鵩鸟赋

两汉贾谊

谊为长沙王傅三年,有鵩飞入谊舍。鵩似鸮,不祥鸟也。谊即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自广也。其辞曰:

单阏之岁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斜兮,鵩集予舍。止于坐隅兮,貌甚闲暇。异物来萃兮,私怪其故。发书占之兮,谶言其度,曰:“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请问于鵩兮:“予去何之?吉乎告我,凶言其灾。淹速之度兮,语予其期。”鵩乃叹息,举首奋翼;口不能言,请对以臆:

“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斡流而迁兮,或推而还。形气转续兮,变化而蟺。沕穆无穷兮,胡可胜言!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彼吴强大兮,夫差以败;越栖会稽兮,勾践霸世。斯游遂成兮,卒被五刑;傅说胥靡兮,乃相武丁。夫祸之与福兮,何异纠纆;命不可说兮,孰知其极!水激则旱兮,矢激则远;万物回薄兮,振荡相转。云蒸雨降兮,纠错相纷;大钧播物兮,坱圠无垠。天不可预虑兮,道不可预谋;迟速有命兮,焉识其时。

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忽然为人兮,何足控抟;化为异物兮,又何足患!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夸者死权兮,品庶每生。怵迫之徒兮,或趋西东;大人不曲兮,意变齐同。愚士系俗兮,窘若囚拘;至人遗物兮,独与道俱。众人惑惑兮,好恶积亿;真人恬漠兮,独与道息。释智遗形兮,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乘流则逝兮,得坻则止;纵躯委命兮,不私与己。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澹乎若深渊之静,泛乎若不系之舟。不以生故自宝兮,养空而浮;德人无累,知命不忧。细故蒂芥,何足以疑!”

白话译文

贾谊在长沙做了三年太傅,有只鵩鸟飞进他的住所。鵩鸟长得很像猫头鹰,是不祥的鸟。贾谊因为被贬到长沙,长沙气候很潮湿,此时看到猫头鹰,认为自己寿命已不长了,于是写了一篇赋来自我安慰。赋文说:

汉文帝六年,丁丑年,四月孟夏时节。四月里的一天太阳西斜时,有一支鵩鸟停在我的屋子上。它停在座位的一角,形态非常从容不惊。有怪物停栖于此,我心中暗中怀疑它飞来的缘故。打开书本占卜它,预示说到它吉凶的定数:“有野鸟进入我的房屋,主人即将离去。”我请求向鵩鸟发问:“我将要到哪里去呢?如果有吉事,你就告诉我,即使有凶事,也请你把什么灾祸说明。死生迟速的吉凶定数啊,请告诉我它的期限吧。”鵩鸟就叹息着,昂起头张开翅膀,口却不能说话,而请用胸中所想的来对答:

“时间万物的变化,本来就没有停止。运转迁移,或推移回还,万物变化运转,反复无定。形与气互相移转连续变迁蜕化,精微深远,没有穷尽。福是祸的诱因,祸是福的根源。忧与喜聚集在一门之中,吉与凶同在一个区域。吴国很强大,夫差却失败了,越国栖息于会稽山,但勾践却称霸于世。李斯游于秦国,身登相位,达到成功,最终却身受五刑而死。傅说在傅岩操服劳役,殷高宗武丁以为他是贤人,用他为相。福祸相互依附纠缠,如同绳索绞合在一起,天命不可解说,谁知道他的究竟?水流矢飞,为外物所激,则或悍或远,发生变化,万物往返相激,震荡转化,人事也有时因祸而至于福,互相影响,反复无常。云因势而上升为雨,雨因冷而下降为云,事物的变化复杂纷纭。自然界造化推动万物,使之运行变化是无边无际的。天和道,其理深远,不可预为思虑谋度,死生迟速有命,哪能预知它的期限!

