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山雪中

金朝元好问

前年望归归不得,去年中途脚无力。

残生何意有今年,突兀家山堕眼前。

东家西家百壶酒,主人捧觞客长寿。

先生醉袖挽春回,万落千村满花柳。

山灵为渠也放颠,世界幻入兜罗绵。

似嫌衣锦太寒乞,别作玉屑妆山川。

人言少微照乡井,准备黄云三万顷。

何人办作陈莹中,来与先生共炊饼?

陈先生贬官后,与京师人书云:“南州有何事?今年有好雪,明年炊饼大耳。”

白话译文

自前年便盼着返回家园,却一直回不了故乡,去年回家已走到半路,又腿脚无力再难前行。

这饱经丧乱的余生,哪想到还会有欢乐的今年,那高耸家乡的山岭,又突然落进了我的眼帘。

邻里乡亲,准备了很多甜美的醇酒,我高举酒杯,祝福宾客健康长寿。

我乘着醉意舞袖翩翩,像是要拉回春天的锦绣,仿佛见家乡的万落千村,到处是美丽的红花绿柳。

山神也为我纵情地狂颠,把世界都化入白皑皑的雪花。

仿佛是嫌它,穿着那锦绣还太过寒素,另磨了玉屑,用心地妆点迷人的山川。

如今,乡亲们都在纷纷地传说,少微星正照耀我的乡土,天公准备着来年的丰收,黄熟的菽麦三万来顷。

谁人拟做贬官的陈璀,来跟我同吃大个的炊饼?

陈先生被贬官以后,给京师的朋友写信说:“南州有什么事情发生没?今年这里雪好大,明年炊饼能做的大。”

词句注释

  1. 读书山:在忻州东南,原名系舟山。
  2. 前年:蒙古太宗窝阔台九年(1237年),诗人曾独自从冠氏(今山东冠县)回忻州,看一别二十余年的故乡,为携全家返故里作准备。因当时拘禁未得解除,不得自由行动,故说“归不得”。
  3. “去年”句:即蒙古太宗窝阔台九年(1238年)秋八月自冠氏返山西忻州,中途留住济源过冬。脚无力,即旅途中太疲乏,无力继续往前赶路。
  4. 残生:即人生的晚年,时间所剩无几了。
  5. 突兀:突然之意,也用来形容高耸的样子。这里兼有这两种意义。家山:家乡的山,也泛指家乡。堕:掉下来。
  6. 东家西家:即诗人家周围的邻居。
  7. “主人捧觞”句:用李贺《致酒行》原句,即举起酒杯向客人们表示感谢。觞,酒杯。
  8. 先生:诗人自指。醉袖:即写酒兴正高,挥舞长袖。挽春回:把春天招回来了。
  9. 落:人群聚居的地方,村落。满花柳:指飘飞的柳絮,喻雪花。
  10. 山灵:山上的神灵。渠,他,诗里是诗人自指。放颠,放任自流,颠倒季节。
  11. 兜罗绵:即木棉(佛经中称木棉树魏兜罗树)。有时也泛指草木的花絮,入柳絮、杨花等为兜罗绵。这里喻雪花。
  12. “似嫌”句:好像神灵不满意我太寒酸了。衣锦,穿锦绣衣裳,喻显贵。这里指自己国亡家破,沦为囚徒,不能衣锦还乡的惨象。
  13. 玉屑:白玉的碎末,喻雪。
  14. 少微:星座名,又称处士星,用以称隐士。这里是诗人自喻。
  15. 黄云:喻金黄色的麦浪。
  16. 陈莹中:陈瓘,字莹中,号了翁。宋徽宗即位,为左司谏,极论蔡卞、章惇、安惇、邢恕之罪。与曾布议事多不合。又因其子告蔡京动摇东宫得罪,屡被贬。
  17. 先生:诗人自指。

