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窦游志

元代邓牧

岁癸巳春暮,余游甬东,闻雪窦游胜最诸山,往观焉。

廿四日,由石湖登舟,二十五里下北囗堰达江。江行九折,达江口。转之西,大桥横绝溪上,覆以栋宇。自桥下入溪行,九折达泉口。凡舟楫往还,视潮上下,顷刻数十里;非其时,用人力牵挽,则劳而缓焉。初,大溪薄山转,岩壑深窈,有曰“仙人岩”,巨石临水,若坐垂踵者;有曰“金鸡洞”,相传凿石破山,有金鸡鸣飞去,不知何年也。

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图画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次度大溪,架木为梁,首尾相啮,广三尺余,修且二百跬,独野人往返捷甚。次溪口市,凡大宅多废者,间有诵声出廊庑,久听不知何书,殆所谓《兔园册》耶?

渐上,陟林麓,路益峻,则睨松林在足下。花粉逆风起为黄尘,留衣襟不去,他香无是清也。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山势奥处,仰见天宇,其狭若在陷井;忽出林际,则廓然开朗,一瞬百里。次亭曰“隐秀”,翳万杉间,溪声绕亭址出山去。次亭曰“寒华”,多留题,不暇读;相对数步为漱玉亭,覆泉,窦虽小,可汲,饮之甘。次大亭,值路所入,路析为两。先朝御书“应梦名山”其上,刻石其下,盖昭陵梦游绝境,诏图天下名山以进,兹山是也。左折松径,径达雪窦。自右折入,中道因桥为亭,曰“锦镜”,亭之下为圆池,径余十丈,植海棠环之,花时影注水涘,烂然疑乎锦,故名。度亭,支径亦达寺,而缭曲。主僧少野,有诗声,具觞豆劳客,相与道钱塘故旧,止余宿;余度诘旦且雨,不果留。

出寺右偏登千丈岩,流瀑自锦镜出,泻落绝壁下潭中,深不可计;临崖端,引手援树下顾,率目眩心悸。初若大练,触崖石,喷薄如急雪飞下,故其上为飞雪亭。憩亭上,时觉沾醉,清谈玄辩,触喉吻,动欲发,无足与云者;坐念平生友,怅然久之。寺前秧田羡衍,山林所环,不异平地。然侧出见在下村落,相去已数百丈;仰见在上峰峦,高复称此。

次妙高台,危石突岩畔,俯视山址环凑,不见来路。周览诸山,或绀或苍,覆盂者,委弁者,蛟而跃、兽而踞者,不可殚状。远者晴岚上浮,若处子光艳溢出眉宇,未必有意,自然动人。凡陵登,胜观花焉。

土人云,又有为小雪窦,为板锡寺,为四明洞天。余亦兴尽,不暇登陟矣。

白话译文

癸巳年的春末,我去甬东游历,听说雪窦山的景致比众山都好,于是我就去观赏了。

二十四日那天,我从石湖上了船,走了二十五里,过了北囗堰,就进了江流中。沿着江流浮行,又多次转折,到达了江口。从江口转折往西行,有一座大桥横跨在溪流之上,上面还建筑着些亭廊。从桥下进入溪流前行,又几次转折,到达了泉口。凡是在这里来往的船只,都得看着潮水的涨落或上或下,如此就能眨眼几十里。如果不是利用潮水涨落的时机,用人力拉牵行船,那就既辛苦而又缓慢。从这里前行,首先遇见的是,一条巨大的溪流靠近山跟流转,悬岩下的山谷很幽深。有一个地方叫“仙人岩”,乃是一块大石濒临水边,好象一个人坐在那里把脚下垂的样子。还有一个地方叫“金鸡洞”,相传古人凿石破山时,有一只金鸡从这里飞出,但已经不知道是什么时代的事情了。

往前走水势越来越小,水浅拖船不能行进。下船陆行六七里,到了药师寺。寺庙的后面靠着紫芝山,这里的和尚大多数都精读诗书,不象府城中和尚那样。

在这里过了两夜,于是又沿着小溪,从山的左边出去,淌过溪水。这里四面山峰环绕,遥见一条白色的大蛇,屈曲蜿蜒地奔向深谷,原来是一条涧水。桑田麦陇,山上山下络绎连接;许多农舍,掩隐遮蔽在竹、树中间;樵童牧竖,在山坡上互相呼唤追逐,这真是走入图画里边来了。打算问一下所经过的地方的名字,而轿夫很质朴愚陋,不太懂吴地方言,有时勉强地应答,有时又答非所问,大抵问上十句能明白两三句。随即又渡大溪,溪上有一座木桥,首尾连接两岸上。宽有三尺多,长约一百余步,当地的土人在上边来来往往,非常便捷。到了溪口市,这里所有深大的宅院,几乎都颓旧,但不时地却听有读书的声音,从廊庑中间传出,听了半天不知是什么书,大概是所说的《兔园册》吧?

