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令·塞上风高

宋代李纲

塞上风高,渔阳秋早。惆怅翠华音杳,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未成图报。

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

白话译文

边境上朔风凌冽,北方的秋天来得特别的早,并早早地有了寒意。让人感到惆怅万分的是被金人掳掠而去的徽、钦二帝,至今没有任何消息。驿使来来往往,空自奔驰,可以凭递书信的大雁早已归尽,没有带来徽、钦二帝的半点消息 。想我曾是一介布衣,后考中进士蒙圣上金殿授官,于国家危难之时被任命为宰相,肩负重任。但却力未及施,谋未及用,图报君主的恩遇而未成。

有谁相信我对君主的一片丹心和衷情,感伤当世朝政的多变,让我空怀方、召之才,却得不到重用,无法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若我身在相位,我就要尽到一个宰相应尽的职责,为民着想。我若军权在握,我就要驱尽敌虏,收复国土,横扫燕然敌境。我将率领十万精兵,横行于胡地,奉迎徽、钦二宗回朝。

词句注释

  1. 塞上:边境线上。
  2. 渔阳:古郡名,战国燕置。这里泛指北方。
  3. 翠华:皇帝仪仗中用翠鸟作装饰的一种旗子。
  4. 双龙:指宋徽帝、宋钦帝二帝。
  5. 白衣:或谓白身,旧指无功名、无官职的人。
  6. 除恩:指授官。
  7. 丹衷:丹心、衷情。
  8. 调鼎:以鼎之调味,比喻宰相治理天下。
  9. 燕然:即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10. 奉迎:敬辞。迎接之意。

作品赏析

上片写对二帝的怀念和报国无成的忧愁。“塞上风高,渔阳秋早。”因北国秋来,作者对囚居北国的宋徽宗、宋钦宗倍加怀念。渔阳本唐时蓟州,此处泛指北地。他所惆怅的是“翠华音杏”。自从二帝北行后,至今“翠华一去寂无踪”。(鹿虔扆《临江仙·金锁重门荒苑静》)“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不论“驿使”,还是“征鸿”,都没有带来任何关于二帝的消息。这说明一位忠于君国的忠臣对北宋被金人灭亡这一惨痛的历史事件是刻骨铭心的。“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未成图报”。高宗起用李纲为相,李纲向高宗建议:“外御强敌,内销盗贼,修军政,变士风,裕邦财,宽民力,改弊法,省冗官……政事已修,然后可以问罪金人……使朝廷永无北顾之忧。”(《宋史·李纲传》)由于高宗外受金兵强大压力,内受投降派的怂恿,无力振作,决心南逃。李纲被罢官,他想到自己出身平民,深沐皇恩,“未成图报”,实在是无由图报,情有可原,只留下满怀遗憾,一腔悲愤。

下片由上片的“未成图报”过渡,继续抒发自己救国救民,抗敌雪耻的宏伟志愿。首先作者深有感慨地说,谁相信他有一片献给主上的耿耿丹心呢?朝政多变,情况复杂,和战不定,忠奸不辨,使他感伤。空叹自己“未作救民方召”。周宣王时,淮夷不服,召虎奉命讨平之。方、召都为周宣王时中兴功臣。李纲虽想效法方、召建立中兴之业,无奈高宗非中兴之主,不能信任他,他虽欲救国救民,不可得也。虽为自责之辞,亦不免含有对朝廷怨怼之意,只是怨而不怒而已。“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调鼎为霖”出自《尚书·说命》。商王武丁举傅说于版筑之间,任他为相,将他治国的才能和作用比作鼎中调味。《韩诗外传》:“伊尹负鼎俎调五味而为相。”后来因以调鼎比喻宰相治理天下。武丁又说:“若岁大旱,用汝(傅说)作霖雨。”李纲感到古代贤君对宰相如此倚重,对比自己虽曾一度为相,仅月馀即被罢免。他认为个人的进退出处,无足轻重。而一念及天下安危,国家存亡,则愤懑之情,溢于言表。就他的文韬武略而言,如果登坛作将、领兵出征,他可以横扫燕然。此处泛指金国境内土地。李纲感到自己虽有出将入相之才,却无用武之地。如果让他继续为相、为将,他将领十万精兵,横行沙漠,“奉迎天表”。李纲不是夸口,他的将才是杰出。据《大金国志》载:“靖康元年,斡离不围宋京师,宋李纲督将士拒之。又攻陈桥、封邱、卫州门,纲登城督战,杀数千人,乃退”。在被敌人包围的被动情况下,李纲尚能建立如此战功,如果真能让他“拥精兵十万”,则“横行沙漠”并非不可能。可惜他生不遇明君,又遭奸臣排挤,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他的壮志只能是梦想而已。皇帝被敌人俘虏,这是国家的奇耻大辱。迎归二帝,虽不可能重新君临天下,但这是报国仇、雪国耻,这也是包括李纲在内的南宋许多爱国志士的奋斗目标,李纲虽屡遭挫折,但愈挫愈奋,从不灰心,始终雄心勃勃,力图“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靖康之难后的南宋初年。南宋高宗即位之初,曾萌生抗金的志向,李纲也是在那个时候重新得到起用。他作为当时主战派的代表,一心想收复中原国土,建功立业。但高宗内心畏敌,只图苟安,并无抗金决心。不久,李纲就被投降派排挤罢相(1127年)。这首词大概是李纲罢相后写的,作者忠贞爱国的胸怀和济世救民的抱负得以充分展现。