作品赏析

全诗十六句,可分四节。

前四句为第一节,追述返家的不易和抒发初归后的庆幸。诗人四十八岁(1238年)秋八月间,曾自山东冠氏县独自先行回到家乡安置迁家事宜,冬天又去山东。“前年望归归不得”指的就是“归心江汉日东流”,“青山历历乡国梦”(《梦归》)的归心与尚被“絷维”,身不由己这一现实的矛盾。次年秋八月携全家十口自东平、冠氏抵济源(今河南济源),老小因不胜劳累在此休息,直至本年春才上太行,冬始归乡里。“去年中途脚无力”,指的就是这一情况。当诗人历尽艰险,携带全家终于安然回归故乡,真真切切地看到昔日魂萦梦绕的读书山就在眼前的时候,不禁欣喜万分。自二十七岁避乱南渡后,诗人就日夜渴望回归家乡,“别却并州已六年,眼中归路直于弦”,“何时石岭关头路,一望家山眼暂明”。然而国势日蹙,恢复无望;后又值宗社丘墟,九死一生。劫后余生,竟然全家安归,诗人怎能不感叹“残生何意有今年”。“突兀家山堕眼前”中遗山用忽然与高耸二义兼有的“突兀”与“堕”相呼应,真切地表现了惊喜之际那“疑梦复疑非”的心态。诗人开篇连用“前年”“去年”“今年”排比衬垫,气势磅礴,笔势纵放地将那乍见之后,欣喜万分的心情表达得酣畅淋漓。

接下来四句为第二节,写乡邻道贺的场面和诗人谢客尽欢,以致酩酊的醉态。诗人用“东家西家”表明周围的乡邻并一再强调后,又用“百壶酒”显示道贺的乡邻之多及其情意之淳厚。乡亲们知道这一名闻天下的乡贤回乡后,从四处络绎而来,家家都拿出他们的美酒向诗人庆贺。诗人开怀畅饮,不辞尽醉,酒酣耳热之后,兴致大发,竟至在庭院中舒展长袖,手舞足蹈起来。诗人看到乡亲们个个醉颜通红,如春风拂面,在醉态朦陇中,遂发奇想:“先生醉袖挽春回,万落千村满花柳。”认为是他的醉袖把春天拉回,所以到处都呈现出了花红柳绿。于此表明诗人的性格是多么豪爽放纵,诗人的心情是多么的兴高采烈,诗人的想像是多么的丰富奇特,先生的醉态又是多么的笑容可掬了。

接下来四句为第三节,扣诗题“雪中”二字,写读书山的雪景。继上节酒醉心迷,把乡亲们红扑扑的醉颜看成春风满面,进而认为这是老天为诗人春回大地,远近山川都已红花绿柳之后,此节再由大雪漫山,银装素裹的物景触发狂想,觉得山神也因诗人自己的放情纵乐感染得疯癫起来,把整个世界都幻化进漫天飞舞的白蒙蒙的兜罗绵中。它好像嫌穿着花红柳绿的“锦衣”还太寒酸,索性挥洒玉屑再给山川加上一层高贵的外衣。诗人对漫天飞舞、山川一色的雪景,没有作寓情于景的细致描述,而是用“以我观物”“使物皆着我之色彩”的方法表现自己痛快淋漓的激情。诗人紧紧抓住“雪中”这一物象,神思飞扬,由雪联想到木棉,由木棉联想到衣裳,由衣裳联想到山神,而后推己及物,用移情的方式,推想山神的心态,从而营造出这幅神奇迷离、灵动飘逸的山中雪景图来。

最后四句为第四节,诗人以隐居乡里的有德之士自许,憧憬归乡后潇洒闲逸的生活。诗人由自己的归乡联想到少微星光照乡井,由少微星光冀时的明大黄润联想到来年乡里的大丰收,继而又因“瑞雪兆丰年”联想到古时陈莹中远离政治漩涡后只关心农事的典故,想像的翅膀由天上到地下,由古典及今事,由现在到将来,以“人言少微照乡井”表现自己才德上应于天的自信胸襟;以“准备黄云三万顷”表现吉星高照下乡里明年必将大获丰收的豪迈情怀。末三句关合归老故里、乡邻道贺、山中大雪三节,以戏谑的口吻询问乡邻,表现了诗人潇洒自足的隐逸神采。

