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毛伯温

明代朱厚熜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白话译文

将军你征伐南方,胆气豪迈无比,腰间的钢刀如同一泓秋水般明亮 。

风吹电闪之中旌旗飘,战鼓擂动,山河震动,日月高标。

将军神勇天生,犹如天上麒麟的后代,敌人如同洞里的蝼蚁一般,怎么能逃走呢?

等到天下太平,将军奉诏,班师回朝的时候,我亲自为将军解下战袍,为将军接风。

词句注释

  1. 毛伯温:字汝厉,吉水(属江西)人,明武宗正德年间进士。
  2. 大将:指毛伯温。
  3. 横:横挎。秋水:形容刀剑如秋水般明亮闪光。雁翎刀:形状如大雁羽毛般的刀,盛行于明朝时期。
  4. 鼍鼓:用鳄鱼皮做成的战鼓。
  5. 旌旗:指挥作战的军旗。
  6. 麒麟:一种传说中的神兽,这里用比喻来称赞毛伯温的杰出才干。
  7. 蝼蚁:蝼蛄和蚂蚁,这里用来比喻安南叛军不堪一击,不成气候。
  8. 诏:皇帝的诏令。
  9. 朕:皇帝的自称。先生:指毛伯温。

作品赏析

首联叙南征领兵将领毛伯温的气派。他显得胆气豪壮,腰上横挂着明亮的雁翎刀,很是威风。颔联由写大将军本身过渡到写他率领的军队。战鼓隆隆山河似在震动,军旗高高飘扬,似与日月比高。他带领的军队也是威武雄壮的。虽未写一兵一卒,但军队的声威却通过战鼓及军旗显示出来了。颈联预示安南两种人物的命运。安南一事,原是世孙黎宁派人向明廷报告莫登庸纂逆之罪,明廷几经犹豫才派毛伯温率军十二万余人出征。当大军压境之时,莫登庸畏惧投降,后来也得到了封赏。但毛伯温出征之时莫登庸还是明军要讨伐的人。因之麒麟似指黎宁等人,蝼蚁似指莫登庸等。尾联预祝毛伯温南征胜利,表达了作者对南征必胜的信心和对主将的殷切期待。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起笔虽然不免有些粗俗,但从全诗来看,却仍有以下几点好处:其一,开门见山地点明了主题,点出了事由,造成了出征的气氛。其二,此句丝毫不事雕琢,却能以“文势”夺人,定准了全诗豪放洒脱的基调。其三,一下子就把一个腰横宝刀,英姿勃发,胆气过人的将军形象推到了读者面前,其造语虽然直露,但字里行间却渗透着作者的赞誉之情。接下来,作者进一步用将军出兵的场面来衬托其威势。“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作者为了强调军威,有意把“风吹”“电闪”四字提到了句首,不但使句子对仗十分工整,读来朗朗上口,也更增加了大将的几分威势。

大将的形象和率师出征的场面写过之后,作者进一步写将军出征稳操胜券,必能克敌制胜。这一方面是对大将威势的更有力描写,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的期待之情。另外,作者为了要写将军必获全胜,用“天上麒麟”与“穴中蝼蚁”做鲜明的对比,用来比喻的辞语选得典型,胜负之势立然可见。“原有种”,反映了作者那种庸俗的天命观,用在这里,却也表达了他赞誉大将、坚信出师必胜的心情。“岂能逃”既写出了敌军在这样一位大将的打击下无法逃脱灭顶之灾的丑态,也说明胜利是轻而易举的。因此,作者在最后两句满怀信心地写道:“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这是全诗中最精彩的两句话。“太平”二字有两重含义,其一是指大将出征后,立刻能天下太平,极言其武功卓著,马到成功;其二是指大将能平安归来,隐隐中透露出对大将的关切。“待诏归来日妒,虽然造语平淡,明白如话,但其中包括着期盼将军胜利归来的殷切之情。“朕与先生解战袍”句中的“先生”,说明毛伯温将军并不只具有匹夫之勇,还有其“风流儒雅”的一面,既能拔剑相斗,又能运筹帷幄。另外,世宗这里特以“先生”称之,是对毛伯温的赞誉之辞,是一位封建帝王对其臣子的褒奖和赞美。先称“大将”,再称“先生”,就无形中把毛伯温抬高了一步,似乎毛伯温成了“帝王之师”。不仅如此,他还要亲自给这位先生解下战袍。一个“解”字,更抬高了毛伯温的地位。

创作背景

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自明开国以来,安南屡叛不已。明剿抚并用,不能平息。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南征将士在安南乱军中发现其私造《大诰》,有不轨之心。消息传来,世宗甚怒,遂命仇鸾、毛伯温率军讨之。这首诗是明世宗在毛伯温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远征安南时所作的送行诗。

名家点评

  • 湖南省古典文学研究院副秘书长成松柳:此诗与其他帝王诗不一样,送臣下出征,不是冠冕堂皇地勉励,而是的确动了真实感情。 [6](《千家诗》)

