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歌

明代陈子龙

赵北燕南之古道,水流汤汤沙浩浩。

送君迢遥西入秦,天风萧条吹白草。

车骑衣冠满路旁,骊驹一唱心茫茫。

手持玉觞不能饮,羽声飒沓飞清霜。

白虹照天光未灭,七尺屏风袖将绝。

督亢图中不杀人,咸阳殿上空流血。

可怜六合归一家,美人钟鼓如云霞。

庆卿成尘渐离死,异日还逢博浪沙。

白话译文

苍凉古道在燕赵大地延伸,千年易水多么湍急,到处是飞舞的沙尘。

走不尽的路啊,我们送别西去复仇的荆卿;沿途的枯草,在萧瑟的风中抖动。

送行的车马随从站在路旁,分手的时刻终于来临;告别的歌声缓缓而起,壮士的心中腾升起一片苍茫。

手拿精美的酒杯无法饮,慷慨激昂的旋律飞越在凛冽的荒原上。

白虹贯日,喷射出耀眼光芒,那是上苍被壮士的精诚感动;暴君秦王面临短兵相接的处境,他仓皇奋甩衣袖越过屏风。

督亢图穷而未能报仇雪恨,咸阳殿上洒下一腔热血,可叹一片精诚。

上下四方何等广大,美人钟鼓多如云霞,只可惜,到后来尽为秦王独霸。

荆轲壮烈牺牲,渐离被杀,但过些时日,还会有勇猛的力士与秦王相遇在博浪沙!

词句注释

  1. 易水:古河流,在今河北省西部。荆轲曾西刺秦王,出发时与燕太子丹诸人于此告别,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其情景十分悲壮。
  2. 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3. 骊驹:送别之歌。
  4. 羽声:五音之一,其声激昂慷慨。飒沓:盛大的样子。
  5. 白虹:《汉书·邹阳传》:“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注:“应劭曰:‘燕太子丹质于秦,始皇遇之无礼。丹亡去,厚养荆轲,令西刺秦王,精诚感天,白虹为之贯也。’”
  6. 七尺屏风袖将绝:指秦王被荆轲抓住,奋袖越过屏风才得以逃脱。
  7. 督亢图中不杀人:太子丹派荆轲入秦,以献督亢之地及秦亡将樊於期之头为名,藏匕首于地图中,谋刺秦王,未遂。督亢,地名。
  8. 六合:指上下四方。
  9. 庆卿:即荆轲。《史记·刺客列传》:“荆轲者,卫人。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渐离:高渐离,燕人,善击筑,与荆轲为友。燕亡,改换姓名,为人佣作。秦始皇召他入宫,把他的眼睛熏瞎了,叫他击筑。后来稍稍和他亲近。他把铅放在筑里,举筑击始皇,不中,被杀。
  10. 博浪沙:《史记·留侯世家》:“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秦灭韩,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

作品赏析

此诗分四层,通篇藉咏荆轲以感慨现实,气韵流荡,耐人咀嚼。开头四句为第一层,写送荆轲的时间和地点。易水河畔原为古老航道,背燕面赵,襟带二邦,河水浩荡,两岸白沙无垠,足为送别开拓寥廓宏大背景。又时值天风萧瑟、草木零落暮秋季节,北国天空尤为高远幽旷,浩浩江水,茫茫白沙,飒飒天风,萧萧草木,这些大自然奇特景观为全诗铺垫了慷慨悲壮基调。“送君迢遥西入秦”一句点明送谁去何处。其中,“迢递”一词既写征途之遥,复含任重而道远深意。紧接着四句为第二层,写送别时壮观的场面,以“骊驹一唱心茫茫”渲染悲壮场面,既为赞古代英雄荆轲,更为颂现实生活左懋第北上议和壮举。之后四句为第三层,写刺秦王的经过,借荆轲悲剧重演以痛悼左懋第遇害。最后四句为第四层,写秦王一匡诸侯统一中国,天下宝物都集秦宫,美女钟鼓繁若云霞。邪恶战胜正义,如同清朝灭明朝。但荆轲、高渐离虽亡,而博浪沙椎击秦王的张良终将再度出世。篇终“浩茫”之思,幽深婉曲地传达出陈子龙救亡图存的坚定决心。

全诗构制宏伟,用思深沉,立意深沉含蓄,风格慷慨悲凉,融合写景、叙事、议论于一体而浑化无迹:写景在于创造情感氛围,叙事在于抒发情感,全诗叙事都隐隐荡漾着郁勃的情思,结尾的议论又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故全诗写景、叙事、议论都统一在总体的情感节奏中。

创作背景

南明弘光时,清兵入关,朝议遣使通好,以阻清兵南下,但难得其人。时任右佥都御史的左懋第请行,至北京,被扣留。次年,清兵南下,南京失守,左萝石因拒绝降清而被害。此诗即诗人为此事而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名家点评