名家点评

  • 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共南平市委宣传部《中共南平市委宣传部编,武夷文化研究》:《苏武令·塞上风高》最能表明李纲的志向与立场。
  •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黄拔荆《中国词史 (上卷)》:作者思念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北上,叹息自己不能为之复仇雪耻,表达自己救国救民、收复失地的决心和抗敌必胜的信心。

猜你喜欢

与施从事书

南北朝 • 吴均

故鄣县东三十五里 ,有青山,绝壁千尺,孤峰入汉 ;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 ,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被径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信足荡累颐物 ,悟衷散赏 。

吴中田妇叹

宋代 • 苏轼

和贾收韵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

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

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

茅苫一月垅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

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

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

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

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

姑熟再见胜之,次前韵

别梦已随流水,泪巾犹浥香泉。相如依旧是臞仙。人在瑶台阆苑。

花雾萦风缥缈,歌珠滴水清圆。蛾眉新作十分妍。走马归来便面。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邃院重帘何处,惹得多情,愁对风光。睡起酒阑花谢,蝶乱蜂忙。今夜何人,吹笙北岭,待月西厢。空怅望处,一株红杏,斜倚低墙。

羞颜易变,傍人先觉,到处被着猜防。谁信道,些儿恩爱。无限凄凉。好事若无间阻,幽欢却是寻常。一般滋味,就中香美,除是偷尝。

李纲
简介描述:

李纲(1083年7月27日-1140年2月5日),字伯纪,一字天纪,号梁溪先生、梁溪居士、梁溪病叟。祖籍福建邵武,至其祖时迁居无锡(今江苏无锡)。两宋之际抗金名臣,民族英雄。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李纲登进士第,历官至太常少卿。宣和七年(1125年),金军南下,李纲献御戎五策,刺臂血书,建议宋徽宗禅位于太子赵桓(宋钦宗),以号召军民抗金。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初围开封,李纲竭力反对钦宗迁都,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进行开封保卫战,击退金军。随后遭耿南仲等排挤,出任河东北宣抚使;又因所谓“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被贬官南迁。宋高宗即位后,率先起用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首相。他上当务之急十事,反对与金议和,要求表彰抗金中的死节之士;主张用两河义军收复失地,举荐张所、傅亮、宗泽等主战大臣。同时订立军律,改定兵制,募兵买马,积极准备收复失地,但又为幸臣黄潜善、汪伯彦所排斥,拜相仅七十五天便被免为观文殿大学士。此后在官场数度起落,仍不断上疏陈述抗金大计,抗金之志至死不渝。绍兴十年(1140年),李纲在福州病逝,享年五十八岁。累赠太师、陇西郡开国公,谥号“忠定”。

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被认为是宋词由婉约派转变到豪放派重要的过渡词人。李纲一生著述甚多,其遗文由其诸子编成《梁溪全集》。今人辑有《李纲全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