天地像一个冶金之匠炉,造化像一个冶金之匠,阴阳所以铸化为物故喻为炭,物由阴阳铸化而成故喻为铜。聚散灭生怎么会有一定的法则?千变万化未必有终极。偶然为人,哪里值得贪恋珍惜,而死亡又有什么值得忧患的呢?智慧浅小的人,只顾自身,以他物为贱,以自己为贵。在达人看来,自己和万物可以相互适应,故没有一物不合适。贪婪的人为财而死,刚烈之士为名誉而死。贪求虚名的人,死于权势,一般人贪求生命。为权力所诱为贫贱所迫的人,东奔西走,趋利避害;与天地合其德的伟人不为物欲所趋,对亿万变化的事物都等量齐观,一视同仁。愚笨的人为俗界所牵连,困窘得如罪人之受拘束;有至德的人遗弃物累,独和大道同行。众人惑乱之甚,所爱所憎,积聚甚多;得天地之道的人安然宁静,独和大道相处。放弃智虑,遗弃形体,超脱于万物之外自忘其身,深远空阔,与道浮游。人生如木浮水,行止随流;把自己的身躯完全托付给命运,任凭自然,不私爱身躯把它归于自己作为私物,活着仿佛随波逐流,死去好像休憩长眠。深邃得好像深渊潭水般幽然,漂浮得好像没有羁绊的小舟般自在,涵养空虚之性而浮游,德人不被万物牵累,知天命而不忧愁。因此像鵩鸟飞入舍内这种琐细小事,又有什么值得疑虑的啊!”

词句注释

  1. 单阏:卯年的别称。这是古代太岁纪年法。
  2. 谶:预示吉凶的话。
  3. 淹速:指寿命的长短。
  4. 斡流:运转。
  5. 沕穆:精微深远貌。
  6. 纠纆:二、三股捻成的绳子。这里比喻祸福纠缠在一起。
  7. 合散:指生死。
  8. 异物:指死亡。
  9. 夸者:指贪求虚名的人。
  10. 怵迫:怵指为利益所诱,迫指为贫贱所迫。
  11. 至人:指至德之人。
  12. 真人:指得道之人。

作品赏析

这是一篇抒情赋。但它不是通过叙事来抒情,也不是通过写物绘景来抒情,而是通过说理来抒情,使抒情寓于说理之中。因此也可以说它是一篇哲理赋,而且是中国辞赋史上的第一篇哲理赋。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在收录这篇赋文前有这样一段记载:“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雄鸮称鵩)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贾生既已谪居长沙,长沙卑湿,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这已经把写作此赋的时间、因由和主旨说清楚了。它通篇都是作者与鵩鸟的问答之辞。当然,这只是一种假托。但通过这种假托,却表现了作者贬谪后忧伤苦闷、愤懑不平的复杂心情。

赋文的第一段,就是作者所以写作此赋的缘起。他以叙事的方式开头,由鵩鸟入室、心生疑虑领起,很自然地把问题引到生死祸福上来,假借鵩鸟的“臆”,使笔锋转入说理。

鵩鸟入室,世俗认为是极不吉利的。而这只,不仅集于舍,而且还“止于坐隅”“貌甚闲暇”,更是一种不祥的征兆。贾谊谪贬长沙,政治上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心情是极为苦闷愤慨的。因此,遇到鵩鸟入室这样的事,也自然就相信“占卜”了。占卜的结果是“主人将去”。这就更增加了他的疑虑。于是,他就自言自语地和鵩鸟对起话来,中心意思是要追问吉凶祸福以至生死的问题。这样写,于事、于情、于理都非常自然。赋作的巧妙新颖之处,正是在自然叙事之中反映出作者复杂细致的思想感情。应该说,这是作者极为新鲜别致的艺术构思。

鵩鸟的“所答”之意,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主要说明客观的万事万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是相互转化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忧喜同门”,“吉凶同域”,其“沕穆无穷”,是不可“胜言”的。吴王夫差强大一时,不久就转而为败,越王勾践即将灭国,可是转而又称霸于世。李斯荣贵一时,最后惨死于“五刑”;傅说出身卑贱,后来却荣为国相。可见生死祸福、贵贱荣辱,是自然命运的安排,是“不可预虑”“不可预谋”“不可说”的。所以,作者想让鵩鸟把“淹速之度”“语予其期”是不可能的,鵩鸟只能“回答”他说:“迟速有命兮,焉识其期?”从文章结构上来说,使前后照应了起来。

