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愁诗

两汉张衡

我所思兮在太山。

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

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

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

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我所思兮在汉阳。

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

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

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

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

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白话译文

我所思念的美人在泰山。

想追随我所思念的人,但泰山支脉艰险让我不得亲近美人。

侧身向东望眼泪沾湿了我的衣襟。美人送给我金错刀,我以什么来报答呢?我有琼英美玉。

但是道路悠远使我徘徊不安。为何我总是不能绝念,总是心意烦乱呢?

我所思念的美人在桂林。

想追随我所思念的人,但湘水深不可测让我到不了桂林。

侧身向南望眼泪沾湿了我的衣襟。美人送给我琴琅玕,我以什么来报答呢?我有成双的白玉盘。

但是道路悠远使我因失意而悲伤。为何我总是不能绝念,总是烦忧不乐呢?

我所思念的美人在汉阳。

想追随我所思念的人,但陇阪迂回险阻让我难至汉阳。

侧身向西望眼泪沾湿了衣裳。美人送给我貂襜褕,我以什么来报答呢?我有明月珠。

但是道路遥远使我徘徊不进,犹豫不决。为何我总是不能绝念,总是愁闷郁结呢?

我所思念的美人在雁门。

想追随我所思念的人,但塞上雨雪纷纷让我难以到达雁门。

侧身向北望眼泪沾湿了衣巾。美人送给我锦绣段,我以什么来报答呢?我有青玉制就的几案。

但是道路悠远使我一再叹息。为何我总是不能绝念,总是郁闷怨恨呢?

词句注释

  1. 所思:指所思念的人。太山:即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市北。
  2. 从:追随。梁父:泰山下小山名。
  3. 翰:衣襟。
  4. 金错刀:王莽铸币“一刀平五千”,因“一刀”两字用错金工艺,故称之为“金错刀”。一说指用黄金镀过刀环或刀把的佩刀。错,镀金。
  5. 英琼瑶:发光的美玉。英,“瑛”的假借字,玉的光泽。琼、瑶,两种美玉。
  6. 莫致:无法送达。倚:“猗”的假借字,语助词,犹今口语“啊”。
  7. 桂林:秦郡名,汉改置为郁林郡,治布山,即今广西贵港。
  8. 湘水:源出广西兴安海阳山西麓,东北流入湖南省境,会合潇水,指湘阴县注入洞庭湖。
  9. 金琅玕:用金叶镶着的美玉,即所谓的“金镶玉”。金,一作“琴”。琅玕,似玉的美石。
  10. 汉阳:郡名,西汉称天水郡,东汉明帝改为汉阳郡,治冀县,今甘肃甘谷县南。
  11. 陇阪:即陇山,在陕西陇县西北六十里。阪,山坡。
  12. 裳:古代指遮蔽下体的衣裙。
  13. 襜褕:直襟,代指直襟的衣服。
  14. 踟蹰:徘徊不前貌。
  15. 烦纡:愁闷郁结。李周翰注:“烦纡,思乱也。”
  16. 雁门:古郡名,东汉雁门郡治阴馆,在今山西代县西北。
  17. 雰雰:雪盛貌。一作“纷纷”。
  18. 锦绣段:成匹的锦绣。段,与“端”同义。一说段是“缎”的假借字,作“履后跟”解。
  19. 案:古时放食器的小几,形如有短脚的托盘。一说古“椀”字,即碗。
  20. 烦惋:郁闷叹恨。惋,怨。

作品赏析

张衡传世诗歌有三首,以这首《四愁诗》为最有名。此诗以美人比君子,以珍宝比仁义,以“水深”等比小人(后人又补充说:“泰山”等乃喻明如,“梁父”等乃喻小人),皆准于屈原之遗义。这是古人的说法,今人则视此诗寓有寄托者。但是,《四愁诗》的情调非常风流婉转,以至于若把那恼人的、“载道”味儿甚浓的寄托说撇开,单把它看成一首情意执着真挚的情诗,确实也全无不可。

