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愿归盘谷序

唐代韩愈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倖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详。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白话译文

太行山的南面有个山谷叫盘谷。盘谷那地方,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居民很少。有人说:“因为盘谷盘绕在两山之间,所以名叫‘盘’。”也有人说:“这个山谷位置幽僻而地势险阻,是隐者所盘旋的地方所以叫‘盘’。”我的朋友李愿住在这里。

李愿说:“人被称为大丈夫的情况,我知道了。他们把利益恩惠施给别人,名声显扬于当世。一种情况是:在朝廷上,他任免百官,辅佐天子发布政令;在朝廷外,就树起旗帜,陈设弓箭,卫兵在前喝道,侍从塞满道路,仆役们拿着他所需物品,夹道奔驰。他高兴起来就随意赏赐,发起怒来就任意处罚。才能出众的人聚集他的跟前,说古道今赞誉他的大德,他听入耳中而不厌烦。他的家妓眉毛弯曲,面颊丰满,声音清脆,体态轻盈,外貌秀丽,内心聪慧,跳起舞来轻薄的衣襟飘然而动,长长的衣袖遮掩面容。他的白粉搽脸,青黛画眉的姬妾,在排列的房屋中清闲地住着,自恃美丽,妒忌别的姬妾得宠;争着比美,求取他的怜爱。这就是被天子宠遇赏识、掌握了当代权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我并非讨厌这些而躲避这种情况,这是命中注定的,是不能侥幸得到的。另一种情况是:他居住在穷荒山野的地方,可以登高望远,可以整日坐在繁茂的树下,可以用清泉洗涤以自我洁净。从山上采来的水果,甜美可食:从水中钓来的鱼虾,鲜嫩可口。作息没有定时,只求安定舒适。与其当面受到称赞,哪里比得上背后不受毁谤;与其身体受到享乐,哪里比得上心中没有忧虑。不受官职的约束,也不受刑罚的惩处。既不了解国家的治乱,也不打听官吏的升降。这就是不被时代赏识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我就去做这样的事。还有一种人,他在达官显贵的门下侍候,在通往权势的路上奔走,想举脚走路又不敢走,想开口说话又不敢说,处于污浊卑下的地位而不觉得羞耻,触犯了刑法就要被诛杀,希望有获得成功的万分之一的机会,直到老死而后停止追求。这样的人在为人方面是好还是不好呢?”

昌黎韩愈听了李愿的话,认为他讲得有气魄,与他斟上酒,并为他作了一首歌,歌词说:“盘谷之中,是您的府宫。盘谷的土,可以种禾黍。盘谷的泉,可以洗涤,可以溯沿。盘谷险阻,谁会争您的住所?盘谷曲折幽深,空阔广大可以容身;盘谷环绕弯曲,往前走却回到了原处。盘谷快乐啊,快乐无央;虎豹远离啊,蛟龙躲藏;鬼神守护啊,禁绝不祥。有吃有喝啊,长寿安康;没有不满足的事啊,还有什么奢望?给我的车轴加油啊,用饲料喂饱我的马,跟随您到盘谷去啊,终我一生要在那里自由自在地游逛。”