后部分,是前部分说理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既然万物变化,不可预知,那么个人如果遇有吉凶祸福之事应该怎样对待呢?这部分里,作者浓笔重意,集中让鵩鸟讲了要“知命不忧”的道理。它把天地之间比作一个熔炉,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自然的“造化”,“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因而,“忽而为人兮”,不足珍爱;“化为异物兮”,也不值得忧虑。它不厌其烦地举出各种不同人物对待世俗的各种不同态度,明确地指出小智、贪夫、烈士、夸者、品庶、愚士、众人等等,都不过是为财物、名利、权势以及生命所累,终日奔走西东,丝毫不懂变化之“道”。相反,达人、大人、至人、真人、德人等等,却能做到“达观”“不曲”,“遗物”“无累”,“恬漠”“自丧”,“释智遗形”,因而能够“与道俱”“与道息”“与道翱翔”。它奉劝作者要“养空而浮”“知命不忧”,所以对于鵩鸟入室,也就不足以疑虑了。这样,又进一步回答了作者提出的问题,依然照应了前文。

应该指出,作者提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人们对于某些吉凶祸福之类的事情发生,应该采取豁达大度的态度,从发展变化的辩证观点上去看待它,这都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把这种发展、变化以至转化,想象到神妙玄测、不可捉摸的程度,那就陷入到不可知论的泥坑中了。表面上它“未始有极”,“不可说兮”,实际上只要我们认真对待,加以客观地分析和研究,还是可以找出它的特点和规律的,也是可以“预虑”“预谋”的。如果由于“命不可说兮”,而要人们“释智遗形,超然自丧”,以至“纵身委命”“与道翱翔”,那就变成无所作为、甘愿做“大钧”奴隶的宿命论者了。可见,作者从自己贬谪后苦闷愤慨的心情实际出发,而最后落脚到老庄之道的“一是非”“齐生死”的态度上来,显然是消极的,是时代环境和世界观的局限所在,是我们不能汲取和赞同的。

作者所以这样抒写,是由他所处的具体环境条件决定的。他身遭不幸,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和政治生活有着愤懑的不平之气,但他又无能为力。凭个人的想象和愿望无法改变自己的具体处境,自己良好的政治主张和政治理想与实际存在的现实生活,又发生着强烈的矛盾,因此,人生的探索,哲理的思考,感受的冲击,命运的安排,都一股脑儿地淤积在他的心头。在无法摆脱的情况下,他只有采取“纵身委命”的消极态度来自遣自慰,也就是《史记》所说的“为赋以自广”。其实,从贾谊一生的思想和言行来看,他也不是甘愿这样做的。所以,这种复杂的思想情绪,只不过是他怀才不遇而又无可奈何的痛苦、悲愁、忧愤、哀怨的思想反映罢了。

全赋以四言诗句为主要表现形式。作者学习楚辞的某些手法,采取了拟托的问答体,而“答”文又是赋文的主要部分。在具体抒写时,他充分使用了想象力和联想力,把大自然的变化莫测和命运的不可捉摸写得活灵活现、幽深玄妙和精微至极。他不完全抽象说理,而是采取引史实、作比喻来进行证明,说明他对客观事物有着相当精细的观察和理解。他对在变化莫测的世俗生活中各种人物的心理、态度和言行,进行了极为细致的揭露和描绘,说明他看穿了人生,以至产生了憎恶,其思想是相当深邃的。赋的语言,虽然多是四言诗句,但不臃肿、不板滞,从不规则的押韵和不断调换韵脚中,显示出文字的活脱来。随着感情的变化,他时而描写,时而陈述,时而提问,时而反诘,因而通篇都在说理,而却没有抽象难懂的道学习气。相反,有时写得激烈奔放,有时写得平静安适,字里行间不乏流畅而又跌宕的风采,没有后来事类大赋那种臃肿、艰涩、堆砌、浮丽的毛病。所以,它应该是中国早期辞赋中的佳作。

创作背景

《鵩鸟赋》作于汉文帝七年(前173年)贾谊谪居长沙(今属湖南)任长沙王太傅时。赋前小序说明了其写作缘由。根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和《汉书·贾谊传》所载:有一天有鵩鸟(俗称猫头鹰)飞到贾谊的屋子里,他认为猫头鹰是不祥之鸟,本来被贬就心情不好,又不适应长沙潮热的气候,觉得自己命不久矣,于是写下这篇赋以自遣。

