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司勋杜十三员外

唐代李商隐

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

前身应是梁江总,名总还曾字总持。

心铁已从干镆利,鬓丝休叹雪霜垂。

汉江远吊西江水,羊祜韦丹尽有碑。

白话译文

杜牧司勋的字是牧之,一首《杜秋娘诗》就像清秋一样高远清新。

前身应该是梁代的名诗人江总吧,因为江总也是以“总持”为字以“总”为名。

心如铁石般坚定,胸存甲兵锋利就像干将莫邪剑刃,纵然鬓丝如霜雪垂肩也不必去伤叹悲吟。

像杜预远吊羊祜那样凭吊西江的韦丹,撰写的韦丹碑文将和羊祜碑一样永留丹青。

词句注释

  1. 司勋杜十三员外:即杜牧,任吏部司勋员外郎。唐人以同一曾祖父的兄弟姐妹排行,牧排行十三。
  2. 杜秋诗:指杜牧的《杜秋娘诗》。
  3. 江总:南朝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东)人。仕梁、陈、隋三朝。因得名于梁。故诗称“梁江总”。
  4. 心铁:指胸中自有武略。已从:已共。干镆:干将、莫邪。传说春秋时吴人干将及妻莫邪善铸宝剑,所铸雄剑名“干将”,雌剑名“莫邪”。
  5. 汉江:本指杜预。杜预曾任襄阳太守,襄阳地处汉江之滨。又因杜预是杜牧远祖,所以“汉江”又转指杜牧。西江:即江西,借指韦丹。他曾任江西观察使,很有政绩,死后杜牧奉诏撰韦丹碑。诗原注:“时杜奉诏撰韦碑。”
  6. 羊祜:晋人,任荆州都督,得江汉民心,死后百姓为他立碑,据说看到此碑的人都会流泪,杜预称之为堕泪碑。

作品赏析

诗首联写杜牧的官职、名、字和诗作,语言轻快跳脱,很富诗情。《杜秋娘诗》这首诗叙述杜秋娘沦落的悲惨遭际,抒写自己对世事无常、士林升沉荣悴的感慨,所谓“女子固不定,士林亦难期”,诗为杜牧刻意精心之作,颇能代表杜牧诗“刻意伤春复伤别”之基调、诗也为李商隐所称赏,故以之作举。开头以此句笼罩全篇,定下了盛赞与劝勉的主题。

颔联二句“前身应是梁江总,名总还应字总持”,从名字比拟,称颂杜牧的文才。江总,唐代诗人多将其属于梁,连杜甫也有“远愧梁江总,还家尚头黑”之句,所以李商隐拿他来比拟杜牧文才的超群和非凡。

颈联“心铁已从干镆利,鬓丝休叹雪霜垂”,这二句为理解全诗的关键。上句称赞杜牧的军事才略,下句则对他进行慰勉,不要为衰老而兴嗟叹。这里用干将、莫邪名剑作喻,赞颂他对国事时局的筹策,一为执政所用,即平刘稹,收回纥,所向披靡,极赞其军事韬略的正确,绝非仅仅是纸上谈兵。然而杜牧平生自负以文才武略,可谓志大才高,但却一直屈居下位,抑郁不得志,叹老嗟卑,自伤不遇之慨是常常有的。他一则说“前年鬓生雪,今年须带霜”(《即离独酌》),再则说“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飓落花风”(《题禅院》),所以李商隐则以积极的态度劝勉他勿再嗟叹。这里的意思不过是说,您杜牧的韬略已为世所用,且有功于国,如此,那又何必在意于您个人的遇与不遇,而为此叹老嗟卑呢!

