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初生,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
莫不有终期。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
愿螭龙之驾,思想昆仑居。
思想昆仑居。见期于迂怪,志意在蓬莱。
志意在蓬莱。周孔圣徂落,会稽以坟丘。
会稽以坟丘。陶陶谁能度?君子以弗忧。
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
自然孕育万物,始终这样周而复始,难道大自然就没有终结的时候吗?
万物都有自己的终期,圣贤也不能避免,为什么还要为生命走向尽头而担忧呢?
但愿那无角的螭龙能成为我的坐骑,将我带到魂牵梦绕的昆仑圣地。
羡慕神仙居住的昆仑山。期望见到神灵,立志到海上去看看蓬莱仙山。
盼望求得长生不老。周公和孔圣人也要死去,大禹这样的君主也埋葬在会稽山。
大禹葬在会稽山。古今谁永世长存?心胸旷达的人不应该为死而感到担忧。
不知不觉中已到了垂暮之年,时间匆匆地过去,这又有什么办法呢?
此诗描写了诗人对生命与神仙的思考,清晰真诚地袒露出晚年诗人复杂而微妙的心理世界。全诗大致可分四节。第一节六句,意谓自然造就的万物,包括贤能的圣人都难免死亡。死亡是必然的,不必为死亡而忧伤。但由于长生不死传说的影响,曹操又产生了幻想,于是接下去的第二节五句,由写现实的人间转写幻想的仙境,表现了对长寿的期望。但仙境毕竟是虚幻的,因此接着第三层六句,又转写现实的人间,写周公、孔子和大禹这样的圣人都死去了,说明没有人能够长生久存。明智者不必为生命短暂而忧伤。最后一节用两句诗收束,发出了“年之暮奈何”的感慨,表现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短暂的无奈。
“厥初生,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莫不有终期。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首先感慨自然造就万物,包括贤能的圣人都难免死亡,肯定了死亡是必然的自然规律,不必为死亡而忧伤。
“愿螭龙之驾,思想昆仓居。思想昆仓居。见期于迁怪,志意在蓬菜”,诗人十分理性地认识到,仙境毕竟是虚幻的,因此接着又转写现实的人间,说明晚年的诗人随着生命的流逝,越发感觉到自己的有生之年要完成统一大业的难度。其实,诗人的内心深处是充满矛盾的,一方面,他幻想着“螭龙之驾”,生活在“昆仑”“蓬菜”之中;另一方面,他却并没有沉湎于自己的幻想中,而是清醒地知晓,神仙世界仅是幻想而已。所以,这几向表明诗人是在一种矛盾的心理之中挣扎着。尽管他不相信人能够长生不老,但由于受长生不死传说的影响,诗人又产生了幻想,由写现实的人间转写幻想的仙境,表现出诗人对长寿的期望。
“志意在蓬莱。周孔圣徂落,会稽以坟丘。会稽以坟丘。陶陶谁能度?君子以弗忧”,诗人再一次回归到理性与清醒的层面之上,劝告人们。“会稽以坟丘”,周公、孔子和大禹这样的圣人都死去了,说明没有人能够长生久存,明智者不必为生命短暂而忧伤。“君子以弗忧”,既然明白神仙世界是虚幻的,生命必然会走向终结,那么就应该乐天知命,不再忧愁了吧。恰恰相反,诗人对此的确明白,但他却忧愁依旧。“忧”在诗中二度出现,“何为怀此忧”“君子以弗忧”,忧愁其实一直伴随着诗人,并不以诗人的理性清醒而逃遁。
“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诗人最后发出了“年之暮奈何”的感慨,表现出其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短暂的无奈与感慨晚年的曹操,其心理世界是矛盾的,而人终归有一死,则是其晚年心头永远的痛,说明他的心理世界,复杂而微妙。
此诗是曹操游仙诗中的代表作,诗中从现实转向幻想,又从幻想回归现实,跌宕起伏中将诗人的复杂心理清晰地展现出来。
这首诗当是曹操晚年时期的作品,是曹操对生命与神仙的思考。具体创作时间未得确证。曹操爱好音乐,今存他的诗歌全是乐府诗,有些诗歌可能是即兴唱出的,内容时转时断时续,并没有经过严密的构思。这首诗就是这样。
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
既洒百常观,复集九成台。
空濛如薄雾,散漫似轻埃。
平明振衣坐,重门犹未开。
耳目暂无扰,怀古信悠哉。
戢翼希骧首,乘流畏曝鳃。
动息无兼遂,歧路多徘徊。
方同战胜者,去翦北山莱。
湘水经东安县东,有沉香塘,石壁隙插一株,云是沉水香,澄潭清冷,绿萝倒影。
湘水自分漓水下。曲曲潺湲,千里飞哀泻。冰玉半湾尘不惹,停凝欲挽东流驾。
百尺危崖谁羽化。一捻残香,拈插莓苔隙。忆自寻香人去也,寒原夕阳烧悲灺。
凿崖泄奔湍,古称神禹迹。
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
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贻之道门归,了此物我情。
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黄口灿然,固之自裹。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躯。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天子衮龙,百官绂绣,孰非我为?汝乃枵腹而营,口吐经纬,织成网罗,坐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曰:“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