名家点评

  • 汉·司马迁: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 南朝·刘勰:贾谊《鹏鸟》,致辨于情理。(《文心雕龙·诠赋》)
  • 清·顾施祯:此二句(指末句),作赋之本旨。(《文选六臣汇注疏解》)
  • 清·陈螺渚:此赋一死生,齐得丧,正是打不破死生得丧关头,依托老庄,强为排遣耳。(于光华《重订文选集评》)
  • 现代·马积高:它是赋史上第一篇成熟的哲理赋,又是第一篇比较完整的以四言诗句为主的问答体赋。作者善于用贴切的比喻把一些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如“水激则旱,矢激则远,万物回薄,震荡相转”,“天地为炉,造化为工,阴阳为炭,万物为铜”,即其显著者。因而它讲的虽是哲理,却不觉枯燥无味。(《赋史》)

猜你喜欢

泊秦淮

唐代 •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代答闺梦还

唐代 • 张若虚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道观内柏树赋

唐代 • 魏征

元坛内有柏树焉,封植营护,几乎二纪。枝干扶疏,不过数尺,笼于众草之中,覆乎丛棘之下,虽磊落节目,不改本性,然而翳荟蒙茏,莫能自申达也。惜其不生高峰,临绝壑,笼日月,带云霞,而与夫拥肿之徒,杂糅兹地,此岂所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者哉?有感于怀,喟然而赋。其词曰:

览大钧之播化,察草木之殊类。雨露清而并荣,霜雪沾而俱悴。唯丸丸之庭柏,禀自然而醇粹。涉青阳不增其华,历元英不减其翠。

原斯木之攸挺,植新甫之高岑。干霄汉以上秀,绝无地而下临。笼日月以散彩,俯云霞而结阴。迈千祀而逾茂,秉四时而一心。

灵根再徒,兹庭爰植。高节未彰,贞心谁识。既杂沓乎众草,又芜没乎丛棘。匪王孙之见知,志耿介其何极?若乃春风起于蘋末,美景丽乎中园。水含苔于曲浦,草铺露于平原。成蹊花乱,幽谷莺喧。徒耿然而自抚,谢桃李而无言。至于日穷于纪,岁云暮止。飘蓬乱惊,愁云叠起。冰凝无际,雪飞千里。

顾众类之飒然,郁亭亭而孤峙。贵不移于本性,方有俪乎君子。聊染翰以寄怀,庶无亏于善始。

纵囚论

宋代 • 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遂初堂记

明代 • 归有光

宋尤文简公,尝爱孙兴公《遂初赋》,而以遂初名其堂。崇陵书扁赐之。在今无锡九龙山之下。公十四世孙质,字叔野,求其遗址,而莫知所在。自以其意规度于山之阳,为新堂,仍以遂初为匾,以书来求余之。

按兴公尝隐会稽,放浪山水,有高尚之志,故为此赋。其后涉历世涂,违其夙好,为桓温所讥。文简公历仕三朝,受知人主,至老而不得去。而以遂初为况,若有不相当者。昔伊尹、傅说、吕望之徒,起于胥靡耕钓,以辅相商、周之主,终其身无复隐处之思。古之志得道行者,固如此也。惟召公告老,而周公留之日:“汝明勖偶王,在宜,乘兹大命,惟文王德,丕承无疆之恤。”当时君臣之际可知矣。后之君子,非复昔人之遭会,而义不容于不仕。及其已至贵显,或未必尽其用,而势不能以遽去。然其中之所谓介然者,终不肯随世俗而移易。虽三公之位,万钟之禄,固其心不能一日安也。则其高世遐举之志,宜其时见于言语文字之间,而有不能自己者。当宋皇桔、治平之时,欧阳公位登两府,际遇不为不隆矣,今读其《思颍》之诗,《归田》之录,而知公之不安其位也。况南渡之后,虽孝宗之英毅,光宗之总揽,远不能望盛宋之治,而崇陵末年,疾病恍惚,宫闱戚畹,干预朝政,时事有不可胜道者矣。虽然,二公之言已行于朝廷,当世之人主不可谓不知之,而终不能默默以自安。盖君子之志如此。

公殁至今四百年,而叔野能修复其旧,遗构宛然。无锡,南方士大夫入都孔道,过之者登其堂,犹或能想见公之仪刑。而读余之言,其亦不能无概于中也已。

贾谊
简介描述:

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洛阳(今属河南)人,西汉初年人,世称贾生。著有《新书》(刘向编成,初称《贾子新书》)。

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汉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三十三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所著主要有文赋两类。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赋则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知名。唐李商隐有《贾生》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