尾联二句叙述杜牧奉诏撰写韦丹碑文事。这两句是说,杜牧文才超凡,奉诏撰写的韦碑,必将如羊祜碑一样流传千古,不朽于世。诗前从名字比拟,后从姓比拟,始则由杜诗赞其文才,继而赞其武略,最后“总见文章必传世”。至此,对杜牧的称赞达到极致,诗亦随即作结。诗人对杜牧的盛赞情真意切,实实在在,言之有“物”,绝无无聊文人虚妄浮夸之嫌,因而,劝勉也就格外有力。

诗人的政治遭遇远比杜牧不幸得多,但却能够从积极的方面劝慰杜牧不要为年衰位卑而消极嗟叹,勉励他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效力,表现了诗人极为可贵的对朋友的真诚关切和关心国家大事的豁达襟怀。

这首诗用思极为精巧,第一句用两“牧”字,第二句用两“秋”字,第四句用两“总”字,第七句用两“江”字,五六两句用“铁”和“干镆”、 “丝”和“雪霜”重叠,第八句又用两人名字重叠,通篇只第三句一句单行,构思精巧而不纤弱,气势非常轻快流畅,音调非常谐适流畅。全诗极富杜牧的清扬的特色,又具有自己蕴藉的风格,调子既比较明快,又不失凝炼深沉豪迈之气,个中旨趣全由诗的格调和情感而出。纪昀对义山诗多有微,对此诗却尤为称道:“自成别调,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亦可谓中肯之辞。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大中三年(849年)初在长安时。大中三年,李商隐三十七岁,为京兆府尹主管章奏,府尹说:“吾太尉之薨,有杜司勋之志,与子之奠文,二事为不朽。”(见《樊南乙集序》)李商隐对杜牧十分钦仰,因为杜不仅诗文好,而且议政论兵,有雄才大略。曾作《罪言》,提出削平河北藩镇,陈述用兵方略,并向李德裕上书,得到采纳。李商隐的想法与杜牧相同,他哭刘蕡,称赞杜牧,同情李德裕,倾向性非常明显。杜牧虽入居京职,然仍多叹老嗟卑、自伤不遇之慨,李商隐这首诗就是为盛赞其文武才略,对其表示关切与劝勉之情而作的。

名家点评

  •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赠司勋杜十三》一篇。体制甚奇,然亦出于乐天《览卢子蒙》诗也。
  • 清·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因小杜名牧,又字牧之,于是特地借来小作狡狯。写二“牧”字、二“杜”字、二“秋”字、三“总”字、二“字”字,成诗一解。此亦沈《龙池》、崔《黄鹤》所滥觞,而今愈益出奇无穷也。
  •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四句中故意叠用二“牧”字、二“秋”字、三“总”字、二“字”字,拉拉杂杂,写得如团花簇锦,而句法离奇天矫,又似游龙舞马,不可搦,真近体中之大观也。五、六二句自是正文。看他尾联又复叠用二“江”字,与前半之九个复字相照,二人名与前半之三个人名相照,使我并不知其未下笔时如何落想,既落想后如何下笔,文人狡狯一至于此!以视沈《龙池》、崔《黄鹤》,真可谓之愈出愈奇矣。
  • 清·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此以必传慰杜牧也。……前借《杜秋》一诗,而以江总比之;后因诏撰《韦碑》,而以杜预比之。前从名字上比拟,后从姓上比拟,诗格绝奇。总见运命虽不酬,而文章必传世。义山倾倒于杜,至矣。
  • 清·屈复《玉溪生诗意》:三、四巧思。死生人所不免,诗追江总,文堪不朽。何叹自首哉!
  • 清·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通篇自取机势,别成一格也。牧之奇才伟抱,回翔郡守,抑郁不平,此二章深惜之而慰之也。
  • 清·纪昀《玉溪生诗说》:嵚崎历落,奇趣横生,笔墨恣逸之甚,所谓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 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五律解散不对,为孟、李创格。……七言变体,始于崔司勋之《黄鹤楼》。太白深服之,故作《鹦鹉洲》诗全仿其格。其后白乐天“早闻元九咏君诗,恨与卢君相识迟。今日逢君开旧卷,卷中多道赠微之”,李义山“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前身应是梁江总,名总还曾字总持”,韩致尧“往年曾在溪桥上,见倚朱栏咏柳绵。今日独来芳径里,更无人迹有苔钱”,虽气体不同,杼轴各出,要皆《黄鹤楼》作为之滥觞也。

