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

唐代王维

与裴迪同作

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

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

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

白话译文

与裴迪一同创作

老态龙钟的一个衰翁,徐步而行来参谒禅宫。

要问我心的义是什么,可以遥想空病的病也在空。

山河大地全展在天眼眼底,大千世界显现于法身之中。

莫奇怪此地可以消除炎热,因为它能使大地四处起风。

词句注释

  1. 青龙寺:在唐代长安新昌里南门之东,为密宗的重要道场。谒:拜见。操禅师:一位法号中有“操”字的和尚,生平不详。
  2. 龙钟:行进不轻松灵活。
  3. 义心:谓犹豫不决之心。《楞伽经》: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以性自性第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上上法。又:犹豫不决之心者,有迷事迷理二者。迷事之疑,于见道断之。迷理之疑,主佛断之。
  4. 空病:执着于空。《维摩诘经》云:“得是平等,无有余病,惟有空病,空病亦空。”鸠摩罗什注:“上明无我无法,而未遣空,未遣空,则空为累,累则是病,故明空病亦空也。”
  5. 天眼:即指能见远近内外前后上下之眼。《法苑珠林》:“昔佛在世时,诸弟子中阿那律天眼第一,能见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微细,无幽不睹。”
  6. 法身:指佛的二身之一,法身指具有佛德之自身。僧肇维摩经注:经云法身者,虚空身也。……然则法身在天而天,在人而人,岂可近舍丈六,而远求法身乎?概言之,法身即佛之真身。

作品赏析

此诗乃摩诘时界暮年之所作。同是参禅之得,同是五言体制,但与《终南别业》相比风调迥异。虽然《终南别业》也是“晚”来之作,但此诗显然要比之心境更为苍老。《终南》一诗尚多丝丝禅趣,读之浑然有欣欣向荣之感,而此诗则多有老气横秋之意。

人至老境,虽有顽童之痴心,更得夕阳之深沉矣。随月华之流逝,摩诘禅思亦随之精进。世人学佛,均从一“空”字打入,体贴亲切,心向往之。随之曲径通幽,更由此“空”字打出,回顾来途,“遥知空病空”,云烟均又是一场空幻耳。如此层层盘旋,可至佛思之圣域。臻至于此,人生也将界枫火漫天之际耳。登高临远,可见大千万象。人界暮年亦是人生之最高峰,于此环视大地苍生,其心胸之壮阔、气宇之开张,远非踽踽前行者可比。此际正是人生“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之时,由是虽同感“山河” “世界”,但此已非《汉江临眺》之“俗眼”所见,乃“天眼”而观。与其言此“天眼”为像教所开,实不如言,此乃人生岁月之寸寸历练、片片消磨而铸就耳。由是“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自远非“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可比,眼中景已成意中境耳。山河源自于心中,世界伸缩于股掌。由是冷暖寒温无不自如,“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诚如尼父所言“七十而从心所欲”焉。

作者友人裴迪有同题诗一首《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安禅一室内,左右竹亭幽。有法知不染,无言谁敢酬。乌飞争向夕,蝉噪已先秋。烦暑自兹适,清凉何所求。”裴迪此诗已可算其所作之上佳,然亦如前文所对举之例,若与摩诘相较,优劣自无待言矣。

创作背景

位于长安新昌里的青龙寺,北枕高原,南望爽垲,有登眺之美。天宝年间(742年-756年),王维常爱与他的诗友们结伴前往游览,拜望那里的高僧大德,也往往留下同题而咏的诗坛佳话。天宝初,王维与王昌龄、裴迪、王缙曾聚于青龙寺的昙壁上人院,众人皆有诗,王维且为诗集作序。约数年后,至迟不过天宝末安史乱前,他和裴迪旧地重游(因安史之乱后裴即离开长安),写下了这首诗。

名家点评

  • 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董乃斌:在作者笔下,同样壮美的风景,被写成“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这样把外界景物与禅师的道行学养加以浑融表现的句子。句子诚然漂亮有气魄,但雄阔的风景却变成了抽象的说理。诗的尾联把寺庙的清凉归因于佛教禅旨的威力。作者注意力明显发生转移,而这转移便一定程度地透露出其心情的变化,正与开篇的称老相呼应。(《王维集》)

猜你喜欢

世美堂后记

明代 • 归有光

余妻之曾大父王翁致谦,宋丞相魏公之后。自大名徙宛丘,后又徙馀姚。元至顺间,有官平江者,因家昆山之南戴,故县人谓之南戴王氏。翁为人倜傥奇伟,吏部左侍郎叶公盛、大理寺卿章公格一时名德,皆相友善,为与连姻。成化初,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堂宇闳敞,极幽雅之致,题其扁曰“世美”。四明杨太史守阯为之记。

嘉靖中,曾孙某以逋官物粥于人。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不足,则岁质贷。五六年,始尽雠其直。安亭俗呰窳而田恶。先是县人争以不利阻余,余称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之语以为言,众莫不笑之。 余于家事,未尝訾省。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菜,岁苦旱而独收。每稻熟,先以为吾父母酒醴,乃敢尝酒。获二麦,以为舅姑羞酱,乃烹饪。祭祀、宾客、婚姻、赠遗无所失,姊妹之无依者悉来归,四方学者馆饩莫不得所。有遘悯不自得者,终默默未尝有所言也。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庚戌岁,余落第出都门,从陆道旬日至家。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余谓:“得无有所恨耶?”曰:“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长沙张文隐公薨,余哭之恸,吾妻亦泪下,曰:“世无知君者矣!然张公负君耳!”辛亥五月晦日,吾妻卒,实张文隐公薨之明年也。

后三年,倭奴犯境,一日抄掠数过,而宅不毁,堂中书亦无恙。然余遂居县城,岁一再至而已。辛酉清明日,率子妇来省祭,留修圮坏,居久之不去。一日,家君燕坐堂中,惨然谓余曰:“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余退而伤之,述其事,以为《世美堂后记》。

苏子瞻哀辞

宋代 • 张舜民

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

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

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

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伤仲永

宋代 •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法华寺西亭夜饮

唐代 • 柳宗元

祗树夕阳亭,共倾三昧酒。

雾暗水连阶,月明花覆牖。

莫厌樽前醉,相看未白首。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王维
简介描述:

王维(693年或694年或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

出身太原王氏分支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王维被责授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上元二年(761年)七月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王维不仅参禅悟理,学庄信道,还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年间,尤长五言。其诗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其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之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