诗人劫后余生,终归故里,其欣喜之情犹如火山爆发,可谓之“气旺”;对按捺不住的激情,诗人采用豪纵奔放的方式尽情展露,可谓之“神行”。神思所及,“物皆着我之色彩”,岿然不动的读书山,在诗人的心目中却是忽然而“堕”;乡邻道贺,春光挽回,山灵放颠,少微高照,黄云将现,好像大千世界的一切事物皆为诗人天造地设。纵览全诗,确有“峰峦高插、波澜动地之概”。在陈列系列意象时,全诗每四句一大转折,每节四句中又按起、承、转、合的笔法结构,围绕“读书山雪中”这一中轴思前想后、上下驰骋,这样就使全诗既具有了丰富开阔的思维空间,又具有了“构思育渺、十步九折,愈折而意愈深、味愈隽”的往复曲折、幽深厚重的含蕴和奔放雄奇的风格。

创作背景

蒙古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年)秋,元好问携家从冠氏出发,北返家乡秀容,因路程遥远,疲乏太过,暂留济源过冬。次年春又从济源动身;夏天,回到久别的故里,居住在读书山。游子还乡,自然受到四邻的热情欢迎。为表答谢,冬天,邀乡亲们到家里饮酒。席间,适逢降雪。诗人与父老畅饮时,一生遭遇涌上心头,因悲喜交集,即兴抒怀写下该诗。

名家点评

  • 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正民《元好问集》:“在这首七言古诗中,诗人用浪漫的笔调表现了恢弘的胸襟和高奇的想象。诗作构思奇特,气势开阔,且描绘生动,意味醇厚,耐人寻味,显示了“老更成”的特色。”

猜你喜欢

登总持阁

唐代 • 岑参

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

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

浣溪沙·万里阴山万里沙

清代 • 纳兰性德

万里阴山万里沙。谁将绿鬓斗霜华。年来强半在天涯。

魂梦不离金屈戌,画图亲展玉鸦叉。生怜瘦减一分花。

浣溪沙·姜女祠

清代 • 纳兰性德

海色残阳影断霓,寒涛日夜女郎祠。翠钿尘网上蛛丝。

澄海楼高空极目,望夫石在且留题。六王如梦祖龙非。

为袁绍檄豫州

两汉 • 陈琳

左将军领豫州刺史郡国相守:盖闻明主图危以制变,忠臣虑难以立权。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夫非常者,故非常人所拟也。曩者强秦弱主,赵高执柄,专制朝权,威福由己,时人迫胁,莫敢正言,终有望夷之败,祖宗焚灭,污辱至今,永为世鉴。及臻吕后季年,产、禄专政,内兼二军,外统梁、赵,擅断万机,决事省禁,下凌上替,海内寒心。于是绛侯、朱虚兴兵奋怒,诛夷逆暴,尊立太宗,故能王道兴隆,光明显融,此则大臣立权之明表也。

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腾,与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父嵩,乞匄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僄狡锋协,好乱乐祸。幕府董统鹰扬,扫除凶逆。续遇董卓,侵官暴国,于是提剑挥鼓,发命东夏。收罗英雄,弃瑕取用,故遂与操同谘合谋,授以裨师,谓其鹰犬之才,爪牙可任。至乃愚佻短略,轻进易退,伤夷折衄,数丧师徒。幕府辄复分兵命锐,修完补辑,表行东郡领兖州刺史,被以虎文,奖䠞威柄,冀获秦师一克之报。而操遂承资拔扈,肆行凶忒,割剥元元,残贤害善。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伟,天下知名,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首被枭悬之诛,妻孥受灰灭之咎。自是士林愤痛,民怨弥重,一夫奋臂,举州同声,故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幕府惟强干弱枝之义,且不登叛人之党,故复援旌擐甲,席卷起征,金鼓响振,布众奔沮,拯其死亡之患,复其方伯之位,则幕府无德于兖土之民,而有大造于操也。