词句注释

  1. 李愿:当为隐居山林的名士。盘谷:在洛阳正北六十公里今济源城东北。
  2. 太行:山西、河北交界,北至长城、南至黄河,为长城、黄河之间南北走向的群山,为太行山脉,在济源境称王屋山,主峰在山西晋城县南。阳:南也,山南为阳。
  3. “谓其”二句:谓盘名之由来。有人说,盘谷地形屈曲,环绕在两山的中间,所以叫盘谷。
  4. 宅:处也。意谓:有人说这个地方很僻静,自然与外面隔绝,是隐士逗留往来的好处所。
  5. 利泽:恩惠。
  6. 昭于时:显耀于当时。
  7. 庙朝:犹言朝廷。
  8. 进退百官:升迁与罢各级官员,此句谓掌权宰臣在朝廷坐而议政,掌握朝政大权。佐天子出令:辅助天子发布政令,执行政令。
  9. 旄:一种顶端用嫠牛尾为饰的旗子。
  10. 呵:唱道呵导,旧时仪伙队呼喝开路。
  11. 供给之人:指使用的左右的人。
  12. “夹到”句:谓将军外出手执各种旗帜,拿着弓箭武器的仅仗队,武士在前边喝道,仆从在左右供应所需之物,威风赫赫的气势。
  13. 才畯:才能卓异之人。
  14. 盛德:崇高的道德。
  15. 丰颊:丰满的面颊。古代以丰颊为美好,吉祥。
  16. 清声而便体:歌喉清亮,舞姿轻捷灵活。
  17. 秀外而惠中:外貌媚美,内心聪慧。
  18. 裾:衣裳的前襟,通称衣襟。
  19. 翳:隐蔽,笼罩。翳长袖,用长袖遮蔽身子:舞姿之一种。
  20. 粉白黛绿:此为舰妆刻饰,即面敷粉而白,眉施黛而青,喻美人也。
  21. 列屋而闲居:谓姬妾之多,依次住在排列的屋里。
  22. 妒宠:妒忌别人得到宠爱。负恃:自负才貌,有恃无恐。
  23. 争妍:比美。取怜:求得宠爱。封建社会大官僚占有众多姬妾,迫使她们这样做。
  24. 遇知:即知遇,受到重用。“吾非”句逆折取势有力。有命:有天命,即俗谓“人之命,天注定。”
  25. 不可幸而致:不可以侥倖达到。
  26. 美可茹:指山上采摘的山果野菜鲜美可食。茹,吃。
  27. “起居”二句:谓起居没有一定的时间约束(自然随意),只求身体舒适。
  28. 孰若:何若,此犹言不若,不如。无毁不受诽谤。毁:诋毁,诽谤,说别人的坏话。
  29. 车服不维:没有车马服饰的约束,指无官位,即无官一身轻,不受官职的羁绊。维:系也。
  30. 刀锯不加:不受刀锯之刑罚。刀锯,古代刑名。刀用于割,锯用于刖。
  31. 理乱不知:不理会国家的或治或乱。理,当作治,因避讳高宗李治之名。
  32. 黜陟不闻:听不到贬谪与升迁的事。黜,降职或罢免。陟,登高、上升。
  33. “大丈夫”二句:此指隐者一流的行为处世,与上节借“大丈夫”作宾对比,此为之主。
  34. 公卿:古有三公九卿,此指当权显贵。形势:权力地位。
  35. 趦趄:想往前走又不敢走的样子。
  36. 嗫嚅:小语谋私貌。韩公常用此义,谓有所是,气夺声低貌。
  37. 刑辟:刑法。诛戳:被处罚或杀戳。
  38. 侥倖:非分或意外之幸运。此承上说若不被惩罚和诛杀而老死的,乃万一之幸运。
  39. “其于”二句:这种人的为人比起前二者好坏如何呢?以上一节写另种人,并以一句收束,结构甚奇。此节与上二节合成一大段,乃此《序》主轴。此段可调高其隐,讥其官,而骂杀那些奔走于形势之途的小人。
  40. 以简劲之言振起而歌之。壮之:周论。
  41. 宫:室,此指寓所。维子之官:你居住的地方。维或作惟,维同惟,发语词,可不译出。
  42. 可以稼:可以种植。稼,用作动词,播种,指种庄稼。
  43. 可濯:应前“濯清泉”,可洗浴。或谓濯与權通,棹舟而行。此为前者。可沿:可顺泉流而下观赏景物。
  44. 阻:屈折。
  45. 窈而深:当远而深邃。
  46. 缭:盘绕。此句曲复韵。谓屈曲盘绕,来去往复。
  47. 乐且无央:即乐而且无尽。
  48. 呵禁:呵斥、禁止。此句谓,有鬼神守护,可送魑魅魍魉之为祸者。
  49. 寿而康:长寿且安康。
  50. 奚所望:何所望。望,读阴平声。
  51. 膏:滑车轴的脂,此指以油胎膏车轴,使其润滑好行。秣马:饲马。
  52. 徜徉:犹徘徊也。以上为歌辞。

作品赏析

这篇文章流露出了作者的不遇之叹,不平之鸣,表达他对官场丑恶的憎恨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文章主旨,是通过对李愿归隐盘谷的议论间接表现出来的。

首段简洁叙述盘谷环境之美以及得名由来。接下来三个段落忽开异境,假借李愿之口,生动地描述了三种人的行为和处世态度:声威赫赫的显贵、高洁不污的隐士和卑污谄媚的官迷。通过对这三种人所作所为的刻意描摹,表明了作者对这三种人的抑扬取舍。最后,作者作歌肯定李愿的说法,在对隐士的赞美之中,讽刺当时昏暗的政治、骄奢的权贵和趋炎附势之徒。

文章写得颇有特色。首先,叙述角度富于变化。作者采用多角度方法反复表现自己的观点:第一部分以简练的笔墨叙写了盘谷之美及得名的由来。第二部分借李愿之口,用两宾夹一主的手法写三种人的作为和生活:一种是高官权臣,声势显赫,穷奢极欲;一种是隐居之士,洁身自好,无毁无忧;一种是钻营之徒,趋炎附势,行为可鄙。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看似叙述李愿言论,实含作者强烈感情。第三部分,先用“壮之”赞美李愿的话,表明“愿之言”即“愈之意”;再以“歌”词极言盘谷之美、隐居之乐和向往之情,以第一人称口气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与态度,使整个内容表达委婉曲折,一唱三叹,体现了作者的巧妙构思。

其次,在文体上,采用散体与歌赋韵文相结合的方式,恣肆挥洒,不拘一格。首段全用散体。中间部分以散驭骈,既有骈赋的章法,又有散文的气韵。句末用韵,长短错落,富有节奏感。骈散兼用而又能浑然一体,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创作背景