猜你喜欢

戏题牡丹

唐代 • 韩愈

幸自同开俱阴隐,何须相倚斗轻盈。

陵晨并作新妆面,对客偏含不语情。

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

长年是事皆抛尽,今日栏边暂眼明。

梁甫吟

两汉 • 诸葛亮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憎苍蝇赋

宋代 • 欧阳修

苍蝇,苍蝇,吾嗟尔之为生!既无蜂虿之毒尾,又无蚊虻之利嘴。幸不为人之畏,胡不为人之喜?尔形至眇,尔欲易盈,杯盂残沥,砧几余腥,所希杪忽,过则难胜。苦何求而不足,乃终日而营营?逐气寻香,无处不到,顷刻而集,谁相告报?其在物也虽微,其为害也至要。

若乃华榱广厦,珍簟方床,炎风之燠,夏日之长,神昏气蹙,流汗成浆,委四支而莫举,眊两目其茫洋。惟高枕之一觉,冀烦歊之暂忘。念于吾而见殃?寻头扑面,入袖穿裳,或集眉端,或沿眼眶,目欲瞑而复警,臂已痹而犹攘。于此之时,孔子何由见周公于仿佛,庄生安得与蝴蝶而飞扬?徒使苍头丫髻,巨扇挥,咸头垂而腕脱,每立寐而颠僵。此其为害者一也。

又如峻宇高堂,嘉宾上客,沽酒市脯,铺筵设席。聊娱 一日之余闲,奈尔众多之莫敌!或集器皿,或屯几格。或醉醇酎,因之没溺;或投热羹,遂丧其魄。谅虽死而不悔,亦可戒夫贪得。尤忌赤头,号为景迹,一有沾污,人皆不食。奈何引类呼朋,摇头鼓翼,聚散倏忽,往来络绎。方其宾主献酬,衣冠俨饰,使吾挥手顿足,改容失色。于此之时,王衍何暇于清谈,贾谊堪为之太息!此其为害者二也。

又如醯醢之品,酱臡之制,及时月而收藏,谨瓶罂之固济,乃众力以攻钻,极百端而窥觊。至于大胾肥牲,嘉肴美味,盖藏稍露于罅隙,守者或时而假寐,才稍怠于防严,已辄遗其种类。莫不养息蕃滋,淋漓败坏。使亲朋卒至,索尔以无欢;臧获怀忧,因之而得罪。此其为害者三也。

是皆大者,余悉难名。呜呼!《止棘》之诗,垂之六经,于此见诗人之博物,比兴之为精。宜乎以尔刺谗人之乱国,诚可嫉而可憎!

一叶扁舟轻帆卷。暂泊楚江南岸。孤城暮角,引胡笳怨。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天际遥山小,黛眉浅。

旧赏轻抛,到此成游宦。觉客程劳,年光晚。异乡风物,忍萧索、当愁眼。帝城赊,秦楼阻,旅魂乱。芳草连空阔,残照满。佳人无消息,断云远。

祭小侄女寄寄文

唐代 • 李商隐

正月二十五日,伯伯以果子、弄物,招送寄寄体魄,归大茔之旁。哀哉!尔生四年,方复本族。既复数月,奄然归无。于鞠育而未深,结悲伤而何极!尔来也何故,去也何缘?念当稚戏之辰,孰测死生之位?时吾赴调京下,移家关中,事故纷纶,光阴迁贸,寄瘗尔骨,五年于兹。白草枯荄,荒途古陌,朝饥谁饱,夜渴谁怜?尔之栖栖,吾有罪矣!今我仲姊,反葬有期。遂迁尔灵,来复先域。平原卜穴,刊石书铭。明知过礼之文,何忍深情所属!

自尔殁后,侄辈数人,竹马玉环,绣襜文褓。堂前阶下,日里风中,弄药争花,纷吾左右。独尔精诚,不知所之。况吾别娶已来,胤绪未立。犹子之义,倍切他人。念往抚存,五情空热。

呜呼!荥水之上,坛山之侧。汝乃曾乃祖,松槚森行;伯姑仲姑,冢坟相接。汝来往于此,勿怖勿惊。华彩衣裳,甘香饮食。汝来受此,无少无多。汝伯祭汝,汝父哭汝,哀哀寄寄,汝知之耶?

朱厚熜
简介描述: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号尧斋、雷轩、天池钓叟,生于湖广安陆州(今湖北钟祥),明宪宗朱见深之孙、明孝宗朱祐樘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无子继位,按照“兄终弟及”的祖训,兴王世子朱厚熜承统,年号“嘉靖”。即位不久,朱厚熜围绕其生父兴献王的尊称和祀典问题,掀起了史称“大礼议”的政治事件。后朱厚熜为了缓和社会矛盾,采取厘革宿弊、振兴纲纪等改革措施,下令退还一些被侵占的民田,汰除军校匠役10万余人,史称“嘉靖新政”,得到朝野上下的拥护。但朱厚熜后期迷信方士、浪费民力的行为,不仅使“新政”未能彻底实施,反使国势日趋没落,政治和经济都出现了深刻危机。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发生了“壬寅宫变”,朱厚熜几乎死于宫女之手。此后的朱厚熜迷信道教,祈求长生不老,长期不视朝,由严嵩执掌大权。同时蒙古俺答汗长年寇边,甚至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兵临北京城下,史称“庚戌之变”;倭寇也侵略东南沿海。“南倭北虏”始终困扰着嘉靖一朝,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1567年1月23日),朱厚熜于乾清宫去世,在位四十五年,享年六十岁。庙号“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葬于北京十三陵之永陵。

朱厚熜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