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海

明代王守仁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白话译文

一切安危与福祸都不应该滞留心胸,这些艰难险阻何异于浮云飘过空中。

夜深人静中,海涛翻涌三万里远,我犹如驾驭锡杖的禅者乘月随风而去。

词句注释

  1. 险夷:崎岖与平坦,引申为艰难与顺利,犹言安危、祸福。滞:停留。
  2. 飞锡:谓僧人等执锡杖飞空。锡,锡杖,又称禅杖、声杖、鸣杖,僧人所持手杖,其杖头有锡环,振动时会发出锡锡声。东晋孙绰《游天台山赋》:“王乔控鹤以冲天,应真飞锡以蹑虚。”《五臣注文选》:“王乔,仙人。应真,得真,得道之人,执锡杖而行于虚空,故云飞也。”北宋释道诚《释氏要览》卷下:“今僧游行,嘉称飞锡。此因高僧隐峰游五台,出淮西,掷锡飞空而往也。若西天得道僧,往来多是飞锡。”后又指僧人游方。

作品赏析

王守仁青年时期有“五溺”,溺于任侠、骑射、辞章、神仙、佛氏,上面这首诗就颇有一点佛家的禅意。“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在狂风卷地,巨浪劈天的大海上,一叶扁舟和汹涌的死神游戏,而舟中人对于眼前的险状却视如浮云之过太空,这是坚毅沉着的大勇。王守仁这种非凡的意志力和大无畏精神从显然是来自他那哲学家的“心”,凭藉他的“良知”。他认为宇宙间唯一的真实存在,只有他的心,“心外无物”,因此,尽管外界风吹,浪打﹑船翻,都与“我心”无关,“险夷原不滞胸中”。

信佛的人遇到类似海上翻船的生死关头,往往嘴里念佛不止,祈求菩萨保佑。但是,唐代高僧惠能却倡导“自心即佛”、“悟者自净其心”便可成佛,主张一种“自性自度”的解脱,把仰仗菩萨超度变为依靠自力,其最根本之点,就是极为重视“心”的力量。王守仁为一切都关系到一个“心”字,万物之于我心,只有被自心感知时才是存在的。以王守仁海上遇险―事来说,尽管船在惊涛骇浪中翻腾,面临生死不测之灾,而此时王守仁端坐静心,只要自己的心不为所动,似乎外界什么事情都不存在了。“险夷原不滞胸中”,这个“原”字意味深长,说明“险夷”本是心外之物,于“我心”何戚戚焉。

正因为王守仁此时有一颗充满禅理的心,此时尽管大海茫茫,风波险恶,而在他的内心却是另一个光风霁月的世界:“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诗人说,在明静的月夜中,他像一位道行高超的游方僧侣,执锡杖,乘天风,飞越三万里海涛。王守仁用“飞锡”典故关合“险夷原不滞胸中”句,说明自己在狂风巨浪中即物悟道,才能面对死亡而如此平静;因此他更体验到“心”的伟大,仿佛自己成了得真道之人了。“夜静”“月明”显然是诗人心中幻化之境,海上遇大风暴袭击,天昏地暗,大海疯狂咆哮,是不可能“夜静”“月明”的。

这首气势奔放豪迈的诗,记录了王守仁泛海悟道的深刻感受,也许在他创立“心学”的道路上是一个重要的起点。他此次脱险抵达贵州龙场驿后,便潜心著述研究,完成了他的心学体系,其核心就是“自尊其心”,极其强调主观精神。虽然它属于唯心主义哲学范畴,但它催发了人们在行为思想上的主体意识,它将自心良知作为评判是非的准则,导致人们否定传统教条,推倒偶像,转化为尊重自我,合乎人性的自由解放精神。正如郭沫若所说:“王守仁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无疑是以一个革命者的姿态出现的。一反程、朱之徒的琐碎,想脱去一切学枷智锁,而恢复精神的独立自主性。”章太炎则把王学归结为四个字:“自尊无畏”。就从上面这首小诗来看,也使人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王守仁的思想和人格,看到了他对世界和人生哲理的思考,看到了他洒脱的心胸,豪迈的情怀,沉毅的个性,横溢的才华。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明武宗利用宦官刘瑾等八虎,实行特务集权统治,朝政腐败不堪。大臣戴铣、薄彦徵等上疏要求惩办刘瑾,反被逮捕下狱。群臣慑于宦官淫威,噤若寒蝉。独有王守仁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结果被杖责四十板,谪贬贵州龙场驿。他贬去贵阳途中,回故乡余姚辞别亲人。刘瑾派两个爪牙尾随,伺机加害。过钱塘江时,王守仁突然不见,爪牙四处搜寻,在江边发现一双鞋子,一首绝命诗,一顶斗笠飘浮在江上。两个爪牙以为他投江自杀了,才怏怏而去。原来,这是一出金蝉脱壳计,王守仁早已纵身跳上一艘商船出海了。不料船在海上遇到风暴,大海疯狂咆哮,船在劈天巨浪中漂流,生命在危殆中。王守仁却镇静自若,端坐舟中吟出了这首诗。

名家点评

  • 湘潭大学教授、文史学家羊春秋《明诗三百首》:此诗雄浑有势,秀逸有致,胸襟才情洋溢于字里行间,诚为明诗中的佳构。

猜你喜欢

西施滩

唐代 • 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感弄猴人赐朱绂

唐代 • 罗隐

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

何如买取胡孙弄,一笑君王便著绯。

别韦参军

唐代 • 高适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欢乐弥寰宇。

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

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

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

且喜百年见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

丈夫不作儿女别,临岐涕泪沾衣巾。

宿旧彭泽怀陶令

宋代 • 黄庭坚

潜鱼愿深渺,渊明无由逃。

彭泽当此时,沈冥一世豪。

司马寒如灰,礼乐卯金刀。

岁晚以字行,更始号元亮。

凄其望诸葛,肮脏犹汉相。

时无益州牧,指挥用诸将。

平生本朝心,岁月阅江浪。

空余时语工,落笔九天上。

向来非无人,此友独可尚。

属予刚制酒,无用酌杯盎。

欲招千载魂,斯文或宜当。

最高楼·吾衰矣

宋代 • 辛弃疾

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

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

待葺个园儿名“佚老”,更作个亭儿名“亦好”,闲饮酒,醉吟诗。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便休休,更说甚,是和非!

王守仁
简介描述: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浙江余姚人,出生于余姚北城(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阳明街道)。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之子。

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仕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自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宸濠之乱,因功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另外两位为靖远伯王骥和威宁伯王越)。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逝世,享年五十七岁。明穆宗时追赠新建侯爵,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其学以“心”为宗,他以“心”为宇宙本体,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倡言“知行合一”说,后专主“致良知”说,认为“良知”即“天理”,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阳明心学”后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清代学者王士祯称赞其“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朝)第一流人物”。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