后会鸾驾反旆,群虏寇攻。时冀州方有北鄙之警,匪遑离局,故使从事中郎徐勋,就发遣操,使缮修郊庙,翊卫幼主。操便放志专行,胁迁当御者禁;卑侮王室,败法乱纪;坐领三台,专制朝政;爵赏由心,刑戮在口;所爱光五宗,所恶灭三族;群谈者受显诛,腹议者蒙隐戮;百僚钳口,道路以目;尚书记朝会,公卿充员品而已。故太尉杨彪,典历二司,享国极位,操因缘眦睚,被以非罪,榜楚参并,五毒备至,触情任忒,不顾宪纲。又议郎赵彦,忠谏直言,议有可纳。是以圣朝含听,改容加饰,操欲迷夺时明,杜绝言路,檀收立杀,不俟报闻。

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而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遇隳突,无骸不露。身处三公之位,而行桀虏之态,污国虐民,毒施人鬼。加其细政苛惨,科防互设,罾缴充蹊,坑阱塞路,举手挂网罗,动足蹈机陷,是以兖、豫有无聊之民,帝都有吁嗟之怨。

历观载籍,无道之臣,贪残酷烈,于操为甚。幕府方诘外奸,未及整训,加绪含容,冀可弥缝。而操豺狼野心,潜包祸谋,乃欲摧挠栋梁,孤弱汉室,除灭忠正,专为枭雄。往者伐鼓北征公孙瓒,强寇桀逆,拒围一年。操因其未破,阴交书命,外助王师,内相掩袭,故引兵造河,方舟北济。会其行人发露,瓒亦枭夷,故使锋芒挫缩,厥图不果。

尔乃大军过荡西山,屠各左校,皆束手奉质,争为前登,犬羊残丑,消沦山谷。于是操师震慑,晨夜逋遁,屯据敖仓,阻河为固,欲以螗螂之斧,御隆车之隧。幕府奉汉威灵,折冲宇宙,长戟百万,胡骑千群,奋中黄育获之士,骋良弓劲弩之势,并州越太行,青州涉济、漯,大军泛黄河而角其前,荆州下宛、叶而掎其后,雷霆虎步,并集虏庭,若举炎火以焫飞蓬,覆沧海以沃熛炭,有何不灭者哉?又操军吏士,其可战者,皆出自幽、冀,或故营部曲,咸怨旷思归,流涕北顾。其馀兖、豫之民,及吕布、张扬之遗众,覆亡迫胁,权时苟从,各被创痍,人为雠敌。若回旆方徂,登高罔而击鼓吹,扬素挥以启降路,必土崩瓦解,不俟血刃。

方今汉室陵迟,纲维弛绝,圣朝无一介之辅,股肱无折冲之势,方畿之内,简练之臣,皆垂头搨翼,莫所凭恃,虽有忠义之佐,胁于暴虐之臣,焉能展其节?又操持部曲精兵七百,围守宫阙,外托宿卫,内实拘执,惧其篡逆之萌,因斯而作。此乃忠臣肝脑涂地之秋,烈士立功之会,可不勖哉!

操又矫命称制,遣使发兵,恐边远州郡过听而给与,强寇弱主违众旅叛,举以丧名,为天下笑,则明哲不取也。即日幽、并、青、冀四州并进。书到,荆州便勒见兵,与建忠将军协同声势,州郡各整戎马,罗落境界,举师扬威,并匡社稷,则非常之功于是乎著。其得操首者,封五千户侯,赏钱五千万。部曲偏裨将校诸吏降者,勿有所问。广宣恩信,班扬符赏,布告天下,咸使知圣朝有拘逼之难,如律令。

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

宋代 • 梅尧臣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

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以送。

元好问
简介描述: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人。金朝末年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曾作《箕山》《琴台》二诗,为北方文宗赵秉文所嘉赏,因而名震京师,号称“元才子”。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词科登第。后历任权国史院编修、镇平县令、内乡县令、南阳县令、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于家中筑野史亭,潜心著述。元宪宗七年(1257年),元好问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辑有《中州集》,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学作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