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发苕溪

清代叶燮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白话译文

客居在外的心情像流水一样起伏难平,水又像客子的愁苦一样涌流不断,趁着急流扬帆赶路。

忽然间从船窗传进了吴地的方言,抬头一看,月亮已经挂上船头,原来已经回到了家乡。

词句注释

  1. 客:作者自指。苕溪,水名,在今浙江省北部,流经湖洲(今浙江吴兴)入太湖。
  2. 容易:指船趁着疾速的顺水飞驰。趁,赶着。
  3. 讶:惊讶。吴语,吴地方言,这里指乡音。
  4. 故山:故乡的山。

作品赏析

《客发苕溪》描写了归舟的迅疾,表现了作者在久居他乡之后,一旦归家的喜悦心情。

诗的开头两句描作者归家时的心情。首句写久在他乡,人心思归,思乡的愁绪像流水一样绵绵不尽;次句则写舟行之急与作者之归心似箭。由于作者沉浸喜悦之中,无暇顾及船外景色的变化。诗的后两句写猛然间听到外面有说家乡话的声音,伸头一看,才发现那挂在船头的已经是故乡的明月了。用“忽诈”二字,不仅显示出了船行迅速,更重要的是表达出了作者得以归家的愉快心情。在中国古代众多描写思乡之情和归家时喜悦的诗篇中,这首七言绝句却写得格外轻灵活泼,别有情趣。作者将自己亲身的感受,用凝炼的诗的语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写舟行之速,李白《早发白帝城》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样的诗句,表明李白注意着船外景色的变化。而叶燮却反其道而行,写自已一直未注意到船外的景象,猛一发觉,才知道已经到了家乡。这正如他在《原诗》中所说的,是“前者启之,而后者承之而益之;前者创之,而后者因之而大之”。

创作背景

《客发苕溪》是作者因直忤上司落职后遨游四方时之作。作者久居客兴,后乘舟沿笤溪回吴江横山,作此诗写自己途中的感受。

名家点评

  • 清·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初归家时,实有此景。比“忽惊乡树出,渐觉熟人多”更妙。

猜你喜欢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阑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鹦鹉赋

两汉 • 祢衡

时黄祖太子射,宾客大会。有献鹦鹉者,举酒于衡前曰:“祢处士,今日无用娱宾,窃以此鸟自远而至,明彗聪善,羽族之可贵,愿先生为之赋,使四座咸共荣观,不亦可乎?”衡因为赋,笔不停缀,文不加点。其辞曰:

惟西域之灵鸟兮,挺自然之奇姿。体金精之妙质兮,合火德之明辉。性辩慧而能言兮,才聪明以识机。故其嬉游高峻,栖跱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绀趾丹觜,绿衣翠衿。采采丽容,咬咬好音。虽同族于羽毛,固殊智而异心。配鸾皇而等美,焉比德于众禽?

于是羡芳声之远畅,伟灵表之可嘉。命虞人于陇坻,诏伯益于流沙。跨昆仑而播弋,冠云霓而张罗。虽纲维之备设,终一目之所加。且其容止闲暇,守植安停。逼之不惧,抚之不惊。宁顺从以远害,不违迕以丧生。故献全者受赏,而伤肌者被刑。

尔乃归穷委命,离群丧侣。闭以雕笼,翦其翅羽。流飘万里,崎岖重阻。逾岷越障,载罹寒暑。女辞家而适人,臣出身而事主。彼贤哲之逢患,犹栖迟以羁旅。矧禽鸟之微物,能驯扰以安处!眷西路而长怀,望故乡而延伫。忖陋体之腥臊,亦何劳于鼎俎?嗟禄命之衰薄,奚遭时之险巇?岂言语以阶乱,将不密以致危?痛母子之永隔,哀伉俪之生离。匪余年之足惜,愍众雏之无知。背蛮夷之下国,侍君子之光仪。惧名实之不副,耻才能之无奇。羡西都之沃壤,识苦乐之异宜。怀代越之悠思,故每言而称斯。

若乃少昊司辰,蓐收整辔。严霜初降,凉风萧瑟。长吟远慕,哀鸣感类。音声凄以激扬,容貌惨以憔悴。闻之者悲伤,见之者陨泪。放臣为之屡叹,弃妻为之歔欷。

感平生之游处,若埙篪之相须。何今日之两绝,若胡越之异区?顺笼槛以俯仰,窥户牖以踟蹰。想昆山之高岳,思邓林之扶疏。顾六翮之残毁,虽奋迅其焉如?心怀归而弗果,徒怨毒于一隅。苟竭心于所事,敢背惠而忘初?讬轻鄙之微命,委陋贱之薄躯。期守死以报德,甘尽辞以效愚。恃隆恩于既往,庶弥久而不渝。

喜迁莺·街鼓动

唐代 • 韦庄

街鼓动,禁城开,天上探人回。凤衔金榜出云来,平地一声雷。

莺已迁,龙已化,一夜满城车马。家家楼上簇神仙,争看鹤冲天。

逍遥堂会宿二首

宋代 • 苏辙

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仕,将宦游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萧瑟?”其后子瞻通守余杭,复移守胶西,而辙滞留于淮阳、济南,不见者七年。熙宁十年二月,始复会于澶濮之间,相从来徐留百余日。时宿于逍遥堂,追感前约,为二小诗记之。

其一

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

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

其二

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

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

咏王大娘戴竿

唐代 • 刘晏

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谁谓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

叶燮
简介描述:

叶燮(1627年-1703年),字星期,号己畦,世称横山先生,嘉兴(今属浙江)人。沈宜修、叶绍袁幼子。中国清代诗论家、诗人。

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选为宝应知县。不久因耿直不附上官意落职,后纵游海内名胜,寓佛寺中诵经撰述。叶燮晚年在横山二弃草堂设馆授徒,为人喜弘奖风流,门下有沈德潜、薛雪等,与曹溶、吴之振相友善,所交皆一时人宗。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叶燮去世。

叶燮的诗论著作《原诗》被认为是继《文心雕龙》之后,中国文艺理论史上最具逻辑性和系统性的一部理论专著。全书分内外两篇,系统地阐述了诗歌创作的主体与客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3]叶燮论文主张宗经。在《原诗》中他认为天地间万有不齐之物总不外乎理、事、情三者,而六经又是这三者的“权舆”。《原诗》对明七子拟古诗风抨击不遗余力,论诗主张生、新、深,扫空一切庸熟陈旧浮浅语。古今诗人中,最推崇杜甫、韩愈、苏轼三人,作诗也以之为宗,不屑随俗作甜熟语,宁拙毋巧,风格沉郁排奡、雄奇峻挺、诘屈追新、刚健不群。王士禛推崇其诗“熔铸古昔,能自成一家言”。著有《己畦诗集》10卷,《残余》1卷,《己畦文集》22卷,《原诗》4卷,《汪文摘谬》1卷等。

叶燮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