已将阑。这里明写杨柳,暗喻柳如是之姓,语意双关。这两句描写柳如是当时在妓女界的名望、地位及其豪华生活。对这位功名未就、生活拮据的年少书生陈子龙来说,自然既存爱慕之心,又有怜惜之意。遂有“怜他漂泊奈他飞”的感慨。柳如是幼年即为周道登玩弄于股掌之上,年十五流落风尘,漂泊的命运犹如杨花柳絮,引起陈子龙的怜惜与同情;加以对柳如是深情相爱,但由于自己生计尚不富裕,家有嫡妻把持,无法将柳如是救出水火,结为鸾凤,在这无奈之中,只有像杨花一样,任它随风飘荡了。

下片“淡日滚残花影下,软风吹送玉楼西”,这里将柳如是的未来生涯,继续比作杨花柳絮,作动态的描述加以警告。就是说,不须要强劲的风,即可轻轻地将花下的絮球吹到楼边墙角,了它残生。这里有着深刻的含义,作者向他的恋人柳如是提示:不要只看到在这青春盛日,被那名流学士竞相追逐的繁华似锦的生活(指上片“重重帘幕弄春晖”的盛况),还须想到日后年老色衰,渐渐为人所弃的暗淡日子里的悲惨处境。上片一个“弄”字,下片一个“残”字,上片渲染“春晖”,下片揭示“澹日”,一前一后,遥相呼应,一喜一悲,相互映照,很是值得玩味。最后以“天涯心事少人知”作结,真是语重心长,含情脉脉,其中蕴藏着无限感人的肺腑之言。此句含蓄有致,“天涯心事”,究竟具体指什么,都未明言,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这首短短的小令,感情丰富真挚,笔调高雅蕴藉,非大手笔莫能为之。由此即可看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及文学才华。

创作背景

陈子龙与柳如是有一段哀婉的情缘。明思宗崇祯八年(1635年)春季至夏初,陈子龙与柳如是同居于松江生生庵别墅南楼,由于陈子龙之妻张氏的不容和其他种种原因,两人只得分手。于此前后,凡关涉杨柳之吟咏,大都是陈子龙抒露此段情爱之作。这阕小令即借咏物以写此段情缘。

名家点评

  • 清代王士祯:“不著色相,咏物神境。”(《陈忠裕全集》引)

猜你喜欢

点绛唇·途中逢管倅

宋代 • 赵彦端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莫唱阳关,风流公子方终宴。秦山禹甸。缥缈真奇观。

北望平原,落日山衔半。孤帆远。我歌君乱。一送西飞雁。

汉武

宋代 • 杨亿

蓬莱银阙浪漫漫,弱水回风欲到难。

光照竹宫劳夜拜,露漙金掌费朝餐。

力通青海求龙种,死讳文成食马肝。

待诏先生齿编贝,那教索米向长安。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水龙吟·听兮清佩琼瑶些

宋代 • 辛弃疾

用“些语”再题瓢泉,歌以饮客,声韵甚谐,客皆为之釂。

听兮清佩琼瑶些。明兮镜秋毫些。君无去此,流昏涨腻,生蓬蒿些。虎豹甘人,渴而饮汝,宁猿猱些。大而流江海,覆舟如芥,君无助、狂涛些。

路险兮山高些。块予独处无聊些。冬槽春盎,归来为我,制松醪些。其外芳芬,团龙片凤,煮云膏些。古人兮既往,嗟予之乐,乐箪瓢些。

陈子龙
简介描述:

陈子龙(1608年-1647年),初名陈介,字人中,更字卧子,又字懋中,号轶符、海士,晚年自号大樽。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工部侍郎陈所闻之子。明朝末年大臣、学者、文学家、民族英雄。

陈子龙早年曾受夏允彝推崇,于崇祯初年参加以张溥、张采为首的“复社”,又与夏允彝、徐孚远、周立勋等结“几社”,为“几社六子”之一。崇祯十年(1637年),中进士,选授惠州司理,随后丁母忧;服除后授绍兴府推官。明亡后,以兵科给事中起复。顺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年),与沈犹龙起兵松江开展抗清活动,后事败隐居。隆武年间加入吴昜义军,隆武帝授兵部左待郎、左都御史,鲁王监国授兵部尚书、节制七省漕务。顺治四年(永历元年,1647年),为提督吴胜兆作书潜通明守将黄斌卿反正。最终遭泄密被捕,于五月十三日投水殉国,享年四十岁。乾隆朝谥“忠裕”。

陈子龙是明末重要作家,其诗歌成就较高,形成沉雄瑰丽的独特风貌,为云间诗派首席,被誉为“明诗殿军”。亦工词,为婉约词名家、云间词派盟主,被誉为“明代第一词人”、清词中兴的开创者。骈文精妙,奏疏与策论功底深厚,小品文自成一格。曾主编《皇明经世文编》,删改徐光启《农政全书》并定稿。著有《安雅堂稿》18卷(明末刊本),诗集《湘真阁稿》6卷(明末刊本)等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