韩愈从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到京师求仕,直到贞元十八年(802年)才被授以四门博士。在这十几年中,仕途一直不顺利。他四次参加考试,直到贞元八年(792年),才登进士第;但以后连续三次参加吏部博学宏词考试,均未中选,因此没有授予官职。他求仕心切,于贞元十一年(795年)春,连续三次上书宰相,要求仕进,均被置之不理。不得已先后在汴州、徐州幕府中任职,郁郁不得志。到了贞元十七年(801年)又赴京师求仕。韩愈求仕,不只是为了求得衣食,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救世的志愿。他在《与卫中行书》中说:“仆之心或不为此(指饮食衣服)汲汲也,其所不忘于仕进者,亦将小行乎其志耳。”这篇《送李愿归盘谷序》作于贞元十七年。是时李愿游洛阳而归盘谷,韩愈在洛阳闲居,因有此序、歌之作以送之。韩愈求官未遂,心情郁闷,满腹牢骚,因此借这篇临别赠言来吐露他的抑郁心情。

名家点评

  • 宋·苏轼《跋退之送李愿序》:“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而已。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
  • 宋·楼昉《崇古文诀》卷九:“一节是形容得意人,一节是形容闲居人,一节是形容奔走伺候人,却结在‘人贤不肖何如也’一句上。终篇全举李愿说话,自说只数语,其实非李愿言此,又别是一格。”
  • 清·恽敬《大云山房稿》:“字字有本,句句自造,事事披根,惟退之有此。”
  • 清·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甲编卷二:“起段词笔简宕。”“凡为文,宜专就篇中紧要之处极力抒写,其余闲文末节,不宜浪费笔墨,如此文紧要处在中三段,故作者精神全注于此。起段则但求筒净,不求精采也。”

猜你喜欢

咏芭蕉

清代 • 郑板桥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亲政篇

明代 • 王鏊

《易》之“泰”曰:“上下交而其志同。”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盖上之情达于下,下之情达于上,上下一体,所以为“泰”;下之情壅阏而不得上闻,上下间隔,虽有国而无国矣,所以为“否”也。

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见,止于视朝数刻;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非独沿袭故事,亦其地势使然。何也?国家常朝于奉天门,未尝一日废,可谓勤矣;然堂陛悬绝,威仪赫奕,御史纠仪,鸿胪举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惴惴而退。上何尝治一事,下何尝进一言哉!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

愚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盖周之时有三朝:库门之外为正朝,询谋大臣在焉;路门之外为治朝,日视朝在焉;路门之内曰内朝,亦曰燕朝。《玉藻》云:“君日出而视朝,退适路寝听政。”盖视朝而见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听政而适路寝,所以通远近之情。汉制: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唐皇城之北,南三门曰承天,元正,冬至,受万国之朝贡,则御焉,盖古之外朝也;其北曰太极门,其西曰太极殿,朔望则坐而视朝,盖古之正朝也;又北曰两仪殿,常日听朝而视事,盖古之内朝也。宋时常朝则文德殿,五日一起居则垂拱殿,正旦、冬至、圣节称贺则大庆殿,赐宴则紫宸殿或集英殿,试进士则崇政殿。侍从以下,五日一员上殿,谓之轮对,则必入陈时政利害;内殿引见,亦或赐坐,或免穿靴。盖亦有三朝之遗意焉。盖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极也;外朝,象天市也;内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

国朝圣节、正旦、冬至大朝会,则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则奉天门,即古之外朝也;而内朝独缺。然非缺也,华盖、谨身、武英等殿,岂非内朝之遗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刘基,永乐以来,如杨士奇、杨荣等,日侍左右;大臣蹇义、夏元吉等,常奏对便殿。于斯时也,岂有壅隔之患哉?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三殿高閟,鲜或窥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积。孝宗晚年,深有慨于斯,屡召大臣于便殿,讲论天下事。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

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刬近世壅隔之弊。常朝之外,即文华、武英二殿,仿古内朝之意: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从、台谏各一员,上殿轮对;诸司有事咨决,上据所见决之,有难决者,与大臣面议之。不时引见群臣,凡谢恩辞见之类,皆得上殿陈奏;虚心而问之,和颜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尽;陛下虽深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灿然毕陈于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内朝所以通远近之情。如此,岂有近时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时,明目达聪,嘉言罔伏,野无遗贤,亦不过是而已!

拟咏怀诗十八

南北朝 • 庾信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好事近·何路向家园

清代 • 纳兰性德

何路向家园,历历残山剩水。都把一春冷淡,到麦秋天气。

料应重发隔年花,莫问花前事。纵使东风依旧,怕红颜不似。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宋代 •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韩愈
简介描述: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一说怀州修武(今河南省修武县)人,自称“郡望昌黎(今辽宁省义县)”,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中国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韩愈三岁而孤,随兄嫂生活。自幼攻读六经百家之书,于贞元八年(792年)登进士第。最初两任节度推官,后授四门博士,升监察御史。因论宫市之弊而被贬为阳山县令,之后遇赦,调江陵法曹参军。历任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升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年),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为潮州刺史。唐穆宗即位后被召入朝,拜国子祭酒。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享年五十七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加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鄙六朝骈体文风,推崇古体散文,其文质朴无华,气势雄健,“文起八代之衰”“集八代之成”,开古文运动之滥觞。后人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亦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有《韩昌黎集》传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