从这里渐渐往山上走,攀越过山脚下的树林,山路开始越来越险峻。回头斜视,方才所过的松林,已经是在脚下了。这时,一片花粉迎风而起,像是弥漫的黄尘,落到衣襟上久久不掉,我嗅过的其它香气,没有比这再清馨的了。翻越了两座山岭,首先遇有一亭当道,上面有红油漆写的大字:雪窦山。山势幽深的地方,须仰视才能看见天空,其深奥狭窄,像是落进陷阱。而突然转出林边,则跟前豁然空阔宽广,举目可望百里之外。过一亭叫“隐秀”,小亭荫蔽在茂密的杉树中间,清脆的溪流声响从亭下走出山去。过一亭叫“寒华”,有很多游人的题字、题诗,可惜没有来得及细读。与“寒华亭”相对,有几步远近,还有一“漱玉亭”,亭旁有泉,泉的洞穴虽然很小,但是可以从中汲水,喝起来很甜。又过一大亭,正当进山的路口,把山路分成两个支径。先朝理宗皇帝御笔亲写“应梦名山”四字在上边,下边是刻石,原来昭陵皇帝作梦游览的佳美胜地,他发出诏书让把天下名山都画出呈进,结果就是这座山。从这往左拐,穿过松树林中的小径,就直达雪窦了。从右边转入,道中的桥上建筑着个亭子,叫作“锦镜”。亭的下边是一圆形的水池,直径有十丈多,周围都栽种着海棠,花开时节花影投在池水中,光彩灿烂看去像绣锦,亭子就因为这个得的名。穿过亭子的小径也可到达山寺,然而山路很曲折。山寺中的方丈名叫“少野”,这个人很有能诗的声名,他拿出酒和食物来慰劳客人,我们互相谈起临安城中的故人往事,他很希望我在这里住下。我估计明晨将要下雨,而没敢弥留。

出了山寺往右侧走,登上千丈岩,见一湍流的瀑布从“锦镜”涌出,泻落到绝壁下面的深潭中,而潭深则不可测量。走到悬崖的边缘上,牵手攀树往悬崖下俯视,则顿觉眼花心跳。一条泉水,刚涌出时像是一条洁白的熟绢,而触落到崖石上,则喷薄如急雪从空中飞下,因此它上边的亭子才叫“飞雪亭”。我休息在亭上,不时地感到浓烈的醉意,真想漫无边际地论辩玄妙的事理,话语都来到喉咙,嘴唇启动就要发出,只是没有可以与之谈话的人。坐在这里思念平生好友,心中不禁怅然,久久没能过去。山寺前是一片广阔平坦的秧田,它被山和茂林环绕,与平地无异。从这山侧出去望山下的村落,与这里来比则相差有几百丈高。而抬头再看上面的峰峦,其高度又和这里相当。

过妙高台,悬垂欲落的大石突出在山崖上,回头俯视山脚下,则群山环聚,已经看不见来时的山路。而在这里环眺群山,有的深红有的深青,像是戴着盖的钵盂,像是遗弃的古弁,像是蛟龙旋跃,像是猛兽蹲伏,不能一下描绘尽它们的形状。远方晴天下的山岚,轻轻地浮上天空,很像处女的光艳溢出眉间,未必是有什么情意,而她的倩影则自然动人。凡是登览此山观赏的,都感到胜于去观花。