钟情美人之意既明,则爱君之深亦自可推知。《文选》将诗分成“四思”,其“一思”意为:那无日不引人思慕的美人,身居东方泰山云雾之中,邈焉难求,而“我”之渴望,却惟在能追从她的身边、呼吸于她的芳馨之中,则“我”情的执着痴迷,已隐然可体味矣。及至那小小梁父顽丘,阻“我”不得亲近美人,而“我”竟引领侧望,至于泪下涟涟,衣襟为湿,则“我”情之真之切,也已豁然无所隐藏矣。诗至此三句,自与一段落,诗人有情之痴的面目,已宛然可见。以下四句,更成一段落,诗人言之益深,亦令人读而感慨益深。古人说“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卫风·木瓜》),“我”怀中有琼英美玉,不能不思报赠。如今,虽然明知梁父为阻、道路悠远,这份礼物决无可能送达,此生只能长作徘徊瞻望、怅惘以终;然而,“我”却为何总是不能绝念、总是心意烦乱、劳思无尽?诗人仿佛自己也不明白自己为何情重一至于此。

“一思”既已,“二思”“三思”“四思”源源不断,连翩而至,“我”首次“求女”虽然告挫,但“我”却绝不停止努力。当那赠他琅玕美石的美人徜徉于桂林山水之间时,他便怀着成双的白玉盘奔往南方;当那赠他貂裘短服的美人飘飘于汉阳丘岭之上时,他便揣着明月宝珠趋向西方;当那赠他锦绣彩段的美人出没于雁门关塞之时,他又赶紧携着青玉制就的几案,驰走北方,虽然湘水深不可测,限“我”莫及桂林;虽然陇阪悠长无已,阻“我”难至汉阳;虽然塞上雨雪纷纷,碍“我”不达雁门;虽然每次都是受阻而止,每次都落得涕泗滂沱,沾染裳襟,每次都徒增惆怅,每次都忧思益加难释——然而,“我”却始终不倦,矢志不移。可以想见,倘若天地之间不止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此诗就不止“四思”。诗人的奔走将至于千、至于万,诗人的愁思且巍过五岳、广过江河。切莫以“四愁”之间仅有并列而无递进,而嫌其章法单调少变化;若《诗经》之《秦风·蒹葭》止于“宛在水中央”,君不将谓其殊少文气乎?若《陈风·月出》止于“劳心悄兮”,君不将觉其“心”之“劳”犹不甚乎?惟有一之不足,至于再,至于三、四,始能见诗人之深情缠绵、寄意幽远。即如此诗,“愁”虽止于“四”,但其愁绪究竟延伸于胡底,是难以测量的。“一唱而三叹,慷慨有余哀”,若要领会此种境界,则当从《四愁诗》之类重章、叠句上索解。

《四愁诗》非但内容足以使人动容,其句式也极引人注目,它是中国古诗中产生年代较早的一首七言诗。七言诗由来尚矣,但全诗句子均为七言,而每句都采用上四字一节、下三字更为一节的形式,句中又几乎不用“兮”字作语助的诗,在现存的创作年代确切可信的古诗(而非载于后世著作中、真伪莫辨的《皇娥歌》《柏梁诗》之类)范围里,此诗是最早的一首,这就是《四愁诗》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在此以前,七言诗或是杂以八言、九言者,如汉武帝《瓠子歌》;或是每句前三字、后三字各为一节、而中间夹一“兮”字,如项羽《垓下歌》、李陵《别歌》:这些,都不能算作典范的七言诗。至于汉乌孙公主的《悲愁歌》,虽然已达到全篇上四下三,但每句两节之间还存有“兮”字,成了一首八言诗,句式上虽接近于典范的七言诗,却终不能归入七言诗的范畴。唯此诗除了每章首句以外,其余句子与后世七言诗已全无二致,显得整饬一新、灿然可观。曹丕的《燕歌行》,自是一首成熟的七言诗。而《四愁诗》作为七言诗,虽然尚有不少《诗经》的痕迹如重章叠句、每章句子为奇数,以及《楚辞》的痕迹如“兮”的使用;但是,它的上四下三的句式,却早在大半个世纪以前已达到了《燕歌行》的水准,同时这种句式在抒情上的优势——即节奏上的前长后短(异于四言诗及《垓下歌》之类七言的并列,和五言的前短后长),使听觉上有先长声曼吟、后悄然低语的感受,而节奏短的三字节落在句后,听来又有渐趋深沉之感,如此一句循环往复,全诗遂有思绪纷错起伏、情致缠绵跌宕之趣——《燕歌行》有之,《四愁诗》亦已有之。

创作背景

根据孙文青的《张衡年谱》,《四愁诗》当作于汉顺帝永和二年(137年)张衡做河间王相时。汉安帝刘祜在位十八年中,外戚专权,宦官乱政,皇帝徒有虚名。永建元年(126年),汉顺帝刘保即位,不能革新政治,种种弊端不但没有革除,反而变本加厉。张衡目睹东汉朝政日坏,天下凋敝,而自己虽有济世之志,希望能以其才能报效国家,却又忧惧群小用谗,因而郁郁叹恨,遂作《四愁诗》以抒怀。《文选》所收此诗小序说:“时天下渐弊,张衡郁郁不得志,为《四愁诗》。”