  • 湘潭市作协副主席彭建明:纵观全诗,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隐隐荡漾着郁勃的情思。(《历代诗词曲千首精译》)

猜你喜欢

浪淘沙·闷自剔残灯

清代 • 纳兰性德

闷自剔残灯,暗雨空庭。潇潇已是不堪听,那更西风偏著意,做尽秋声。

城柝已三更,欲睡还醒。薄寒中夜掩银屏,曾染戒香消俗念,莫又多情。

种树郭橐驼传

唐代 • 柳宗元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王屋山人魏万,云自嵩宋沿吴相访,数千里不遇。乘兴游台越,经永嘉,观谢公石门。后于广陵相见,美其爱文好古,浪迹方外,因述其行而赠是诗。

仙人东方生,浩荡弄云海。

沛然乘天游,独往失所在。

魏侯继大名,本家聊摄城。

卷舒入元化,迹与古贤并。

十三弄文史,挥笔如振绮。

辩折田巴生,心齐鲁连子。

西涉清洛源,颇惊人世喧。

采秀卧王屋,因窥洞天门。

朅来游嵩峰,羽客何双双。

朝携月光子,暮宿玉女窗。

鬼谷上窈窕,龙潭下奔潈。

东浮汴河水,访我三千里。

逸兴满吴云,飘飖浙江汜。

挥手杭越间,樟亭望潮还。

涛卷海门石,云横天际山。

白马走素车,雷奔骇心颜。

遥闻会稽美,一弄耶溪水。

万壑与千岩,峥嵘镜湖里。

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

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

此中久延伫,入剡寻王许。

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

天台连四明,日入向国清。

五峰转月色,百里行松声。

灵溪咨沿越,华顶殊超忽。

石梁横青天,侧足履半月。

眷然思永嘉,不惮海路赊。

挂席历海峤,回瞻赤城霞。

赤城渐微没,孤屿前峣兀。

水续万古流,亭空千霜月。

缙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

瀑布挂北斗,莫穷此水端。

喷壁洒素雪,空濛生昼寒。

却思恶溪去,宁惧恶溪恶。

咆哮七十滩,水石相喷薄。

路创李北海,岩开谢康乐。

松风和猿声,搜索连洞壑。

径出梅花桥,双溪纳归潮。

落帆金华岸,赤松若可招。

沈约八咏楼,城西孤岧峣。

岧峣四荒外,旷望群川会。

云卷天地开,波连浙西大。

乱流新安口,北指严光濑。

钓台碧云中,邈与苍岭对。

稍稍来吴都,裴回上姑苏。

烟绵横九疑,漭荡见五湖。

目极心更远,悲歌但长吁。

回桡楚江滨,挥策扬子津。

身著日本裘,昂藏出风尘。

五月造我语,知非佁儗人。

相逢乐无限,水石日在眼。

徒干五诸侯,不致百金产。

吾友扬子云,弦歌播清芬。

虽为江宁宰,好与山公群。

乘兴但一行,且知我爱君。

君来几何时?仙台应有期。

东窗绿玉树,定长三五枝。

至今天坛人,当笑尔归迟。

我苦惜远别,茫然使心悲。

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

少年游·重阳过后

宋代 • 晏殊

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朱阑向晓,芙蓉妖艳,特地斗芳新。

霜前月下,斜红淡蕊,明媚欲回春。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

与顾章书

南北朝 • 吴均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陈子龙
简介描述:

陈子龙(1608年-1647年),初名陈介,字人中,更字卧子,又字懋中,号轶符、海士,晚年自号大樽。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工部侍郎陈所闻之子。明朝末年大臣、学者、文学家、民族英雄。

陈子龙早年曾受夏允彝推崇,于崇祯初年参加以张溥、张采为首的“复社”,又与夏允彝、徐孚远、周立勋等结“几社”,为“几社六子”之一。崇祯十年(1637年),中进士,选授惠州司理,随后丁母忧;服除后授绍兴府推官。明亡后,以兵科给事中起复。顺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年),与沈犹龙起兵松江开展抗清活动,后事败隐居。隆武年间加入吴昜义军,隆武帝授兵部左待郎、左都御史,鲁王监国授兵部尚书、节制七省漕务。顺治四年(永历元年,1647年),为提督吴胜兆作书潜通明守将黄斌卿反正。最终遭泄密被捕,于五月十三日投水殉国,享年四十岁。乾隆朝谥“忠裕”。

陈子龙是明末重要作家,其诗歌成就较高,形成沉雄瑰丽的独特风貌,为云间诗派首席,被誉为“明诗殿军”。亦工词,为婉约词名家、云间词派盟主,被誉为“明代第一词人”、清词中兴的开创者。骈文精妙,奏疏与策论功底深厚,小品文自成一格。曾主编《皇明经世文编》,删改徐光启《农政全书》并定稿。著有《安雅堂稿》18卷(明末刊本),诗集《湘真阁稿》6卷(明末刊本)等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