当地的土人说,还有叫“小雪窦”,叫“板锡寺”,叫“四明洞天”的一些景胜。但我的兴致已经尽了,没有闲适的心情再去登临。

词句注释

  1. 雪窦:山名,四明山支脉最高峰,在今浙江奉化市溪口镇西北。
  2. 岁癸巳:指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春暮:晚春。
  3. 甬东:古地名,今浙江舟山岛。
  4. 游胜最诸山:游览之美好是众山中最突出的。
  5. 北囗堰:中间一字原缺;堰:拦水坝。
  6. 之:往。
  7. 横绝:横断,横跨。
  8. 覆以栋宇:在桥上盖了亭子;栋宇:泛指房屋、亭阁一类的建筑物。
  9. “凡舟”三句:谓凡是船只来往,看潮水涨落而上下的,一会儿就行驶几十里。楫:船桨,此指船。
  10. “非其时”三句:意谓如果不在涨潮季节,则船只来往靠人力来牵引,就既费力又缓慢。时:季节,指潮汛季节。 挽:牵,拉。
  11. 薄:迫近。
  12. 岩壑深窈:山谷幽深。
  13. 临:从高处往下靠近。
  14. 若坐垂踵者:好像一个人放下脚坐着。踵:脚后跟。
  15. 益:更加。涩:不通畅,指水浅,行船艰难。
  16. 曳:拉,牵引。
  17. 负:背,背靠。
  18. 不类城府:意谓不像那些出入城市官署的和尚;类:类似。
  19. 越:过。信宿:连住两夜。
  20. 畦、陇:园田间的长条土埂。
  21. 联络:连接。
  22. 牧竖:牧童。征逐:追逐。
  23. 地所历名:所经之处的地名。
  24. 舆夫:轿夫。朴野:质朴土气。
  25. 不深解吴语:不很懂得吴地(今江苏东部、浙江西部)方言。
  26. 或强然诺:有时勉强答应。
  27. 或不应所问:有时答非所问;不应:对不上。
  28. 率:大致、大抵。
  29. 次:接下去,接着。度:过。
  30. 相啮:相接;啮:咬。
  31. 修:长。且:将近。跬:半步,实指一举足的距离,等于今称“一步”。
  32. 野人:指当地村民。捷甚:轻快得很。
  33. 溪口:地名,即今奉化县溪口镇。市:街市。
  34. 间:间或,偶而。诵声:读书声。廊庑:堂前两侧的厢房。
  35. 殆:大概。《兔园册》:即《兔园策》,唐代人(一说虞世南,一说杜嗣先)编纂的一部书,民间用作启蒙课本。
  36. 陟:登,上。林麓:树林覆盖的山脚。
  37. 睨:斜看。
  38. 不去:谓花粉不掉落。
  39. 是:指花粉香。
  40. 首:起头。当道:正处在路上。
  41. 髹书:用漆涂饰书写。髹:把漆涂在器物上。
  42. “山势”三句:谓从山谷抬头看去,天空狭窄得就像在陷阱中所见一样。奥:深。
  43. 林际:树林边缘。
  44. 廓然:广阔的样子。
  45. 一瞬:一眨眼;这里有一眼望去的意思。
  46. 不暇:没有空闲。
  47. 覆:遮盖。
  48. 窦:孔,这里指泉眼。
  49. 汲:由下往上取水。
  50. 值:正对。所入:所延伸的地方,前方。
  51. “先朝”五句:据记载,南宋理宗梦游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醒来后下令绘画天下名山进阅,认为雪窦山就是他梦中所到之处,故亲笔写了“应梦名山”四字赐寺刻石。先朝:指宋朝。昭陵:古代宗庙或墓地的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始祖右方,称“穆”。这里“昭陵”是指南宋理宗陵。绝境:风景最佳的地方。图:画。兹山:此山。
  52. 径达:直到。雪窦:寺名,唐末始建,初名瀑布观音禅院,至宋真宗时,赐名雪窦资圣禅寺,是禅宗十刹之一。
  53. 因桥为亭:就着桥盖了一座亭子。
  54. 径余十丈:直径有十丈多。
  55. “花时”二句:谓海棠花开时节,花影投在水边,灿烂似锦。注:投。水涘:水边。疑:通“拟”,比拟。
  56. 缭曲:缭绕曲折。
  57. 主僧:主持寺庙的和尚,法号少野。
  58. 有诗声:谓作诗有点名气。
  59. 具觞豆劳客:准备了酒菜招待客人。 觞:酒器。豆:盛菜器。劳:慰劳。
  60. 钱塘故旧:杭州的老朋友。
  61. 止余宿:留我住一夜。
  62. 度:揣度,估计。诘旦:第二天早晨。
  63. 不果留:没有留宿。不果:事情没有实行。
  64. 右偏:右侧、右边。
  65. 引手援树:伸手攀树。
  66. 练:白绢。
  67. 沾醉:大醉,谓为风景陶醉。
  68. 清谈玄辩:谈论老庄学说的话语。
  69. 触喉吻:指话到了嘴边;吻:嘴唇。
  70. 无足与云者:没有够得上共谈的人。
  71. 坐:因。平生:一生,这辈子。
  72. 羡衍:延伸,扩展。
  73. “山林”句:谓秧田虽在山林围绕的高处,却与平地没有不同。
  74. 高复称此:意谓从雪窦寺到山峰的高度同到山下村庄的距离相当,也有数百丈。称:相当。
  75. 危石:高耸的岩石。突岩畔:突出在山崖边。
  76. 环凑:合拢聚集在一起。
  77. “周览”六句:谓环视众山,有的黑中透红,有的山色青绿;像盆盂倒扣的,像古代礼帽的,像蛟龙跳起、野兽蹲坐的,不能一一描述。绀:稍带红的黑色。委弁:周代的礼帽,用绢做的叫委,用皮革做的叫弁,形状像倒扣的杯子,前头高而宽,后面矮而尖。 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踞:蹲坐。殚:尽。
  78. 晴岚:晴天山中的雾气。
  79. 处子:处女。溢出眉宇:充满表露于眉额之间。
  80. 陵登:指爬山。
  81. 胜:超过。
  82. 小雪窦:即白岩山。
  83. 四明洞天:在丹水山。白岩山、丹水山都属于雪窦山。

