楮亭记

明代袁中道

金粟园后,有莲池二十余亩,临水有园,楮树丛生焉。予欲置一亭纳凉,或劝予:“此不材木也,宜伐之,而种松柏。”予曰:“松柏成阴最迟,予安能待。”或曰:“种桃李。”予曰:“桃李成荫,亦须四五年,道人之迹如游云。安可枳之一处?予期目前可作庇阴者耳。楮虽不材,不同商丘之木,嗅之狂醒三日不已者,盖亦界于材与不材之间者也。以为材,则不中梁栋枅栌之用;以为不材,则皮可为纸,子可为药,可以染绘,可以颒面,其用亦甚夥。昔子瞻作《宥老楮诗》,盖亦有取于此。”

今年夏,酷暑,前堂如炙,至此地则水风泠泠袭人,而楮叶皆如掌大,其阴甚浓,遮樾一台。植竹为亭,盖以箬,即曦色不至,并可避雨。日西,骄阳隐蔽层林,啼鸟沸叶中,沉沉有若深山。数日以来,此树遂如饮食衣服,不可暂废,深有当于予心。自念设有他树,犹当改植此,而况已森森如是,岂惟宥之哉?且将九锡之矣,遂取之以名吾亭。

白话译文

金粟园后面,有一个二十多亩的莲池,水边有一个园子,楮树生长得很茂盛。我想在那里建一个小亭子以供纳凉,有人劝我说:“楮树不是一种有材用的树,最好把它砍去,种上松柏。”我说:“松柏长得很慢,需要很久才会有阴凉,我怎能等得了?”又有人建议说:“种上桃李。”我回答说:“桃李成荫,也需要等四五年,道人云游四海,像云一样游走,怎能滞留于一处呢?我需要的是现在可以用来乘凉的。楮树虽然不能有大材用,但也不像商丘的树木,闻了之后让人狂醉三天而不能自己,也介于有材用和无材用之间。如果认为它有材用,它却不能用来作为顶梁柱。如果认为它无材用,它的皮却可以做纸,结的果实可以用药,也可染丝织品,可以洗脸,用处还是很多的。以前苏轼作《宥老楮诗》,大概也是来源于此种说法。

今年夏天,天气非常热,待在前面的堂屋就像火烧一样,到了这个地方却清风送爽,凉快无比,而且楮树叶都有手掌那样大小,树荫很密很大,整个亭台都在树荫之下。在亭子周围种上竹子,亭子上盖上箬叶,阳光就遮住了,还可以避雨。太阳西移,隐藏于茂密的树林,枝叶间小鸟因为热而鸣叫着,沉闷的气氛就像是在深山老林里一样。这些日子以来,在楮树下纳凉就像穿衣吃饭,未曾有一天停息,甚是合乎我的心意。自己思量种植别的树木,还是应当种植楮树,而且到了现在,楮树已经长得繁盛茂密,难道不应该感谢它吗?那么就用最高的殊荣对待它,所以以之为我这座亭子的名字。

词句注释

  1. 金粟:桂花的别名。因其色黄如金,花小如粟,故称。
  2. 楮树:落叶乔木。皮可制纸。
  3. 或:有人。
  4. 不材:不成材,无用。
  5. 道人:炼丹服药、修道求仙之士。迹:形迹。
  6. 枳:阻塞。
  7. 期:希望,企求。庇阴:遮蔽。
  8. 商丘之木:见于《庄子·人间世》:“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嗅之,则使人狂醒三日而不已。”狂醒:极清醒。
  9. 枅栌:柱上方木。
  10. 颒面:洗脸。
  11. 夥:众多。
  12. “昔子瞻作”二句:苏轼《宥老楮诗》中有句:“静言求其用,略数得五六。肤为蔡侯纸,子入桐君录。黄缯练成素。黝面颒作玉。灌洒烝生菌,腐余光吐烛。”宥,宽恕,赦免。静言,仔细地。蔡侯:指发明造纸的蔡伦。桐君:传说为黄帝时医师。曾采药于今浙江桐庐东山,结庐桐树下。人问其姓名,则指桐树示意。遂被称为桐君。烝,指气体上升。腐余,腐朽废弃之物。
  13. 前堂:前面的正房。炙:烤。
  14. 遮樾:指树荫遮蔽。樾,树荫。
  15. 植:直立。
  16. 箬:竹笋外壳。
  17. 曦色:指阳光。
  18. 沸:喧嚣。
  19. 沉沉:形容寂静无声或声音悠远隐约。
  20. 废:抛弃,废弃。
  21. 有当:适合,合宜。
  22. 森森:树木繁密的样子。
  23. 九锡:古代天子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器物,是一种最高礼遇。

作品赏析

袁中道的一生仕途不顺,命运多舛,但其兼济天下的热情始终未减,《楮亭记》即是这样一篇论及作者处世哲学的小品文。

在第一段中,作者先提及自己欲在园中置一凉亭,然后通过问答的形式,驳斥了有人建议砍掉园中的楮树、改种松柏的建议。在问答之中,作者巧妙地赞誉了楮树的优点,并自然地引出了后文要论及的重点,也就是“材与不材”的问题。楮树“皮可为纸,子可为药,可以染绘,可以颒面”,却又“不中梁栋枅栌之用”。正因它不成材,所以不会被匠人看中;又因它有材,所以作者也不会移走它。作者认为正是因为楮树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所以才能够得以保全。

