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勋。
见逐张征虏,今思霍冠军。
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
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
一辆车独自远出塞外,报效国家不敢企求功勋。
过去跟随张飞那样的将军,现在打算成为霍去病那样的人。
平坦的沙漠连着漫天的积雪,卷起的飞蓬飞入黄云之中。
我慷慨地倚着长剑,高声歌唱着送您远去。
此诗首联并未如一般送别诗那样写送别的场景和惜别的情绪,而是写张判官一心为国平定边疆,并不是为个人功利单车千里出塞,描绘了一个单车赴边,为国建功立业的英雄形象。颔联以“张征虏”“霍冠军”的典故作对,使得诗句非常工整。这两位将军除了功业卓著以外,还有着性格上的共同点:勇猛过人。诗人认为,张判官也是一位猛士,他追随张征虏,又思慕霍将军。可谓是豪情满怀,志存高远。颈联描写壮丽的塞外之景:浩瀚的沙漠望不到边,更远的边疆是被白雪覆盖的,气候寒冷恶劣的地方。蓬草被高高地吹到云彩中,但塞外的云彩并不是美丽的白云,天空中飘浮着大量沙尘。景色壮丽开阔,却也分外荒凉。在写赴河西旅途艰辛的同时,人物也便置于这雄浑壮远的画面之中。尾联并没有承接颈联的诗意,而是另起一笔,写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景。朋友要去条件艰苦的地方,但诗人并没有感到悲伤,反而慷慨高歌为他壮行。如此展开结句,既写出了诗人对朋友报国之心的理解与支持,又侧面写出了朋友不畏艰险的勇气。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或作于安史之乱前。王维的朋友张判官即将奔赴河西节度使治所,王维在送行友人出塞之际,创作的了这首诗。
蜀于五代为僭国,以险为虞,以富自足,舟车之迹不通乎中国者五十有九年。宋受天命,一海内,四方次第平,太祖改元之三年,始平蜀。然后蜀之丝织文之富,衣被于天下,而贡输商旅之往来者,陆辇秦、凤、水道岷江,不绝于万里之外。
岷江之来,合蜀众水,出三峡为荆江,倾折回直,捍怒斗激,束之为湍,触之为旋。顺流之舟顷刻数百里,不及顾视,一失毫厘与崖石遇,则糜溃漂没不见踪迹。故凡蜀之可以充内府、供京师而移用乎诸州者,皆陆出,而其羡余不急之物,乃下于江,若弃之然,其为险且不测如此。夷陵为州,当峡口,江出峡始漫为平流。故舟人至此者,必沥酒再拜相贺,以为更生。
尚书虞部郎中朱公再治是州之三月,作至喜亭于江津,以为舟者之停留也。且志夫天下之大险,至此而始平夷,以为行人之喜幸。夷陵固为下州,廪与俸皆薄,而僻且远,虽有善政,不足为名誉以资进取。朱公能不以陋而安之,其心又喜夫人之去忧患而就乐易,《诗》所谓“恺悌君子”者矣。自公之来,岁数大丰,因民之余,然后有作,惠于往来,以馆以劳,动不违时,而人有赖,是皆宜书。故凡公之佐吏,因相与谋,而属笔于修焉。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
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