作品赏析

文章开门见山:“闻雪窦游胜最诸山”,仅用八个字就点出了雪窦山势峻奇,风景幽美。这一点,不但给全文造成一种悬念,令读者顿生莫大的兴味,而且还隐隐透出了作者对祖国锦绣山河的深厚感情和对和平生活的热切向往。可是接下来,作者偏又不去直接写出雪窦山,而是遥遥落笔,沿着他的游览路线,依次写了五处胜景,通过这五处胜景来概括雪窦山的全貌。

最先是写“江行九折”后的大溪景致。大溪景致的特点是水急石怪。“舟楫往还,视潮上下,顷刻数十里,”是写水流之急;“岩壑深窈”,是状山岩之怪。由水急石怪构成一奇境,进而引出仙人临水坐化的传说,金鸡一鸣飞天的神话,把人带入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仙异境界。其次是写山中农家景致。在这里,可以看到桑田麦垄连接的景象,茂林修竹清新的色彩,山峰涧水萦绕的奇观,可以嗅到花粉迎风而起的馨香,还可以听到樵童牧竖在山坡上互相呼唤追逐的声音,——这是浑和的自然生趣,是无扰的自然景观,是粹然的天籁,是脱俗的清韵,这使得作者有一种“真行图画中”的快感。然而作者似乎意犹未尽,又在文中加进了“舆夫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这一笔,把农家的僻远与风俗的淳朴,描绘得入景入情、惟妙惟肖,也给这宁静的山里平添了欢悦的气氛。其三是写进山后所见景致。或许是因为雪窦山游览路线设置了众多小亭的缘故,作者在这里将用笔的重点放于写小亭上。这些小亭,在作者摇曳生姿的笔下,每亭一景,每景独绝:如“山势奥处”的雪窦山亭,“翳万杉间”的隐秀亭,“多留题”的寒华亭,泉水甘美的漱玉亭,先朝御书其上的御书亭,花水掩映的锦镜亭等等,它们就像一颗颗镶嵌在雪窦山径上的珍珠,神彩各异,别具特色,却丝毫没有那种叠床架屋式的重复琐碎感。“主僧少野,有诗声,具觞豆劳客,相与道钱塘故旧”,作者后缀一笔,更为这古雅的亭子带来了盎然生意,增加了无限情趣,使人怡然陶醉。其四是写登临千丈岩的景致。这里重点写了一瀑一崖,以及作者的观感。“流瀑”从锦镜轰鸣奔涌而出,“泻落绝壁下潭中”,“喷薄如急雪飞下”,这是描绘瀑布雄奇壮观的气势;站在悬崖的边缘上,牵手攀树往下俯视,“率举目眩心悸”,这是突现山崖高峻危峭的特征;“憩亭上,时觉沾醉”,“坐念平生友,怅然久之”,则是叙写作者感怀旧友的心情。这里的景与情都写得很生动形象,景情浑然契合,蔚成绝美的画面。其五是写妙高台的景致。作者站立于台顶,俯瞰四际,万千景象纷呈眼前:有悬垂欲落的大石,有散落的丘峦,有簇集的群山;或如戴着盖的钵盂,或如遗弃的古弁,或如蛟龙旋跃,或如猛兽蹲伏;山势环倚相济,岩崖怪妍相间;远处的山峰似缓缓离去,近处的山峰犹迎面扑来。而那远方的山岚,在晴日绚烂的光照下,轻轻地浮上天空,仿佛处女的光艳溢出眉间,更令人为之魂动神摇,叹为观止。