在第二段中,作者写了一段夏天的经历。酷暑时节“前堂如炙”,楮树丛生的地方却“水风泠泠袭人”。“其阴甚浓,植竹为亭,隐蔽层林,啼鸟沸叶”,在灼热和清凉的强烈对比中,楮亭俨然成了一间天然的凉亭。这段诗情画意的描绘,既点明了楮亭命名的由来,又将作者对楮树的感情熔铸了进去,情景交融,极富情趣。最后,作者对介于“材与不材之间”的楮树赐以“九锡”,这就不单单是在赞誉楮树,而是在借题发挥,宣扬作者的处世哲学。仔细回味文中那介于“材与不材之间”的楮树,子瞻作诗取之,作者也称其“深当予心”,甚至说道“设有他树,犹当改而植此”,想必读者也会对作者为楮树“名为不材实为佳木”的翻案之议大加赞赏,可以说,全文最后“赐以九锡”的点睛之笔为这篇记加入了深厚的内涵。木之用,不在栋梁;人之才,不唯伟业。作者将“九锡”这种中国古代皇帝赐给有殊勋者的礼器赐予楮树,是将树的灵魂与自己的人生信条合而为一了。

袁中道一生以自适为宗,却又被功名所牵绊。他的人生旅程既饱含着心酸的失意,也充满着对成功的期待。他的一生时时发出归隐山林的慨叹,却又无奈多次出山应对世缘。仕途的坎坷曲折,父兄的溘然离世,种种的一切,让他的心灵常常逃往山水之间。《楮亭记》一文的语言清新隽永,本色自然,既不乏清静悠闲的雅士生活的描绘,文字深处又饱含着一份失意和惆怅。楮非不材,人也必定不完全以功名论英雄,从袁中道的这份笔力深处的灼见和感喟,看来他一定是在材之辨的论说中寻求到了自己的精神高地和心灵安慰。

创作背景

作者在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夏天,和二哥袁宏道从北京回到荆州府城江陵(今属湖北),同在沙头(今属湖北,当时属江陵管辖)居住。他在沙头买得一座旧园,定名金粟园。其间修建了楮亭,并作此记。

名家点评

  • 贵州教育学院教授周复刚:作者于后园楮树下建有一亭,并将此亭命名为“楮亭”。有人认为楮树“不材”,作者为之辩护,认为它非但有用,而且无可替代。作者并非单纯地为了评价一种树木或解释一座亭台的命名原因,他借此想暗示的,是宽容和谐、人尽其才的社会政治理想。(《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 12 散文卷 6》)

猜你喜欢

菩萨蛮·相逢欲话相思苦

宋代 • 晏几道

相逢欲话相思苦,浅情肯信相思否。还恐漫相思,浅情人不知。

忆曾携手处,月满窗前路。长到月来时,不眠犹待伊。

旦携谢山人至愚池

唐代 • 柳宗元

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

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

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

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

薄幸·咏疟

清代 • 贺双卿

依依孤影,浑似梦、凭谁唤醒!受多少、蝶嗔蜂怒,有药难医花症。最忙时,那得功夫,凄凉自整红炉等。总诉尽浓愁,滴干清泪,冤煞娥眉不省。

去过酉、来先午,偏放却、更深宵永。正千回万转,欲眠仍起,断鸿叫破残阳冷。晚山如镜,小柴扉烟锁,佳人翠袖恹恹病。春归望早,只恐东风未肯。

临江仙·和叶仲洽赋羊桃

宋代 • 辛弃疾

忆醉三山芳树下,几曾风韵忘怀。黄金颜色五花开,味如卢橘熟。贵似荔枝来。

闻道商山余四老,橘中自酿秋醅。试呼名品细推排。重重香腑脏,偏殢圣贤杯。

板桥晓别

唐代 • 李商隐

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袁中道
简介描述:

袁中道(1570年-1626年),字小修,一作少修,别字冲修,号凫隐居士,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人。与兄宏道、宗道并称“三袁”,明代文学家、吏部郎中。“公安派”领袖之一。

袁中道少有文才,十余岁时,作《黄山》《雪》二赋,长达5000多字。长大后,宦游京师,结交四方名士。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袁中道中进士,官自徽州(今属安徽)教授,历任国子博士、南京礼部主事、南京吏部郎中等职。天启三年(1623年)八月三十日,袁中道病逝于南京,终年五十六岁。

袁中道主张打通复古派和公安派的诗学理念,既克服两派之缺陷,同时又兼采其长,这从某种程度上促成了明末复古文学和性灵文学的合流。其作品以散文为优,游记如《游石首绣林山记》《游鸣凤山记》等,情景交融,描摹入微;尺牍文如《寄蕴璞上人》《答潘景升》等,直抒胸臆,文笔明畅;日记《游居柿录》,多精粹文笔,对后世日记体散文有一定影响。袁中道的著作有《珂雪斋集》20卷和《游居柿录》20卷。其诗文主要以山水寄情、酬酢应答、感时伤怀为内容,偶有关心民瘼之作。思想平泛,艺术上也创新不多,与其文学主张不相称。

袁中道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