猜你喜欢

花史馆记

明代 • 归有光

子问居长洲之甫里,余女弟婿也。余时过之,泛舟吴淞江,游白莲寺,憩安隐堂,想天随先生之高风,相与慨然太息。而子问必挟《史记》以行。余少好是书,以为自班孟坚已不能尽知之矣。独子问以余言为然。间岁不见,见必问《史记》,语不及他也。会其堂毁,新作精舍,名曰花史馆。盖植四时花木于庭,而庋《史记》于室,日讽诵其中,谓人生如是足矣,当无营于世也。

夫四时之花木,在于天地运转、古今代谢之中,其渐积岂有异哉!人于天地间,独患其不能在事之外,而不知止耳。静而处其外,视天地间万事,如庭中之花,开谢于吾前而已矣。自黄帝迄于太初,上下二千余年,吾静而观之,岂不犹四时之花也哉!吾与子问所共者,百年而已。百年之内,视二千余年,不啻一瞬。而以其身为己有,营营而不知止,又安能观世如《史》、观《史》如花也哉!余与子问言及此,抑亦进于史矣。遂书之以为记。

念奴娇·留别辛稼轩

宋代 • 刘过

知音者少,算乾坤许大,著身何处。直待功成方肯退,何日可寻归路。多景楼前,垂虹亭下,一枕眠秋雨。虚名相误,十年枉费辛苦。

不是奏赋明光,上书北阙,无惊人之语。我自匆忙天未许,赢得衣裾尘土。白璧追欢,黄金买笑,付与君为主。莼鲈江上,浩然明日归去。

州桥

宋代 • 范成大

南望朱雀门,北望宣德楼,皆旧御路也。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老夫采玉歌

唐代 • 李贺

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

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

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

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

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

原君

清代 • 黄宗羲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乃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

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既以产业视之,人之欲得产业,谁不如我?摄缄縢,固扃鐍,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家,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痛哉斯言!回思创业时,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废然摧沮者乎!

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之世,人人能让,许由、务光非绝尘也;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欲,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然君之职分难明,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

李商隐
简介描述: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后随祖辈移居荥阳(今河南省郑州市),晚唐时期诗人。

李商隐幼年丧父,随母还乡过着清贫的生活。十六岁时,因擅长古文而知名。大和三年(829年)移家洛阳,结识令狐楚等前辈。“牛党”令狐楚欣赏他的文才,亲自授以今体章奏之学,并给予资助,后又聘其入幕,至开成二年(837年),考中进士,及第后再入令狐楚幕,令狐楚死后,入“李党”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不久娶王女为妻。从此陷入“牛李党争”漩涡,被“牛党”视为“背恩”“无行”。次年应“博学鸿词科”考试,已被录取再遭刷落。会昌二年(842年)应“书判拔萃试”,被授秘书省正字。宣宗即位后,牛党得势,其随即放弃京职,随李党郑亚赴桂海。后期十几年时间,都漂流各地,为各地幕僚,开始笃信佛教。大中十二年(858年),因病退职还乡,在郑州去世。

李商隐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其诗构思缜密,多用含蓄象征的手法,精工富丽的辞采,婉转和谐的韵调,曲折细微地去表现深厚的情感。李商隐胸怀“欲回天地”,力促唐王朝中兴的志向,但身处晚唐已无实现抱负的可能。其骈体章奏与哀诔之文因形式瑰丽、情文并茂而在当时极负盛名,曾自编为《樊南甲集》等,李商隐还是晚唐杰出诗人,其诗各体俱有佳作,尤以五七言律绝成就为高,七言律诗的造诣更是上追杜甫而独步晚唐。主要作品有《瑶池》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