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田登海口盘屿山

南北朝谢灵运

齐景恋遄台,周穆厌紫宫。

牛山空洒涕,瑶池实欢悰。

年迫愿岂申,游远心能通。

大宝不欢娱,况乃守畿封。

羁苦孰云慰,观海藉朝风。

莫辨洪波极,谁知大壑东。

依稀采菱歌,仿佛含颦容。

遨游碧沙渚,游衍丹山峰。

白话译文

景公奢华,一生依恋宫室,穆王倦怠,八骏昆仑纵远。

哀人生之短促,泪洒牛山,羡神仙之长生,瑶池欢宴。

蹉跎一生,抱负焉有实现,唯有远游,我心始能通畅。

为君为王之人,未必欢娱,何况我之小吏.固守海疆。

羁旅之苦,有谁可以慰藉,唯有观海,心藏大潮澎湃。

望东极之溟海,洪波浩瀚,有谁人可知晓,海东世界。

依稀听得,故乡菱女欢歌,仿佛目见,伊们含颦笑容。

漫步下行沙洲,濯足碧水,回首盘山夕阳,一挂丹峰。

词句注释

  1. 行田:巡视农田。海口:永嘉江(今瓯江)人海处。盘屿山:在永嘉西北七十里,即今乐清县西约五十里处,滨海。山下为盘石卫,旁有五小山,又有重石山,加上正面的屿山,俗合称七星山。
  2. 齐景:齐景公,春秋时齐国国君。
  3. 遄台:齐国台名,供君王游玩用,旧址在今山东淄博市。《晏子春秋·外篇》:“景公至自畋,晏子侍予遄台,梁丘据造焉。”可见齐景公对遄台情有独钟。
  4. 周穆:周穆王,西周第五代天子。
  5. 厌:厌倦。
  6. 紫宫:帝王宫殿。
  7. 牛山:山名,在今山东淄博市南面。洒涕:指齐景公登牛山有感于人生短暂而哀痛流涕之事。见《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日: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8. 瑶池:天上神仙所居之处,西王母曾于此宴请群神众仙。
  9. 欢悰:欢乐。
  10. 年迫:接近天年,指年老了。
  11. 愿岂申:志愿哪能得到伸展,指未能实现抱负。
  12. 通:通达,舒畅。
  13. 大宝:指王位。典出《周易·系辞下》:“圣人之大宝日位。”
  14. 况乃:何况是。
  15. 守畿封:指谢灵运任永嘉郡太守而言。畿封:本指王城郊界,这里指边疆。
  16. 羁苦:旅居边海的苦楚。
  17. 孰云慰:谁能安慰。云,为句中语助词,无意。
  18. 观海藉朝风:凭借早晨的凉风登山观海。《孔子家语》:“孔子曰: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
  19. 洪波:大波。语出曹操《观沧海》诗:“洪波涌起”。
  20. 极:边际,尽头。
  21. 大壑:指海洋。语出《庄子·天地》:“夫大壑之为物也,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
  22. 依稀:隐隐约约听不真切。
  23. 采菱歌:采菱人唱的歌。夏秋之际,江南水乡采摘荷菱,歌声此起彼伏。《楚辞·招魂》:“涉江采菱,发扬荷些。”正是描写这一情景的。
  24. 仿佛:模模糊糊看不真切。
  25. 含颦容:含忧皱眉的样子,别有一种美态,故《庄子·天运篇》说西子病心而颦,美惊乡人,引得东施效颦。
  26. 遨游:两字同义,指游览,边走边欣赏。
  27. 碧沙渚:为碧水浸绿的沙滩。
  28. 游衍:与“邀游”义近。《诗·大雅·板》:“吴天日旦,及尔游衍。”
  29. 丹山峰:被丹霞染红的山峰,正如《水经注》所描绘的那样:“赧壁霞举,红云秀天。”

作品赏析

诗的前八句纯以议论出之,点明此番出游的缘由。诗人借对前事的评述逐渐抽绎出自己的思绪来。头四句以齐景公和周穆王作为一反一正的比照:春秋时的齐景公,曾登牛山而流涕,哀人生之短促,而其用以补偿的却是加倍地贪恋宫室狗马之乐;周穆王为追求赏心乐事,则乘八骏西游,在昆仑瑶池与西王母尽相见之欢。前者沉溺于世俗的物质享受之中,未免辜负了那一瞬间对人生的感悟,所以说“牛山空洒涕”;后者在远游中实现了生命的延长,那才是精神上真正的欢乐,所以说“瑶池实欢悰”。这一“空”一“实”的用语,已逗漏出作者的主意所在。次四句归到自己身上,作进一步申说。“年迫”两句说岁月流逝,愿望成空,惟有在与自然亲切晤对的远游中,才能使心胸豁然畅通。“大宝”两句说:即使贵为国君也不能摆脱“年迫”之苦,更何况像我这样被迁谪至海隅的失意者呢!言下则企羡远游之情已昭然可见。诗的前八句,用笔至为工稳细密:写齐景公事以“遄台”和“牛山”并举,因两者均在今山东淄博一带,位置相邻;写周穆王事以“紫宫”和“瑶池”并举,因两者原意指天帝和神仙的居所,字面相近。后四句虽已转入夫子自道,而在字面上,“年迫”犹承齐景公牛山之泣一事,“游远”犹承周穆王西游之事,“大宝”义兼二君。意虽转而语犹承,从中可见大谢诗的“法密机圆”(方东树语)之处。