整篇文章,随着作者游之所至,目之所及,将五处胜景写得既有格局,又有层次;既有整体,又有局部;既有静态,又有动势;既有色泽,又有亮度,而雪窦山多彩多姿的特点,正在这细致入微、神形毕肖的描写中展现在读者面前。因此,可以说这既是一篇出色的游记散文,也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

创作背景

邓牧入元后,心情常悒悒不乐。他拒绝做官,隐居深山,与好友谢翱、周密等游览名山大川,也是借山川之景胜消遗心中的忧愁。这篇文章便是邓牧在至元三十年(1293年)畅游宁波奉化雪窦山后所作。

名家点评

  •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预衡《宋辽金元散文选注》:作者采用随行记游,移步换景的手法,将沿途所见桑田麦垅、田家牧童、曲溪亭桥、幽谷古刹、雪瀑锦镜,一一写出,似信手点染,却灿然成画。其中不仅有“周览诸山,或绀或苍,覆盂者,委弁者,蛟而跃、兽而踞者”这样生动的描摹,而且有“远者晴岚上浮,若处子光艳溢眉宇,未必有意,自然动人”这样传神的妙喻;不仅有深谷观瀑“目眩心悸”、“喷薄如急雪飞下”的感受,而且有“时觉沾醉,清谈玄辩,触喉吻动欲发,无足与云者,坐念平生友,怅然久之”的情愫。有意到笔随,涉笔成画之妙。

猜你喜欢

解连环·玉鞭重倚

宋代 • 姜夔

玉鞭重倚,却沉吟未上,又萦离思。为大乔能拨春风,小乔妙移筝,雁啼秋水。柳怯云松,更何必、十分梳洗。道郎携羽扇,那日隔帘,半面曾记。

西窗夜凉雨霁,叹幽欢未足,何事轻弃。问后约、空指蔷薇,算如此溪山,甚时重至。水驿灯昏,又见在、曲屏近底。念唯有夜来皓月,照伊自睡。

弓剑出榆塞,铅椠上蓬山。得之浑不费力,失亦匹如闲。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世事沐猴冠。老子不分别,内外与中间。

酒须饮,诗可作,铗休弹。人生行乐,何自催得鬓毛斑?达则牙旗金甲,穷则蹇驴破帽,莫作两般看。世事只如此,自有识鸮鸾。

山坡羊·述怀

元代 • 张养浩

无官何患,无钱何惮?休教无德人轻慢。你便列朝班,铸铜山,止不过只为衣和饭,腹内不饥身上暖。官,君莫想;钱,君莫想。

母别子

唐代 • 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梁甫吟

两汉 • 诸葛亮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邓牧
简介描述:

邓牧(1246年~1306年),字牧心,自称三教外人,又号九锁山人,世称文行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末元初思想家。

家世贫寒,南宋亡,遍游名山大川,其身世史无详载。据《洞霄图志》中的《邓文行先生传》记载,邓牧少年时,喜读先秦诸子典籍,崇尚古代学者。邓牧虽出身贫寒,但为人清高孤傲,不附权贵,淡泊名利。宋亡后,刚过而立之年的邓牧拒不入仕新朝,与当时的民族志士谢翱、周密等人相来往。元大德三年(1299年),邓牧到余杭大涤山中的洞霄宫隐居。大德九年,元廷鉴于邓牧的名声,派玄教大师吴全节亲至洞霄宫请其出山做官,被邓牧严词拒绝。隐居期间,邓牧曾和冲霄观道士孟宗玉编辑了《洞霄图志》和《洞霄诗集》二书,详细记载了该地宫观、山水、洞府、古迹、人物、碑记及游览、酬答诗篇。又作传世名作《伯牙琴》。该书是邓牧的诗文集,原作一卷,有诗文六十余篇。在编《四库全书》时,仅存文三十一篇,诗十三首。

邓牧在《君道》、《吏道》二篇政论文中,大胆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指出皇帝是最大的剥削者和掠夺者,在暴君与酷吏的压迫下,人民无法生活,起来斗争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其思想对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黄宗羲有较大影响,成为黄宗羲民主思想的重要渊源之一。邓牧终身不仕不娶。

邓牧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