名家点评

  • 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张河间集题辞》:“《同声》丽而不淫,《四愁》远摹正则,蔡邕《翠鸟》,秦嘉《述昏》,俱出其下,谓之好色,谓之思贤,其曰可矣。”
  • 清代沈德潜《古诗源》:“心烦纡郁、低徊情深,风骚之变格也。”“五噫四愁,如何拟得?后人拟者,画西施之貌耳。”

后世影响

张衡的《四愁诗》初步具备了七言的形式,出现时间较早,又广为传诵,所以对七言诗的发展有极大影响,堪称典范化的七言诗的首块里程碑。

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曾模仿张衡的《四愁诗》的句式和结构创作了一首拟古的新打油诗《我的失恋》。

猜你喜欢

美人赋

两汉 •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美丽闲都,游于梁王,梁王悦之。邹阳谮之于王曰:“相如美则美矣,然服色容冶,妖丽不忠,将欲媚辞取悦,游王后宫,王不察之乎?”

王问相如曰:“子好色乎?”相如曰:“臣不好色也。”王曰:“子不好色,何若孔墨乎?”相如曰:“古之避色,孔墨之徒,闻齐馈女而遐逝,望朝歌而回车,譬犹防火水中,避溺山隅,此乃未见其可欲,何以明不好色乎?若臣者,少长西土,鳏处独居,室宇辽廓,莫与为娱。臣之东邻,有一女子,云发丰艳,蛾眉皓齿,颜盛色茂,景曜光起。恒翘翘而西顾,欲留臣而共止。登垣而望臣,三年于兹矣,臣弃而不许。

“窃慕大王之高义,命驾东来,途出郑卫,道由桑中。朝发溱洧,暮宿上宫。上宫闲馆,寂寞云虚,门阁昼掩,暧若神居。臣排其户而造其室,芳香芬烈,黼帐高张。有女独处,婉然在床。奇葩逸丽,淑质艳光。睹臣迁延,微笑而言曰:‘上客何国之公子!所从来无乃远乎?’遂设旨酒,进鸣琴。臣遂抚琴,为幽兰白雪之曲。女乃歌曰:‘独处室兮廓无依,思佳人兮情伤悲!有美人兮来何迟,日既暮兮华色衰,敢托身兮长自思。’玉钗挂臣冠,罗袖拂臣衣。时日西夕,玄阴晦冥,流风惨冽,素雪飘零,闲房寂谧,不闻人声。于是寝具既陈,服玩珍奇,金鉔薰香,黼帐低垂,裀褥重陈,角枕横施。女乃驰其上服,表其亵衣。皓体呈露,弱骨丰肌。时来亲臣,柔滑如脂。臣乃脉定于内,心正于怀,信誓旦旦,秉志不回。翻然高举,与彼长辞。”

书愤二首

宋代 • 陆游

其一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其二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雨中花·岭南作

宋代 • 朱敦儒

故国当年得意,射麋上苑,走马长楸。对葱葱佳气,赤县神州。好景何曾虚过,胜友是处相留。向伊川雪夜,洛浦花朝,占断狂游。

胡尘卷地,南走炎荒,曳裾强学应刘。空漫说、螭蟠龙卧,谁取封侯。塞雁年年北去,蛮江日日西流。此生老矣,除非春梦,重到东周。

临江仙·直自凤凰城破后

宋代 • 朱敦儒

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浪动灌婴井,寻阳江上风。

开帆入天镜,直向彭湖东。

落景转疏雨,睛云散远空。

名山发佳兴,清赏亦何穷?

石镜挂遥月,香炉灭彩虹。

相思俱对此,举目与君同。

张衡
简介描述: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人。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

张衡早年曾游学三辅,进入太学学习,并拒绝孝廉辟命、公府征召。期间一度为南阳郡主簿,后辞官居家。直到永初五年(111年)应邓太后征诏而入京 ,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国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张衡精通天文历算,曾创作以水力推动的浑天仪,发明能够探测震源方向的地动仪以及指南车、独飞木雕等九项科技发明,发现日食及月食的原因,绘制记录2500颗星体的星图;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的观点,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由于他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故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由于张衡的贡献突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原有文集,早已佚失。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今人辑有《张衡诗文集校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