诗的后八句写登临的所见和所感。“羁苦”、“观海”两句为承上启下的过渡。盘屿山在浙江乐清市西南五十里,滨海,故登山可以观海。而此番登临,原是因不耐客中寂寞故来寻求安慰,非同一般的流连玩赏,这就为下文的虚拟之笔预设了伏笔。诗人写景,只用了“莫辨洪波极,谁知大壑东”两句,从空际着笔,极写海之浩渺无涯。这两句在突出大海辽阔无际的同时,也写出了其吞吐无穷的容量和汹涌澎湃的动势;而置于句首的“莫辨”、“谁知”,又将诗人的惊异、赞叹之情倾泻无遗。诗人以大刀阔斧的疏朗之笔展示出极为恢宏的气象,不仅切合海的性格,也使全诗至此精神为之一振。而紧接着的“依稀采菱歌,仿佛含嚬容”,又在转眼之间将实景翻作虚景。按采菱曲为楚歌名,“含颦容”则从西施“病心而颦”的故事化出,这里借指越女,所谓“荆姬采菱曲,越女江南讴”(王融《采菱曲》),这楚歌越声在大谢诗中乃是和归思相联系的。谢灵运有《道路忆山中》诗云:“采菱调易急,江南歌不缓。楚人心昔绝,越客肠今断。断绝虽殊念,俱为归虑款。”可移用为此诗注脚。“依稀”、“仿佛”四字已明言这并非实有之景,而在眺望大海之际,忽闻乡音,忽见乡人,正是由思乡心切而生出的幻觉。这一神来之笔,把主人公深沉的情思呼之欲出。既然“羁苦”之情不能在观海之际释然于胸,那么也就只有在继续远游中才能聊以排遣,诗的末二句正是以展望未然来收束的。诗的这一部分以虚实交互为用的运笔烘托出内心的波澜,把主人公为苦闷所迫而又无计解脱的心绪表现得十分真切而自然。

这首诗大半都用对偶句组成,却无板滞迂缓之弊。原因是诗人的精心结撰之处,并不限于区区一联,而是将之置于全篇的结构之中,注意彼此之间的承接呼应关系。如首四句从字面看分为上下两联,而在用事上则以一三、二四各说一事,显得错落有致。五、六两句虽自成一联,而它们又分别和前四句勾连相承。“莫辨”以下连用六个偶句,而以句首的不同用词又可分为三组,这又是与内容的虚实转换互为表里的。

创作背景

景平元年(423年)夏,诗人在永嘉太守任上时,借巡视农田之便,登山观海,心旷神怡,羁边之苦聊得安慰,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名家点评

  •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李绍文《中国山水诗开山鼻祖——谢灵运》:“此诗与其一般的山水诗写法不同,起首便用典。同样是叹生命短促,诗人赞赏周穆王的远游山川,不满齐景公的声色犬马,于是引出自己“行田”兼出游。”

猜你喜欢

贺新郎·湖上有所赠

宋代 • 吴文英

湖上芙蓉早。向北山、山深雾冷,更看花好。流水茫茫城下梦,空指游仙路杳。笑萝障、云屏亲到。雪玉肌肤春温夜,饮湖光、山渌成花貌。临涧水,弄清照。

著愁不尽宫眉小。听一声、相思曲里,赋情多少。红日阑干鸳鸯枕,那枉裙腰褪了。算谁识、垂杨秋袅。不是秦楼无缘分,点吴霜、羞带簪花帽。但殢酒,任天晓。

好事近·浙江楼闻笛

宋代 • 汪元量

独依浙江楼,满耳怨笳哀笛。犹有梨园声在,念那人天北。

海棠憔悴怯春寒,风雨怎禁得。回首华清池畔,渺露芜烟荻。

菩萨蛮·凤凰相对盘金缕

唐代 • 温庭筠

凤凰相对盘金缕,牡丹一夜经微雨。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

画楼相望久,栏外垂丝柳。音信不归来,社前双燕回。

精卫

明代 • 顾炎武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

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白莲

唐代 • 陆龟蒙

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谢灵运
简介描述:

谢灵运(385年-433年),名公义,字灵运,小名客儿, 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出生于会稽郡始宁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 因祖父在会稽建有故宅“始宁墅”而移籍会稽。 晋宋间诗人、文学家、旅行家、佛学家, 中国“山水诗派”鼻祖。东晋名将谢玄之孙。

谢灵运早年寄养在钱塘杜家。后袭封康乐县公,世称“谢康乐”。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谢灵运出仕为琅邪王司马德文的大司马行参军。后历任抚军(刘毅)记室参军、太尉(刘裕)参军、中书黄门侍郎等职。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自立,谢灵运被封为康乐侯,又任命其为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永初三年(422年),为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太守。一年后,称疾辞官。元嘉三年(426年),征谢灵运为秘书监,入京。不久,谢灵运又辞官归始宁。元嘉八年(431年),宋文帝又让谢灵运出任临川内史。后被人以叛逆罪弹劾,流徙广州。宋文帝元嘉十年(433年),谢灵运以“叛逆”罪处绞刑。

谢灵运年少好学,博览群书,工诗善文。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是第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亦撰写《晋书》,辑有《谢康乐集》。

Top